“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针对边远中小学师资严重缺乏的现象,习近平同志在地委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教师安心农村边远学校教书,光靠说服是不行的,要制定政策,建立制度,要鼓励、优惠与纪律、动员相结合,并且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师资专业水平。

    “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本民族文化,畲族文化在国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闽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闽东地区可以引以为荣的特色和优势。”畲族人民创造的文化“不仅是畲族人民自己的瑰宝,也我们国家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把心贴近人民群众” ——“四下基层”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工作,是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

    “共产党人要承担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

    1989年3月,地委出台《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的若干规定》,5月,又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规定》,内容包括“领导下乡要轻车从简,不要到当边界迎送上级领导”,“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除有关人外,不要层层增加陪同人员”,“不准利用职便以任何名义参与经办企业”,“下基层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购买进口豪华汽车”,“不准修建超标准的办公楼、宿舍等十二项若干规定和五项若干补充规定。

    “共学共建加深军警民鱼水情谊”

    1988年8月,到任不久后,他就着手帮助驻军发展生产经营,提高部队官兵的生活水平,地委、行署先后召开了部队有关单位领导和地方科研单位参加的座谈会以及各县支前办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帮助驻宁部队发展生产经营问题。

    宁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握的若干关系探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首次写入新修订的党章,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就宁德而言,应该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新宁德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意义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进行的,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脱贫先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

    本文围绕习近平同志为《摆脱贫困》一书所做的《跋》的最后一段话,来谈一点学习体会。这段话是这样的:“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是切中要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重要论断。

    准确把握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更充满了辩证法思维,他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败之举在于精准”,强调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努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

    宁德市还发布了《宁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018-2022年)》,明确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迈进,做强做优做大茶业、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中药材、林竹花卉及旅游等“8 1”特色农业,力争到2022年培育形成“8 1”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县县有品牌、村村显特色”的产业振兴发展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