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摆脱贫困》的三个“飞跃”
□陈小韦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给闽东发展留下的宝贵思想指南和精神财富。该书为闽东发展提出一个“弱鸟先飞”的战略思维,这个思维是当年习近平同志纯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和解决发展问题的闽东样本,闪耀着深厚的思想光芒。
飞跃的土壤:坚定的唯物主义
《摆脱贫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首先表现在唯物论上。习近平同志1988年6月赴任闽东地委书记,7、8月间就偕同几位领导同志,考察了闽东的九个县市及毗邻的温州等地。刚到任的习近平同志就不辞辛劳地翻山涉水,披荆斩棘,调研闽东发展的实际情况,即是对唯物论的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工作方法,也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贯彻始终的工作作风。早在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就3次深入基层,详细了解闽西上杭县才溪乡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拥军优属、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半个世纪之后,习近平同志同样通过踏实的考察、调研,获得了关于闽东经济发展、干部建设、社会习俗、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闽东的实际情况:“老、少、边、岛、贫”。物质决定意识,闽东的现实是贫困,这个现实就决定了闽东的任务就是摆脱贫困。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是否意味着闽东将永远贫困?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思进取,怨天尤人?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也肯定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摆脱贫困》谈到,在“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的曲折和复杂的同时”,不要忘了讲闽东的光彩。要有文化自信,淡化“贫困县”色彩,弘扬老区传统,发扬闽东精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意识上的“摆脱贫困”极大鼓舞了闽东各界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飞跃的技艺:深邃的辩证思维
树立了“摆脱贫困”的信心,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飞跃,这也正是《摆脱贫困》一书的重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闽东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主要矛盾!当时闽东的主要矛盾无疑就是经济建设。习近平同志曾经见到一个乡政府墙壁上琳琅满目都是锦旗,唯独缺少经济建设的锦旗。习近平同志认为能得锦旗是好事,但“决不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主次不分,抓不住中心”,主张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绝不动摇。《摆脱贫困》用了大半的篇幅来谈经济发展的辩证法,如《提倡“经济大合唱”》《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诸篇。这些文章集中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经济建设这一主要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问题的辩证思维。就闽东经济发展,至少就有十个辩证对子,试举一二论之:
当时闽东地区有三大热门话题:开发三都澳、修建温福铁路、建设中心城市。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来说,思变心切可以理解,习近平同志则冷静地看到,修建铁路和港口,有赖于“国家全局性的宏观决策”,闽东财政赤字大,应该把力量放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对三大目标,可以做前期的宣传和准备,“避免把近期难以实施的远期目标超前化,又要避免把近期规划简单化”。正是这样既关注局部利益,更服从大局要求;既积极推进近期规划,更考虑长远发展的执政智慧为闽东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经的三大目标:温福动车早已开通,三都澳港口颇具规模,宁德中心城市初见成效,不得不钦佩当年习近平同志决策的高瞻远瞩。
经济落后地区如何谋求发展?滴水如何才能穿石?习近平同志是从特区厦门到老区闽东任职的,对两个地方的发展,有不同的辩证思维。致力于“摆脱贫困”的闽东不像发达地区那样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大力度的政策资金扶持,习近平同志便把文章巧妙地做在了改善“软环境”上。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认为,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硬件拼不过别人,就多做点“软工夫”:将闽东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正确地制定产业政策,充分释放结构性生产力。深化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整顿经济环境,加大开放,用优质的服务吸引投资等等。
飞跃的目标:强烈的群众史观
在习近平同志及之后历任宁德地(市)委领导的努力下,闽东已经从曾经的“贫困县”、“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到“摆脱贫困”奔小康再到“造福工程”直至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今天的闽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闽东人民正豪情满怀地投入到“六新大宁德”的建设中。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历届闽东领导班子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干部只有到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领导的水平来自于客观规律,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因此,党的领导和调动群众积极性两个方面,其实是“一体两面”,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摆脱贫困》很早就显露出当年那位心怀苍生福祉的共产党年轻干部的远见卓识,浸透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是一个飞跃;从实践到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一个飞跃;从认识再到实践,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又是一个飞跃。这三个大的飞跃使闽东这只曾经的“弱鸟”终于羽翼丰满,展翅翱翔。习近平同志推崇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踏实精神,这种精神被继任的历届闽东地(市)委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着,带领今日之闽东向着“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社会飞奔。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4年7月13日第3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