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改革 才能共享改革成果 ——农村扶贫开发点滴体会

    唯有改革 才能共享改革成果——农村扶贫开发点滴体会 

    始终秉持为民这一核心执政理念 ——学习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的体会

    重读《摆脱贫困》,倍感亲切、震耳发聩、催人奋进。《摆脱贫困》29篇文章中,没有一篇不流露、不体现习近平同志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感情和思想观念。

     摆脱贫困的探索永无止境

    他平淡、朴实的讲话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观,既有跳出闽东看闽东的战略思维,又有立足闽东谋闽东的战术思维,给人以信心、鼓舞和力量。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讲话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如何让闽东地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主题,比如,《提倡“经济大合唱”》、《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等篇章,习近平同志就如何解放思想、发挥闽东优势、加快开放开发步伐,谈了极具创造性、前瞻性的个人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摆脱贫困》的三个“飞跃”

    在习近平同志及之后历任宁德地(市)委领导的努力下,闽东已经从曾经的“贫困县”、“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到“摆脱贫困”奔小康再到“造福工程”直至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今天的闽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闽东人民正豪情满怀地投入到“六新大宁德”的建设中。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1988年9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闽东九县调研随感《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提出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先飞”“先富”观点,如今在闽东一任又一任的继任者们按照这一科学思路,不断探索前行,见效了,滴水开始穿石了,闽东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从“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嬗变看滴水穿石之启示

    6月24日这天,倾盆大雨没有阻挡磻溪镇、赤溪村干部和群众的热情,他们在村头竖起一块镌刻着“中国扶贫第一村”红字的大石碑,为纪念人民日报发表“关怀贫困地区”评论员文章30周年,特邀了参与该村多年扶贫的老领导、老同志座谈,还请来两位旅游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到场,再次出谋献策,共商加快开发当地的旅游项目,加速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让“中国扶贫第一村”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村。

    从“经济大合唱”看周宁发展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闽东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之际,有幸通读全书,深刻感受到行文论述虽平实却精辟,每阅读一篇,都带来了思想的触动、心灵的涤荡。

    引领闽东腾飞的思想方略

    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全书也是以如何使闽东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日子为主线,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贯穿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方略,系统地提出了闽东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思路。
    闽东日报社

    脱贫先脱思路贫致富先走群众路

    “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品读这些金科玉律般的“脱贫箴言”,深感作者在闽东这块土地上注入了深沉的感情,总结了深刻的经验。

    四下基层解民忧 党群关系鱼水情

    “四下基层”——贴近群众的起点“四下基层”制度是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首创的工作制度,也是闽东践行群众路线的特色制度,更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当时,面对闽东地区的落后面貌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期盼,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地调研敏锐地把握到闽东要加快发展,摆脱贫困必须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矢志不渝地苦干实干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