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从“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嬗变看滴水穿石之启示


  24年前的春天,习近平同志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闽东。他把自己在这里工作两年间的调查、讲话、报告、文章,汇集成《摆脱贫困》一书,于1992年出版。如今重读此书,感到倍加亲切。本人尤对《滴水穿石的启示》一章联想颇多。

  今年5月下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及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集中报道了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扶贫开发经验。一个隐藏在大山沟里鲜为人知的小村庄,为何能够吸引中央主流媒体的如此高度关注?贵在它戴上了“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桂冠,而这顶桂冠的由来却见证与诉说着闽东人滴水穿石的艰辛与启迪。

  滴水穿石 要敢字当头

  习近平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赞扬:“‘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

  由于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等诸多原因,闽东地区存在的固有贫困现象,犹如一块坚硬巨石。交通阻塞、工业落后、经济薄弱,因而成了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作为“柔情似水”的水滴,能否面对,是否滴它?这首先在于有没有敢字当头。

  30年前的1984年6月24日,正当全国各地冒出“万元户”、“亿元村”,呈现一派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之时,《人民日报》在一版刊登我们闽东人采写的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文中披露了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贫穷状况:22户、88个村民过着食不果腹、衣难蔽体、住难遮雨的艰难生活,人均全年收入不足120元。来信呼吁政府部门应予特殊政策,迫切希望各级干部应深入基层开展扶贫活动。该报为此发表《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迅即在全国掀起响应热潮。同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的红头文件。文件首先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农村形势越来越好。但由于自然条件、工作基础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差异,农村经济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特别是还有几千万人口的地区仍未摆脱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文件强调:“解决好这些地区的问题,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这些人民摆脱贫困……”于是,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全国性扶贫行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当时福鼎县的贫困人口有39.76万人,占农业人口84%。全国有近2亿人亟待摆脱贫困。面对这块庞大的“顽石”,党中央敢于揭丑,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向贫困宣战!作为下山溪所在县的领导和部门同志,大胆摒弃“会给社会主义大好形象抹黑”的观念,实事求是地迎难而上,敢于带头深入边远的穷村。当年7月炎夏酷暑,福鼎县委书记、县长亲自率领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带上干粮徒步到下山溪村现场办公,当众宣布实行免交征购粮、扶持发展生产等5项特殊政策。如此有组织有计划地拉开扶贫序幕,为全省乃至全国开了扶贫之先河。

  滴水穿石 要矢志不移

  开展扶贫“仅有勇气还是不够”。习近平认为“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从下山溪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30年历程,真正诠释了这一论断。作为亲身经历参与该村扶贫全过程的本人,对此感悟尤深。

  我们对这个小村的扶贫可谓想尽办法,动竭脑筋。自1984年开始,给钱送物供良种,结果是钱

  花光了,物用尽了,帮助其发展养羊患疾病九死十残;种植的水果尚未成熟被山猴摘光;栽培的中药材亦因土地贫瘠难以生长。多方扶贫的汗水流淌了十个年头,这里仍然“涛声依旧”。面对这样“输血”没效果,“造血”缺功能,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穷村,地、县、镇三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不离不弃,大家目标一致共同探索,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陈增光提出了整村搬迁的“造福工程”。但在提出搬迁方案之时,却遭到半数村民的抵触,他们深受过去认“命”该穷的歪理影响,认为搬迁也改变不了穷“命”。为此,干部们逐家逐户、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动员工作,以滴水穿石的韧劲,首先把村民小组长的这块“顽石”滴穿了。他毅然敢与命运抗争的态度,带动了全体村民。通过积极投工投劳,政府部门帮助支持,社会多方协助集资,终于1995年5月在行政村所在地的赤溪建成了两排新房,使祖祖辈辈蜗居在茅草房的下山溪人走出了山旮旯,安居在长安新街上。

  整村搬迁不等于摆脱贫困。如何让这些边远的村民从思想、风俗到行为举止融入行政村群众?如何解决他们饮水、用电、孩子上学,甚至老人的丧葬等诸多问题都得逐一列入帮扶议程。尤其是如何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进度摆上了重中之重位置。当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遵照习近平同志倡导的“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执政理念,矢志不移真扶贫,彻底改变过去简单直接的“输血”方法为拓展全方位的“造血”功能,践行以人为本,重在扶志、扶智,找准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白茶生产,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旅游项目。鼓励村主干示范养殖名贵的光鱼,带头致富。通过十多年来实施思想帮扶与资金帮扶结合,产业帮扶与技术帮扶结合,引进开发与共建开发结合的“造血”努力,全村在摆脱贫困之后开始步入致富之道。200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赤溪村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称号报送参展资料。这一荣誉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广大干部和群众。

  滴水穿石要持之以恒

  然而,从摆脱贫困到建成小康,还有相当一段艰难的路程要走。我们没有被“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光环闪烁得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是冷静思索,如何按习近平所指向的“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继续滴水穿石。

  当赤溪村被确定为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村,进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新阶段之时,福鼎市委市政府确定这里作为小康示范村建设,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予以指导。宁德市委组织厅、处级主要领导到这里学习《摆脱贫困》一书,联系这里实际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市委书记廖小军还亲自策划兴建“赤—杨”公路,可与沈海高速公路衔接,大大缩短交通里程。省民宗厅派出一位有能力且务实的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扎根3个年头与群众一起拼搏。众人“滴水”,方见成效。2013年底统计数据表明:全村实现经济总产值37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30元。数字是显目的,成绩是巨大的。但却略低于福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这够得上“第一村”称号吗?

  小康尚未建成,同志还须努力。6月24日这天,倾盆大雨没有阻挡磻溪镇、赤溪村干部和群众的热情,他们在村头竖起一块镌刻着“中国扶贫第一村”红字的大石碑,为纪念人民日报发表“关怀贫困地区”评论员文章30周年,特邀了参与该村多年扶贫的老领导、老同志座谈,还请来两位旅游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到场,再次出谋献策,共商加快开发当地的旅游项目,加速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让“中国扶贫第一村”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村。

  滴水,仍未终止;穿石,尚在进行!

  □王绍据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7月26日第3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