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他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四下基层”,踏遍宁德山山水水,体察百姓疾苦,关切群众冷暖,探索脱贫之路,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
自从2006年全国葡萄学术在福安召开以来,福安果农爱葡萄种葡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市里因势利导,年年举办大型的葡萄“文化节”。市葡萄协会创办了“福安果业”专刊,每年制作精美的挂历和台历,将葡萄协会的重大活动、果农的丰收景象和政府领导关心支持产业发展的画面展示出来,扩大宣传。
蕉城区政府为引进企业专门出台了《蕉城区赤溪高优农业示范园招商资优惠政策》,区政府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对入园企业在税收、土地流转租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家庭通过承包一定数量的集体土地,自主进行经营决策和农业投入,获得了对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的经营自主权,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主体和微观生产单位,这为农户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可能,农民的自身利益与其劳动分配紧密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始终秉持为民这一核心执政理念 ——学习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的体会
重读《摆脱贫困》,倍感亲切、震耳发聩、催人奋进。《摆脱贫困》29篇文章中,没有一篇不流露、不体现习近平同志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感情和思想观念。
他平淡、朴实的讲话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观,既有跳出闽东看闽东的战略思维,又有立足闽东谋闽东的战术思维,给人以信心、鼓舞和力量。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讲话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如何让闽东地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主题,比如,《提倡“经济大合唱”》、《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等篇章,习近平同志就如何解放思想、发挥闽东优势、加快开放开发步伐,谈了极具创造性、前瞻性的个人思考
在习近平同志及之后历任宁德地(市)委领导的努力下,闽东已经从曾经的“贫困县”、“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到“摆脱贫困”奔小康再到“造福工程”直至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今天的闽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闽东人民正豪情满怀地投入到“六新大宁德”的建设中。
1988年9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闽东九县调研随感《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提出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先飞”“先富”观点,如今在闽东一任又一任的继任者们按照这一科学思路,不断探索前行,见效了,滴水开始穿石了,闽东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6月24日这天,倾盆大雨没有阻挡磻溪镇、赤溪村干部和群众的热情,他们在村头竖起一块镌刻着“中国扶贫第一村”红字的大石碑,为纪念人民日报发表“关怀贫困地区”评论员文章30周年,特邀了参与该村多年扶贫的老领导、老同志座谈,还请来两位旅游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到场,再次出谋献策,共商加快开发当地的旅游项目,加速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让“中国扶贫第一村”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