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唯有改革 才能共享改革成果

——农村扶贫开发点滴体会

  □ 余上富


  收入差距出现的必然性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十分成功,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次历史性的大飞跃。国家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大关,国民收入大幅提升,一个国强民富的伟大民族十分自豪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经济飞跃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收入差距,而且不断扩大。据时代周报消息,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5的水平,比1988年高了0.178。超过了联合国0.4的警戒线。

  出现贫富差距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最关键、最根本的原因是:  改革力度的差距、持续改革的差距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距,带来了收入的差距。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规律。改革开放之所以十分成功,就是坚持这个原理,把生产关系调整到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水平,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生产关系要与其相适应,就决定了改革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哪里改革慢了,哪里不持续改革了,那里经济发展就慢了,收入差距也就必然出现了。

  改革是缩小差距的动力

  唯有改革,才能共享改革成果。这是宁德市扶贫开发协会六年实践得到的深刻体会。

  宁德市扶贫开发协会2005年上半年改组以后,经市委、市政府同意,选择十个不同类型的村,开展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示范。我们在试点示范实践中,立足改革,勇敢创新,以此为动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一、改革投资方式,铺平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铺农业的道路。

  古田县城东街道廷垱村是城效村,属于发展条件相对好的类型的农村。由于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从人均收入2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但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徘徊了十多年,2004年达3600元。

  廷垱村作为城效村类型列为全市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后,通过调研发现:在这样一个资源足、交通条件好、发展实力大的村,为什么发展慢?主要是资本不足。而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铺农业,积极性又不大,主要阻力是:资本的根本属性在于追求利润。我们认识到:这是经济规律,必须老老实实服从。为此,我们勇敢改革,一改过去单向援助的做法,制定了“红头”文件找不到依据的“双租保双赢”的引资办法,引进了绿原企业1000万元,办起了占地40亩达2万多平方米的电气化食用菌加工厂,实现全年保持28℃衡温生产的条件。投产后,生产时间从150天增加到300多天,产量翻一番;减少虫害污染,不受雨天制约,成本降低;品质提升,市场看好,价格提升。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跃上升到1万多元。投资方也得到理想的回报。现在村里建了村中公园,鲤鱼溪景点,办起了农家书屋、合作医疗,过上了有村史以来最幸福的安居乐业的日子。

  二、改革经营方式。变分散经营为集体经营,使劳动力实行合理的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又一次解放了生产力。

  柘荣县富溪镇岭后村,是自然条件相对差、交通不便,相对贫困类型的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试点示范村。

  上世纪70年代,岭后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农民完全过着传统的简单再生产、地瓜杂粮充机,维持生命繁衍后代的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这个村出现了生机,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2000多元。由于第一次改革的积极性已充分发挥到顶了,一直徘徊在2000多元。2009年,我们接受柘荣县副县长林武同志建议,把岭后村列为扶贫开发试点村。当年就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制订了由农民企业家林龙生注资160万元,以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的方式,创新开办《宁德市泽晖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集体经营。在柘荣县委、县政府及宁德市领导的全力支持下,经过半年的前期工作,2009年底,公司挂牌运作。经过两年多的经营,2011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跃上升到6200元,农民高兴地说:“改革后,我们有两份收入,一是工资收入,二是利润分红收入,改革三年收入翻二倍。”全村欢天喜地,其乐融融。

  三、改革农业经济结构。

  沿袭千百年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是贫困的经济原因。历史形成的“农民只会种养”的观念,使农民穷了千百年。我们通过开展启蒙引导教育,大讲当今进上海,走向全国数以万计的闽东人成了富豪的许多都是农民。以及一些闽东的电机老板、造船老板、茶厂老板、各类技术人员、大批的领导干部都是农民出身。鼓励农民树立信心办企业、搞加工、办市场、搞营销。事实最能启发人,特别是农民身边的事实,最有说服力,启蒙效果特好。霞浦县三沙镇陇头村,是扶贫开发沿海类型的试点示范村,海洋资源多又好,通过启蒙启发引导,大抓农业经济结构改革,一举创办18家海带、紫菜加工厂,本村劳动力不够用,从四川、贵州招1000多人打工,全村出现工、农业并举,商业也开始起步,到2009年,人均纯收入跨过万元大关,2011年上升到13200元,比2004年翻了三倍。

  周宁县玛坑乡首章村,是扶贫开发高山贫困村类型的试点示范村,通过启蒙、启发、引导,党支部思想大解放,着手强力度的经济结构改革,请来安溪师傅创办了茶叶加工厂,利用“方广寺”知名度介入旅游业,开发山地资源,进城办茶庄,这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2089元到2011年达6300元,六年提升三倍。现在村里自办老年公寓,专职人员为老人服务,开发景观鱼池30亩,形成生态村,一改进村水泥公路3.5米为6米宽,拆除旧村建新村已完成70%,昔日愁眉苦脸的贫困村变为喜气洋洋充满生机的幸福村。

  福鼎市贯岭镇茗洋村是扶贫开发老苏区基点村类型的试点示范村。该村试点中,大抓经济结构改革,开发了四个1000亩的基地,即:槟榔芋1000亩、毛竹1000亩、黄栀子1000亩、茶叶水果1000亩。2011年,仅槟榔芋产值就达7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2600元上升到7200元,新村基本形成,农民安居乐业,农民说:“经济结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共同富裕,人人过上幸福生活。”

  目前,十个扶贫开发试点村创办了29家企业,其中7家茶叶精加工厂,一家现代化食用菌加工厂,一个西红柿加工包装厂,18家海产品加工厂,筹办两个旅游公司,已建成3个新农村,动工在建的4个村。10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5年提升1.2倍。

  实践过程的几点体会

  唯有改革,才能共享改革成果。已在十个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示范村的事实中得到证明。在实践过程中有几条体会。

  一、说容易,做很难。改变观念是第一关键,要首先改变农民千百年来父亲、爷爷、爷爷的爷爷一代又一代灌输的坚持勤劳种田养畜来养家传代的根深蒂固的旧观念,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一关必过,否则难有成效。

  二、树榜样、做示范。农村工作的特点是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榜样给他看一看。谁不想增加收入?没有农民不想多一些钞票的。典型引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要唯实、不唯书。坚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动摇这是大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大道理管小道理。古田县用“双租达双赢”的引资1000万项目成功,红头文件上看不到“双租”政策,会议上听不到“双租”的话,就是遵照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才干成功的。

  四、多分析、少畏难。看一个村能否发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要吻合,才能有信心。周宁县首章村,柘荣县岭后村,看现象真的没有“救”。交通不便的穷山沟,千百年的穷山沟,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进步慢的穷山沟,很多人搬走了,认为此处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扶贫开发协会通过调研,发现客观上有三大优势:一是山地资源丰富,二是外出经商农民企业家有支持家乡的爱心;三是支部班子强。希望大于困难。经过6年奋斗,这两个最差的村人均收入都增加两倍,都开始建设城镇式的新农村。

  五、依靠党,是关键。市委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协会工作,每年召开常委会听取一次工作情况汇报,增强了我们工作热心;每次的改革方案都得到市委的指示完善支持,我们开展工作放心;每一个改革成效都得到市委鼓励,鼓舞了我们工作信心;每遇到困难就得到帮助,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为此,一群老同志干活不知苦。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2年2月25日第3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