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把心贴近人民群众”

——“四下基层”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林德文

  1988年12月20日,隆冬时节的霞浦,寒意逼人,但在龙首山下的县委党校里却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宁德地区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这里举行。 

  这次接访活动,是宁德地委、行署探索建立“信访接待下基层”的具体行动,带队参加活动的是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接待日当天,地、县两级领导同102名来访群众面对面对话,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当场就答复解决,其余的要求相关部门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工作,是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 

  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开放、艰苦奋斗,闽东老区的贫困落后面貌有了明显改变,但作为老、少、边、岛、贫地区,受长期形成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然比较缓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当落后。 

  针对这种区情,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地贯彻。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群众需要领导。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要领导就要有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真正地领导。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树立起来。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因此,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所以,无论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来说,都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同志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干部的基本素质,他说:“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当苦练这一基本功。”“在我们的前进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究竟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依靠什么去战胜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谈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懂得或不坚持这样做,没有这样一套基本功,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 

  习近平同志要求,“造福于民,还要同人民群众相知心,这就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于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为民办实事。”“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探索建立“四下基层”制度,就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的“做功”。 

  二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沟通民情的窗口。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就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活动开始。 

  1988年下半年,习近平同志在原先约访群众制度做法的基础上,转换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改约访为下访,同时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工作内容。他指出,“‘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 

  12月,习近平同志在地委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地委、行署领导的“信访约见日”活动扩大到县一级,“要把信访的问题尽量解决在基层,哪一级的事哪一级办。”12月20日,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霞浦县举办,习近平同志亲自参加了接访和下访活动,并在活动情况汇报会上再次强调:“地、县领导要切实把信访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是在口头上或靠一封信、一个批示,而是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人民群众中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不亲耳听一听就体察不到民情,就没有紧迫感。”“信访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基层,到下面接待,把工作送上门,地区到县,县到乡,乡到村,层层下基层,把问题解决在源头,而不是把矛盾往上推,这样做既有利于方便群众又可提高信访工作效率。”“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不要追求形式,而要讲求实效,多办实事,要体现求实精神。” 

  1990年4月,在参加霞浦和福鼎接访后,习近平同志再次要求各级领导都要开展接访活动。对领导下基层接访提出了“总的要求”是“满腔热情,为民作主”,“重点应该放在我们办了哪些实事上”。根据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各级领导克服“衙门”作风,认真分析所反映的问题,该解决的就积极、果断、主动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耐心做好解释、疏导、安慰工作;对无理要求,明确答复、进行批评;对过高要求的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复杂的问题认真对待,审慎处理。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天下治乱,出于民情之通塞”。习近平同志注重通过接访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更注重为民排忧解难,他强调:重视信访工作没有其他途径,只有认真抓好落实,抓好办理。在霞浦接访时,有一个被错杀对象的孩子,要求落实政策调回城里。习近平同志表了态:可以回城。但相关部门没有抓好落实。他严肃地批评说:像这样的问题不涉及太大原则。另一方面我们从落实政策角度,设身处地角度想,父亲被错杀了,让孩子回到城里照顾他老母亲有什么为过呢?他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给我答复”。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全区各级党委、政府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建立起地、县、乡三级固定的信访接待日和信访接待下基层制度,并逐步发展成为条块结合、分级负责、按职能解决问题的信访接待网络。地委、行署领导坚持每个季度分批到各县接待群众,各县和乡镇也广泛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通过开展领导下基层接访,及时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明显减少,为营造风清气顺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条件。 

  三 

  “寿宁好进,下党难进。”1989年7月19日上午,通往下党乡的崎岖山路上,一行人手持木杖,汗流浃背,艰难地行走,前头带路的乡干部不停挥舞着砍柴刀,努力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杆劈除。这是习近平同志带领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步行前往下党乡现场办公的场景。 

  其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习近平同志带领地委、行署领导和地直单位的负责人,深入全区9个县(市)和寿宁下党、宁德洪口、福安范坑3个特困乡,现场办公20天。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访、协商对话、现场拍板的形式,帮助各地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解决困难。 

  下党乡是福建省定贫困乡,不通公路,十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一行人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租在民房,民房是土房子,一半是牛圈,一半住人,学校也是土房子。听说有地区领导要来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困难,热情的村民用了三天的时间,把村外鸾峰桥冲洗干净,摆上凉椅。地委一行人吃饭、午休都安排在桥上,现场办公会就选在桥头的空地上召开。

  在下党乡的这次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同志认真听取了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汇报,对下党乡下一步发展方向进行指导,要求地、县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现场会研究解决了下党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并决定支持下党乡水电建设资金40多万元,尽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下党乡异常艰苦的条件,给一行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增强干部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使命感和紧迫感。7月24日地委、行署在霞浦县召开全区现场办公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下基层现场办公情况。会上,习近平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地区来的同志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一方面,地直同志了解了县情,了解了各县半年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县里的同志也通过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促进下半年工作的开展。再一点,就是对全区的形势作了一个通报,有利掌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更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今年开展部门领导联合现场办公,许多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我们下来走走,对县、乡、村干部都能起到一个启发、教育、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促使上级部门克服官僚主义作风,进一步为基层服务。这个做法,今后我们要坚持下去,至少一年搞一次,每次都集中半个月时间,切实帮助县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这次会议后,宁德地委、行署领导每年都集中一段时间分批到各县进行现场办公,并形成制度坚持下来。各县党委、政府也相应地开展现场办公下基层活动,积极为基层排忧解难。 

  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党的干部;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人民公仆。基层干部群众发现,越来越多的上级干部来到自己身边,出现在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为自己解难题、办实事。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行能力在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工作中得到了有效体现。 

  四 

  调查研究是我党重要的工作方法。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路回来,这是调查研究下基层的题中应有之意。习近平同志对调查研究向来重视,他把调查研究既当作领导干部了解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现实依据的重要途径,也当作党员干部改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措施。他反对那种不做调查研究,下车伊始便哇啦哇啦乱发议论的作风。 

  他来闽东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深入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宁德发展的总体思路,形成了他到任闽东后的第一篇文稿《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这是习近平同志下基层调查研究的思想结晶。他多次强调机关干部要以基层干部为榜样,到基层中吸取营养。他经常从基层获取信息,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工作思路,指导全局工作。比如,他得知周宁县七步乡农民创办家庭林场的信息,便前往调研考察,总结了其做法及经验,并积极向全区推广,推动了全区林业体制的改革。 

  在为《闽东通讯》撰写的创刊词中,习近平同志再次指出调研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倾听群众呼声,捕捉重要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搞好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下基层调查研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既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条件,又是干部接受群众教育的有效途径。1989年7月24日,在现场办公下基层总结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机关干部要把深入基层作为调研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越是偏僻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在7月29日全区上半年经济分析会上,他又提出:“调查研究要讲实效,加强针对性。要带着课题、带着问题下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不要毫无目的地瞎跑一气。”12月13日,他在书记办公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调查研究与统揽全局的关系、调查研究与搞好日常工作的关系、推动性的普遍调查与科学组织专题调查的关系、领导身体力行解决实际问题与进一步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的关系”。根据习近平同志的要求,结合当时闽东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1989年宁德地委、行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领导干部驻村、驻厂调查研究,边发现问题,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全区共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调查,地、县主要领导亲自指导或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研究下基层活动开展后,全区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蔚然成风,形成了一大批颇有见解的调查报告,为地委、行署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从1989年开始,地委、行署每年都根据下基层调研所了解掌握的社会实际,组织实施年度“为民办实事”活动,落实“十件实事”和“十大工程”项目,大大改善了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下基层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决策过程,让群众从干部下基层中得实惠,干部在下基层调研中受教育。 

  五 

  习近平同志指出,下基层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办实事;到农村中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搞好形势教育,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疑虑,也是办实事。因此,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工作,改进各级领导的工作作风,使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习近平同志提倡领导上门走访,这样可以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我们确实有一些领导同志,忘记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曲解了党的领导的含义,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还有一些同志,陷入‘文山会海’不能自拔,很少深入基层……这样,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不能及时反映上来,党和政府的政策、决定也不能迅速贯彻下去。” 

  1989年5月,谈到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时,习近平同志说:“我想,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起到渠道和桥梁的作用,长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党对事物的主张和看法,让人民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坚持用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教育、动员和组织群众,进一步坚定闽东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1989年10月26日至31日,习近平同志带领地直有关部门领导深入福安县农村、工厂、学校边调查研究、边宣讲中央精神,边为基层群众答疑解惑。在范坑老区特困乡,习近平同志和老区群众促膝谈心,他针对群众担心政策会变的疑虑,反复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不变;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和支持老区建设的政策不变;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政策不变;地委、行署过去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不变。农民群众高兴地说:“有了四不变,我们就放心了。”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同志在11月26日的地直单位学习贯彻会上,要求加强对学习宣传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组织领导,努力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他指出:“各部门的领导都要分头深入下属企事业单位、农村和学校,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师生宣传五中全会精神。”“各县、市要继续组织宣讲队伍,下基层到农村,一边进行调查研究,帮助群众抓好‘五冬’工作,一边开展宣传教育。要真正做到形式多样、措施扎实,使五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他的指导和推动下,全区地、县、乡三级先后有两批11800多人次、5000多名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打起背包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进驻1092个行政村、198家企业、194所学校和64个街道,为加快闽东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保证。 

  六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地、县领导下基层办公,各级领导建立群众接待日活动,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组织干部下基层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这一系列的“把心贴近人民”的具体行动,架起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广大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发展生产的思路和办法,获得了群众的信赖,越来越多的群众有问题、有意见,也愿意向干部反映,把干部当成了贴心人。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重新回来了。 

  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并且以身作则,推动了全区各级各部门普遍开展“四下基层”活动,有力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听民声,解民忧,解决了基层一大批悬而未决的难点问题。1989年,地、县两级领导联合接访群众1482批、2339人次,当场拍板解决584件,立案1017件,办结934件,对基层提出的有关党的建设和双文明建设问题244个,当场拍板解决的急难问题112个。全区财政用于农业投入和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1988年分别增加了19.9%和29.3%。地委、行署几套班子成员都建立了固定的扶贫挂钩点,地直各部门继续派出扶贫工作队,扶贫2万户、脱贫1万户,实现了巩固温饱14万户的目标任务,全区累计脱贫率达94%,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1990年1月的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要求:“去年开始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做法要坚持下去。”首次对“四下基层”活动进行了完整的阐述。 

  1990年5月4日下午,调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和新任宁德地委书记冒雨来到坦洋村。这是福安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以“坦洋工夫茶”闻名于世,是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农村党建联系点。新老书记在这里,“一杯清茶”交接工作,并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座谈,这也是他在闽东工作期间参加的最后一次下基层活动。“原想安排一段时间到村里住一阵,走走家,串串户。没想到这次走得这么匆忙,心里很遗憾。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是在一起的。” 

  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在闽东的工作,他说:“在闽东,提倡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闽东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基层工作存在许多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这就更需要我们到基层去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特别强调:“去年我们开始的‘四下基层’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 

  七 

  “近平同志和他‘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提出的设想,比较切合实际。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的弊病。虽然近平同志已经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在为习近平同志所著《摆脱贫困》一书所作的序中,这样评价“四下基层”工作。 

  习近平同志调离闽东后,历届宁德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四下基层”,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群众工作的新内涵、新特点,坚持把领导干部下基层作为振奋干部精神状态、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的有效抓手,与中心任务、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使之不断拓展延伸、创新完善。2012年2月以来,市委继续推进“四下基层”的做法,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四下基层、四解四促”,并采取了有力的推动措施,使这项活动切实成为“机关转作风、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人民日报》、人民网、《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媒体纷纷给予报道,在省内外引起很好的社会反响。 

  实践证明,“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推进工作落实的好办法;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干部党性修养的好途径;也是锤炼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品质的好载体。它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做好新时期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转变干部作风是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只有淡化“官念”,放下“架子”,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拥护和支持,才能进一步凝聚干群力量,共同推动发展。 

  “四下基层”制度已经成为闽东各级干部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传家宝”,人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为推动宁德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关链接

  宁德市持续深化“四下基层”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

  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和传承“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特别是2012年以来,市委班子从抓队伍、转作风、促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四下基层”进行了拓展延伸,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并探索建立“无会周”“无会月”、驻乡进村入户“三昼夜”等制度,构建起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机制。 

  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坚持信访接待下基层和信访接待日制度,各级党员干部定期深入到基层接访群众,畅通民意诉求渠道。下移工作重心,创新“解题思路”,推广“霞浦经验”,化被动为主动、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带案下访,做到问题早了解,困难早解决;转变着力点,加强从源头预防、研判,利用好新型网络媒体,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解决问题平台。市委连续开展三届“书记与网友面对面”活动,市委书记廖小军带头零距离回应网民关注的民生热点,坦诚面对网友为宁德发展“拍砖”“灌水”,有效增进了解,凝聚共识。市县乡三级共有1.5万多名干部

  参与接访,共接待来访群众18850批4.6万多人次,推动信访秩序明显好转。 

  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三个转变”:变单一的给钱给物为既给钱给物又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变单纯的“输血”为更重视“造血”,变“被动出招”回应诉求为“主动作为”倾力帮扶。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和人民群众反映问题办理“路线图”,市领导牵头协调督办,市财政每年配套1000万元“四下基层”专项资金,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推行核心竞争力“双百项目”和扶贫开发挂钩制,领导干部经常深入项目、农村一线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特别是今年来市委领导多次带队深入福鼎赤溪等扶贫开发重点乡村,有力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单位调研指导3.6万次,召开现场会19500多场,现场帮助基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3.1万多个,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完善咨询民情制度,推行干部驻村、驻厂、驻项目制度和“蹲点手记”“民情日记”制度,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情、指导工作。围绕改革发展民生的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通过先后组团赴泉州、温台甬和苏南五市学习考察,以及召开现场会推进会等形式,

  深入调研、转化成果,及时提出“六新大宁德”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思路对策。面对经济运行压力加大的现状,去年在全市开展“千名干部进千家企业解千个难题”活动和“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发展”大评议活动,今年初又组织开展“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加强服务基层、企业、项目发展”活动,有效推动项目企业发展。各级各部门共征求群众意见建议6.2万条,出台服务基层、改进作风、推动发展各类制度措施1.4万多个(条),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各级党员干部进驻农村、企业、项目,推

  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在全市重点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活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福鼎赤溪村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化改革攻坚等主题,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到农村、企业、党校、高校上党课、讲形势、作报告。同时,注重分批有序安排各级干部深入挂钩联系点,针对一家一户、一村一企的个体诉求,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解疑释惑,真正让政策宣讲入脑入心。全市开展宣传教育18200多次,市县领导干部上党课4850多场,开设报告会4960多场,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进了党群干群鱼水深情。 

  实践证明,“四下基层”是践行群众路线、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的好载体,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好法宝,是推进工作落实、推动宁德发展的好举措。活动受到中央、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媒体90多次关注报道。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5年4月10日第1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