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摆脱贫困的探索永无止境
吴达金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6月15日第3版)
近段时间以来,本人认真阅读了《摆脱贫困》一书,收获颇多,深受启发。《摆脱贫困》虽然发表于1992年,距今已有20多年,但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对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他平淡、朴实的讲话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观,既有跳出闽东看闽东的战略思维,又有立足闽东谋闽东的战术思维,给人以信心、鼓舞和力量。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讲话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如何让闽东地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主题,比如,《提倡“经济大合唱”》、《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篇章,习近平同志就如何解放思想、发挥闽东优势、加快开放开发步伐,谈了极具创造性、前瞻性的个人思考;他的讲话还贯穿着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比如,《干部的基本功》、《从政杂谈》、《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等篇章,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密切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是为官从政的“首要”;他的讲话始终体现了一种务实的作风,就是下基层、接地气、搞调研,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比如,他提倡的“四下基层”做法、“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种工作作风。
联系今天我们宁德、古田发展的实际,我感到摆脱贫困至今仍不过时,而且是正在进行时。2012年,福建省重新确定的23个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宁德有6个,占到了近三分之一,古田也是其中之一。如何让闽东这个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是我们当代宁德共产党人肩上的一付重担,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首要目标。
从古田扶贫开发实践来看,当前县乡村三级中,乡村两级是脱贫的最薄弱环节,特别是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对实现脱贫致富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等篇章中就深刻阐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后盾”。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乡镇、一个村级组织连最基本的收入都没有,更何谈凝聚力、战斗力。因此,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是脱贫致富当务之急应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增加乡镇、村两级财政收入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途径,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们通过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旧村复垦,直接增加县乡两级财力10多亿元,有效缓解了乡镇财力薄弱问题,每个乡镇至少都有1000万元的财政收入,目前各乡镇通过用好用活这些资金,有效增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增加村集体收入是今年我县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县275个行政村中,村集体无经营收入的村148个、占54%,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69个、占25%,也就是全县80%的村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启动资金”如何筹措。相对资金来讲,当前农村发展不缺项目、不缺人才,最缺的是资金。古田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食用菌、水果、林竹、淡水养殖、茶叶等特色农业基础较好,发展相关产业的“种养加”项目具有广阔空间,而且也有一定的人才、技术支撑。如果各村都有一笔启动资金的撬动,村集体经济就一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至于启动资金如何筹措,可以采取金融贷款一点、财政补助一点、乡村自筹一点、项目扶持一点、乡贤捐助一点等“多个一点”的办法予以解决,特别是金融贷款,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做,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加大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实现农村发展与金融发展的互利共赢。
二是“现有资源”如何盘活。农村现有资源有两大块,一块是村集体的资源,另一块是农民个人的资源。村集体的包括房屋、店面、厂房、公共设施等资产和土地、林木、沙场、取(弃)土场、水面、荒地等资源。这些资产、资源的有效盘活,将有助于增加村集体收入。农民个人的资源主要是闲置土地,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抛荒的土地逐步增多。这些闲置土地的利用存在两难境地,一方面,土地的使用权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农民手中,闲而不用;另一方面,当前有一些村集体、外地客商、本地能人有意向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却找不到集中连片的土地。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县一些乡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入股、租赁、承包等形式,把农民手中闲置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来,再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承包,这样既解决了“两难”问题,又避免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协议难、信任难等问题,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收入。
三是“村级三资”如何管理。没钱是问题,有钱也是问题。近年来,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对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特别是对村级“三资”管理的愿望日益强烈。一些村的“三资”管理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加强村级“三资”监管,重点是要建立健全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确保村集体“三资”存量保值增值,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摆脱贫困,时不我待,重任在肩。我们要遵循习平近同志的教诲和对闽东发展的期望,切实增强“弱鸟先飞”意识,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奋力推动闽东、古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