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根据不同的贫困群众具有的自我脱贫能力,结合土地条件、资源禀赋、优势潜力、人力素质、意愿想法等状况,逐户制定条理清楚、内容简洁、务实管用的脱贫工作方案、精准扶贫卡册,做到“一户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帮扶效果。
为了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创建优美的生活环境,主管部门通过研究制定了《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也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案》等,有助于尽快改变农村老旧面貌,全市的美丽乡村数量达到了691个,农村厕所改造完成的村庄数量达到了1782个,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的村庄数量共计1772个。
精准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其中贫困心理是关键。以往的扶贫工作往往致力于解决贫困的外因,相对忽视了贫困的心理因素。贫困心理学有利于深化对贫困的理解,促进扶贫工作开展,增强政策实施效果。
闽东日报社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传承和守护中华文化之根,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怎么抓、怎么干,干出特色、干出成效?宁德市各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做法。
闽东日报社
本文首先分析了精准扶贫“宁德模式”的源起与背景,提出精准扶贫“宁德模式”的内涵与特色,论述精准扶贫“宁德模式”的价值与意义。精准扶贫“宁德模式”的理论根基就在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摆脱贫困”重要思想。精准扶贫“宁德模式”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精准扶贫“宁德模式”不仅在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效应,而且对全国具有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意义。
闽东曾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广大贫困山区生态资源丰富,如何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实施产业化扶贫,对于该地区的反贫困意义重大。长期以来,闽东人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出了走向脱贫致富的“宁德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闽东贫困山区的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走“生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扶贫耦合互赢”的发展之路,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实现扶贫目标。
林业经济对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林业经济实力和林业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实现。项目借鉴国内外林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从产业布局、品牌构建、人才振兴、科技振兴和乡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为林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总结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民族乡发挥政策优势,推动脱贫攻坚所取得的经验,研究分析新时期民族乡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深入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作出贡献。
本文简要回顾我市老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在完成区域和人口脱贫方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在思路对策上,根据我市实际,提出要从加强精准扶贫脱贫、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强化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措施,从而加快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脱贫基础,实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闽东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研究
沿着“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指引的方向,宁德奋力推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30多年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与全市同步迈入小康生活。实践证明,“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中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指明了闽东少数民族走向共同繁荣富裕的正确道路,至今闪耀着理论的光芒、焕发出实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