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林德文
“闽东之光”,是习近平对闽东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的形象概括和生动比喻。在闽东工作期间,他倡导弘扬闽东之光,激发闽东人民蓬勃奋进的动力;他宣讲传播闽东之光,让远方的人们了解闽东,促进闽东对外开放。
一
闽东依山傍海,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奇秀绝世,物产资源丰饶多样,拥有缤纷夺目的民俗风情和广博深厚的文化积淀。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和长期的经济落后,也使一些闽东人显得不够自信。
1988年5月,习近平到任闽东,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他看出了闽东穷,闽东人有压力的现状。他指出,压力可以使人“穷则思变,知难而进”,但不希望“人们只看到穷,那样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这样的压力就压向了事物的反面。”所以,“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时候,不要忘了讲动力。”
习近平分析道:“什么是闽东之光呢?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我们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如何使这些光彩放射出来,让世人皆知呢?习近平指出:“我们有一个明确目标: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
循着这一思路,习近平说:“我一直有个想法,搞一个电视音乐片,利用电视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展示一下闽东的闪光点。有风光画面,有歌曲,视听结合,情景交融,雅俗共赏,形成一个闽东风味。可以设想搞土‘洋’结合。”
1989年11月,福建省音协的几位词曲家写信给习近平,建议由省、地联合拍摄宣传闽东的电视音乐片,他立即表示赞同和支持;随后,他又作出批示,指定专人负责,具体抓这项工作。
1990年1月,省、地两级共同召开创作会议,形成了电视片总体构想:“通过优美而有特色的歌曲演唱,艺术地反映闽东的山海风光、建设风貌和风土人情,尤其是要突出反映闽东人的风格,即改革开放的博大胸怀和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艺术上要以民族风格为主,要努力创作第一流的作品,争取做到雅俗共赏”。习近平听取汇报后,一锤定音,把题目定为“山海的交响”。
1990年12月24日,在习近平的关心重视和推动下,由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省文联、中共宁德地委联合录制的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在福建省电视台演播厅举行隆重的首映式。接着,福建省电视台连续六周在黄金时段反复播放《山海的交响》,省内外的多家报纸、杂志都先后报道此消息或刊载歌曲。1991年2月《山海的交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先后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电视文艺一等奖、全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而且其中播放的许多歌曲,在全省“主力军心声”演唱活动、“学校音乐周”活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八闽新曲”及各地各种文化节中广泛传唱,深受群众欢迎。藉此,闽东的发展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极大地激发了闽东人昂扬向上的斗志。
二
习近平说:“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
畲族文化是闽东文化的又一个闪光点。习近平始终关注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直都把该项工作当作文化建设的重点来抓。
1989年6月,习近平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进一步阐述道:“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本民族文化,畲族文化在国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闽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闽东地区可以引以为荣的特色和优势。”畲族人民创造的文化“不仅是畲族人民自己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关于畲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习近平认为,畲族语言、畲歌、畲族服饰、民俗、民谚、民乐、民间舞蹈、民间故事、民族工艺美术品、民族武术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文化元素。
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护和发展畲族文化,弘扬民族特色,树立文化品牌,习近平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首先,“要继承和发扬畲族文化传统中优秀的部分”。针对畲族传统文化正在不断消失,特别是连畲村的青少年都不会梳畲族发型、甚至不会讲畲语的状况,习近平指出,畲族传统优秀的东西应该保留,“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来说,尤其必要”。
其次,“要抓紧挖掘整理畲族文化遗产……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为此,应当对畲族传统歌会进行加工升华,要着力打造好畲族博物馆、畲族研究会和畲族歌舞团等几个平台。
1989年1月和6月,习近平分别两次明确指出:“要抓紧修建畲族博物馆”,有力地推动了该项工程的建设。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宁德地区畲族歌舞团“很有特色,很有风采”,“要办好畲族歌舞团”。
其三,“要努力丰富畲族人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建立或完善民族文化站、文化中心、山村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总之,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族群众文化事业。”
习近平说:“我们已经挖掘了不少畲族的民族文化……完全有条件办一个文化节,搞一次畲族文化大检阅。”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准备,首届福建省闽东畲族文化艺术节在宁德地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7个民族,21支代表队,共约1200人参加了艺术节活动,盛况空前,反响热烈。
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红色文化也是闽东文化的一个闪光点。
习近平高度重视闽东老区文化的建设,闽东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和开馆,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1988年1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地委办公会议,专题听取闽东革命纪念馆工作情况汇报指出,闽东革命纪念馆要“尽快发挥效益”,陈列方案由地区文化局负责具体实施。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7月1日,闽东革命纪念馆举行开馆典礼。习近平和省、市老领导、老同志共同为纪念馆剪彩。他说:“要充分利用闽东革命纪念馆这块阵地,广泛进行老区传统教育,各县要结合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活动,组织参观。”
1989年8月1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地委办公会议,具体议定了闽东革命纪念馆和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在管理、运行、人事、经费等方面的事项,从而为两馆的全面开放和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铺平了道路。
习近平非常重视从闽东厚实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建设现代文化。他说:“闽东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我们读史就可以受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
1989年8月,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参加了会议,并作《深刻认识修志意义,认真做好修志工作》的讲话,对闽东的修志工作做了具体详细的要求和部署,他强调修志承担着历史责任,是一件相当“得志”的事情,要把修志工作当作善政来做。
三
“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文艺、是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其社会效果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唤起人民对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奋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崭新的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对文艺的功能和作用做了如是论述。
为了搞好文化建设,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习近平强调要在载体平台、人才队伍、体制制度上下功夫。
1989年初,宁德地委决定筹建宁德地区文联。10月8日,宁德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首届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亲自到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繁荣闽东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讲话。为了加强宣传文化阵地的建设,习近平三次主持召开专题会,研究《闽东报》复刊工作。在他的关心支持下,1989年11月1日《闽东报》正式复刊,结束了闽东长达20年没有地方党报的局面。习近平还积极推动了宁德电视台的筹办工作;1990年,市委机关刊物《闽东通讯》创刊,习近平撰写了创刊词。
文化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1989年5月,习近平到地区文化局调研时,强调说“发展闽东文化事业离不开人才。要使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高人才素质,使其有用武之地。有些政策性问题要得到解决,发现特殊人才可以专题报告。文艺人才不受地区限制,关键在能否培养,能培养人才也是我区的成绩,要为培养出人才而自豪。”9月,习近平在接见闽东文艺界的代表们说:“要注意发挥文艺人才的作用。今后凡是在文艺工作方面有所成就、作出贡献的,有关部门都要采取各种方式予以鼓励,以体现对他们劳动的尊重。”
习近平还关注和支持闽东文艺团体的改制,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事业。从1988年开始推行的文艺团体改制,在当年就初见成效。1989年初,习近平在柘荣县越剧团与闽东制药厂实行厂团挂钩、文企联姻的材料上作了重要批示:“这是一条路子,文艺团体与企业结合的路子可继续探索”。随后,他还指出,这种改革形式是可行的,改革方面的经验可以推广。闽东打破公办文化的单一体制,出现了社会力量办文化、个人办画展、集资办画院的局面,霞浦县业余剧团承包专业剧团的试点,受到省文化厅重视和好评。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闽东的文化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优秀文化人才与日俱增,文化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对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闽东人,潜心倾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建树斐然。
习近平说得好:“如果我们充分认识了闽东之光,并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使更多的人——外地区、外省市的朋友,海外的朋友,也对闽东之光有所了解,大家就会向往闽东,热爱闽东,把心血汗水浇灌在闽东”。朝着这个目标,继往开来,积极作为,闽东的文化之光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5年3月27日第1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