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四下基层解民忧 党群关系鱼水情
□许振长
《摆脱贫困》是1988年至1990年期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的所思所想所为。书中有大量篇幅反复表达了坚持“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践行群众观点,是闽东摆脱贫困的真正经典。“四下基层”——贴近群众的起点“四下基层”制度是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首创的工作制度,也是闽东践行群众路线的特色制度,更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当时,面对闽东地区的落后面貌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期盼,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地调研敏锐地把握到闽东要加快发展,摆脱贫困必须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矢志不渝地苦干实干才行。他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在他的推动下,“四下基层”在闽东地区形成风气,干部作风大为转变,党群干群关系密切,闽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下基层”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摆脱闽东贫困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摆脱贫困》是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书。今天,我再次学习这本书,发现“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彰显出其重要意义和巨大生命力。“四下基层”本质是推动经济发展,实质是解决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前,宁德正围绕加快建设“六新大宁德”全面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攻坚克难,奋力迈进。这一目标汇聚了340万闽东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期盼。我们更应该实践“四下基层”的传承,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更好地激发干事业的热情,弘扬优良作风,主动到矛盾比较集中、问题比较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方去,为群众排忧解难。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形成哪里有矛盾和困难,哪里就有党员解决问题的身影;哪里生产发展有瓶颈,哪里就有领导干部出谋划策的好局面。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多次到市路桥公司在屏南的三个项目施工现场调研,协调解决征迁临时用电、三杆迁移等问题,推进工程施工进度。切身体会到了习近平同志提出到基层是走近群众的第一步,只有到群众身边,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四下基层”是群众路线的起源点,它体现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民忧办实事的思想内涵。我们要像习近平同志那样,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走进群众的家门、打开群众的心门、听到群众的心声,这也是我们“四下基层”的基本前提。不管是现场办公、调查研究,还是宣传政策、信访接待,都要把为民、务实、清廉这三条主线结合起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虚心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向前发展。
朴实言论——沟通群众的桥梁
“四下基层”必须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与人民群众心贴心地沟通,千万不能用空话、套话、官话来糊弄老百姓。书中《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一章写道:“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为农民办实事。”一语道出了农民的心声,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打开《摆脱贫困》,就会被这本书的文风所吸引。口语化和接地气是习近平同志讲话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他在宁德任职期间,常用一些很直朴、很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特别是一些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来表达思想,给宁德的干部群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原福安市范坑乡党委书记缪金宝曾回忆,当年习书记总是穿着解放鞋,衣着很朴素,没有一点官架子,笑容满面,很有亲和力,再加上言语朴实,很快就能消除群众的拘束感,真正与群众融在一起。
朴实的语言,群众的风格也正是《摆脱贫困》的精辟所在,习近平同志的语言特点是在闽东长期的四下基层工作中,积累、沉淀和发展起来的,如今他的日常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升华了他的语言特色,他总能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形象的表达一种思想。比如,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比喻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他讲改革要辩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轻松自然、通俗易懂,口语化味道很浓,它一扫人们反感的大话、套话、空话和“官话”,与大众话语体系很对接、很吻合,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
《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好的教材,也是必读的教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养分,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的“四风”杂念,保持“行莫厚于乐民”的精神品格,始终带着服务下基层,把群众的需要当做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当做第一标准,从小事做起,从群众看得见的事情做起,以自己的实际工作成效,继写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新篇章。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9月28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