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引领闽东腾飞的思想方略

  □徐姗娜

  “智者成事、慧者成人”。对于长期扎根闽东工作的党员干部而言,《摆脱贫困》一书无疑是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期间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引领闽东发展腾飞的大智慧。书中所倡导的“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传播“闽东之光”的文化自觉,“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思想方略,无不体现着民本情怀,经过20多年的光阴洗礼,今天读来,更加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加快闽东脱贫的爱民之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全书也是以如何使闽东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日子为主线,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贯穿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方略,系统地提出了闽东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思路。在《跋》中,他总结道:“收集在这本书里的29篇12万字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而在《经济大合唱》《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等文章里,他分别将经济建设作为主旋律和中心工作提出。明确把加快闽东经济发展,早日脱贫致富作为地委、行署的首要任务。而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他对闽东发展也有着长远的规划,提出了三大梦想,即“撤地设市”、“建设温福铁路”、“开发三都澳”,如今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闽东已经脱贫,三大梦想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指日可待。这些重要论述无不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对闽东人民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如今读来仍感怀万千,意义悠远。

  ——倡导四下基层的亲民之义。古字义(義),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书中,习近平同志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强调,“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年他乘车颠簸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持杖披荆,三进寿宁下党乡访贫问苦,令当地老百姓至今感念。正是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观念指引下,由他亲自倡导和带领全区干部建立的信访接待、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早已在闽东大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的“金科玉律”,成为闽东各级干部树立新风尚,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关系的行动指南和“传家宝”。

  ——发扬闽东之光的崇民之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1988年,习近平同志到任闽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府志、县志,了解闽东的历史。闽东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文化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中,习近平分析道:“什么是闽东之光?我想,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充分体现他尊重闽东历史文化、了解闽东区情,对闽东人民质朴本性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还提出“我们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让人们好好认识一下闽东的闪光点。”如何使这些光彩放射出来,让世人皆知呢?习近平进而提出:“搞一个电视音乐片,利用电视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展示一下闽东的闪光点。”1989年11月,创排工作启动,1991年2月,《山海的交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并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著名作家冰心为之题词。尤为难得的是,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不少经典歌曲被广为传唱,成了闽东文艺创作史上的巅峰之作。

  ——弘扬滴水穿石的恤民之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道理琢磨透了,就叫智。一叶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在《把握新的机遇》一文中,习近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闽东发生的变化,是“滴水穿石”般的变化。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滴水穿石”的理念。他指出:“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此后,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用“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来指导和处理工作。在“滴水穿石”闽东精神的引领下,围绕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各项措施连续出台,各级干部群众思想稳定,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热情持续升温,宁德的面貌也在这股精神的推动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都与他遵循科学发展的理念,对闽东发展规律的深邃洞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密不可分。今天,我们重温《摆脱贫困》,回顾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所思所想所为,感动于他崇高思想品格的同时,就要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扑下身子,埋头苦干,铢积寸累,久久为功,用滴水的韧劲与精神,驱除浮躁的思想阴霾,不断凝聚发展的新合力。

  ——颂扬清风正气得民之信。信者,人言也。“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来得民心呢?”习近平同志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靠的就是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强调指出,“这是一条真理”!他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抓手,贯穿于政治生活、经济工作和社会建设中。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为此,他在宁德工作时,把抓廉政、清除党内奢腐之风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把查处干部违法违纪占地建房问题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做到日常监管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1989年3月,地委连续颁发了《关于贯彻省人民政府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9月14日第3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