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弘扬滴水穿石精神 全力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黄月娥


  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是推动宁德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指出的:“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一、滴水穿石,敢字当头,彻底摆脱精神贫困

  由于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思想观念等诸多原因,闽东地区存在的固有贫困现象,犹如一块坚硬巨石。能不能攻克这块硬石,打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首先在于有没有具有“‘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能不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在思想和意识上先摆脱贫困。扶贫先扶志,就要将精神扶贫始终贯穿物质扶贫之中,在转变干部和群众的精神状态上下功夫。既要扶干部的志,改变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的认识及注重物质层面帮扶忽略精神层面帮扶的做法;又要扶贫困群众的志,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信心,立志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聪明才智脱贫致富。

  二、滴水穿石,瞄准目标,绘就精准扶贫新蓝图

  习近平同志认为“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也是如此。瞄准目标,一方面要将扶贫攻坚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谋划推进,科学制定调整完善新一轮扶贫规划,使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措施更有力,工作更具体。对宁德市而言,要以每年20%以上的脱贫率,确保到2020年6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5万农村贫困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450个贫困建制村整村脱贫,116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完成整体搬迁安置。瞄准目标,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的核心要义,认识到扶贫开发除了让群众口袋膨胀还包括政治、文化、生态、科教卫生等全面发展;除了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工作,还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整体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发展。

  三、滴水穿石,精准发力,走出因地制宜扶贫之路

  当前闽东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的目标已确定,关键是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瞄准靶心、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科学扶贫就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把准不同扶贫对象的“脉”,实事求是,做到各具特色,指向明确,有的放矢。一是因地制宜,解决好发展什么的问题。一个地方之所以长期不能摆脱贫困,原因很多,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观念落后等等,需要因地制宜。各级政府要组织力量对本地区进行全面摸底,结合本地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员素质等,合理规划扶贫项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走出一条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路子。二是因人制宜,解决好怎么样发展的问题。一个家庭之所以长期不能摆脱贫困,原因很多,因病致贫、因灾致贫、技能不足、理念陈旧等等,需要因人制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进百村、访千户,摸清家底。在摸清贫困底数、选准扶贫对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同时根据不同的贫困群众具有的自我脱贫能力,结合土地条件、资源禀赋、优势潜力、人力素质、意愿想法等状况,逐户制定条理清楚、内容简洁、务实管用的脱贫工作方案、精准扶贫卡册,做到“一户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帮扶效果。

  四、滴水穿石、凝心聚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弘扬“滴水穿石”精神,聚集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多方力量、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新格局。一要加强领导,建强队伍。一方面要选优训强党组织书记,从源头上把好关,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党员选拔为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在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和技术人才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同时,加强有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解决好县乡两级扶贫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二要强化考核,落实责任。从上到下要实行最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和考核机制,对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逐项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强化军令到岗、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三要整合资金,加强监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金等社会资本投入到精准扶贫事业中来,并科学搭建资金整合平台,建立财政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以达到资金整合、政策叠加、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截留、挤占、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扶贫物资的使用规范有序、廉洁高效。四要加大宣传,形成合力。大力宣传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重要意义,宣传扶贫工作成效及先进典型,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激发当地群众主人翁精神,使扶贫工作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

(刊登于闽东日报2015年12月5日第3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