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意义
陈小英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他说,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4年10月是首个“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进行的,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一,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与体现,要求从实际出发,探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中央要求扶贫脱贫“不落一人”,同时扶贫形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单一的资金扶持带动减贫效益下降,这就需要在农村贫困治理中坚持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原则,从实际出发,探析贫困现象的客观实在,探寻消除贫困的良方。“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几年来,宁德市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有效带动农民工转移就业和贫困户脱贫;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加强贫困群众就业培训,解决就业缺乏技能问题;通过政府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的普惠金融政策,引进“农户自立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解决发展缺资金问题;通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贫困户因病、因灾、因残返贫实施特殊救助,解决返贫保障缺失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举措。
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有主次之分,同时,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呈现不同特点。这就是矛盾特殊性理论。这个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说,既要对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地位作具体分析;又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还要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宁德当年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把扶贫攻坚确立为宁德的中心工作,并提出一系列扶贫思想。20多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坚持因人制宜、因地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为指导,以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方式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宁德背山面海,山海产品丰富,近年来,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已成为宁德精准扶贫的“探路者”和“先行军”。在全国几百个城市中,宁德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线小城市,在其下辖的9个县市中,各地注重开发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都有以地理标志商标为代表的城市名片。宁德大黄鱼、古田银耳、柘荣太子参、福鼎白茶、屏南山茶油……宁德市地理标志商标已达60多件,地标中的驰名商标8件,居全国设区市首位。
第三,普遍联系与统筹兼顾。贫困问题的产生并非只是贫困个体自身的原因,与资源的拥有和利用、社会制度安排等相关。一般贫困理论认为,贫困原因、贫困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是导致全球性贫困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从改革开放前的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到后来的区域性贫困、结构性贫困,再到目前的发展性贫困、个性化贫困,我国基本经历和涵盖了世界贫困理论所描述的各种贫困类型。从扶贫开发历程来看,我们先后采取了以体制改革释放活力推动扶贫、大规模区域开发扶贫、实施攻坚计划扶贫、重点片区扶贫和全社会扶贫等不同的扶贫战略。回顾30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出,要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贫困和反贫困,既要从贫困者自身角度提出扶贫方案,也要看到贫困对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将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形成整体联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常讲,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
第四,内因和外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割裂内外因辨证关系,忽视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单纯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既要做好外部工作,真正精准扶贫,针对实际帮助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工业、旅游业等。又要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以往经验发现,从物质层面给予帮扶,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真正树立起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另外,又不能过分强调内因的决定性作用,盲目相信贫困地区人民的力量,放弃外因的帮助,袖手旁观,把扶贫脱贫变成看扶贫、看脱贫。
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基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因此,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9年10月18日第6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