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的“闽东模式”

  陈锦芳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融合

  2000年以来,宁德市就积极投身生态省的建设,按照本地真实状况研究了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采用了有效的工作方法。按照国家等下发的各方面标准,本地区通过研究下发了《宁德市级生态村创建标准及考核验收管理办法》,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已经成为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比例均达80%以上,其中市级以上生态村有1765个。为了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创建优美的生活环境,主管部门通过研究制定了《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也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有助于尽快改变农村老旧面貌,全市的美丽乡村数量达到了691个,农村厕所改造完成的村庄数量达到了1782个,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的村庄数量共计1772个,分别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3.5%和83%,并在2019年内全面完成农村改厕改水工作。同时,还按照《福建省乡村生态振兴专项规划》及有关部署,制定实施《宁德市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工作方案》等,明确重点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农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工作,重点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园林式村庄”“魅力新农村”等,进一步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二、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融合

  宁德探索乡村生态振兴之路,在本质上是为了有效保护生态,促进本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提升本地居民的收入,让“美丽经济”成为生态保护的持久动力,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发展“生态+农业”,立足趣味资源和传统种养殖业,重视绿色无公害基地的建设工作,拓展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二是关注“生态+旅游”,提倡县(市、区)积极开展旅游活动,依据“一村一品”、集中化的原则开展乡村旅游;三是发展“生态+新业态”,互联网销售、文化创意等乡村新兴业态正在整个闽东地区逐步形成,宁德在9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线上、线下推介各类生态产品。

  比如,周宁县的后洋村,“荒山变绿地,绿地变经济”依然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后洋村还引导村民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将原来失管、分散的茶园进行整合,集中建设150亩高山标准茶园,推广生态有机茶园栽培管理技术,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提升了茶叶品质,也能帮助农民提升收入。后洋村还将村集体荒废的1000多亩林地精心管护起来,修整林木,并配套设置了防火路、防火带。同时,新造林60亩,预计十年后村里每年将增加10万元的村财收入。目前,后洋村共有林地7277亩,耕地460亩,凭借良好生态和丰富资源的优势,展现出了存在农业方面的特色。

  三、生态振兴与重点政策的叠加融合

  注重乡村发展、脱贫、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展现出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促进乡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脱贫工作。指导贫困地区科学制定乡村发展规划,优化村庄布局,美化村庄环境,用好用活生态环境扶贫专项政策和补助资金,强化村容村貌整治、河道修复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建立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乡村产业结构,让生态振兴与脱贫攻坚精准互促进;其次,重视乡村生态的保护问题以及污染治理问题,确保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良好成绩,还居民良好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倡农民有效利用秸秆,也要重视粪污利用的问题,以污染防治的实际成效持续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此外还有以体制改革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系,鼓励流域上游乡村更好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建立林赎买试点,有效解决农民为获取收益破坏生态环境的难题,建立环境监管体系,展现出环境监管的有效作用,在2019年内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制度的刚性约束为乡村生态保护铸就铜墙铁壁。

  四、环境治理与生态宜居的共建融合

  着力实施“护山”“治水”“清污”三大工程,推进乡村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第一是重视山林保护工作,不仅要保护天然林,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有效实施“三沿一环”造林的方法,也要禁止天然林的过度开发,尽快恢复山林的原有生态系统;第二是“治水”方面: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为标准,开展农村河岸、河水、河床、河滩“四河”综合整治,恢复和强化农村水系综合功能,全市非常重视安全生态水系的建设工作,建设程度达到了227公里,对小流域水系进行了有效治理,设定专人进行管理,积极开展了测试活动,并制定了有效的考评方案,采用了长效机制;第三是关注治理问题,采用联防联控方法治理污染,重点关注牲畜养殖的污染问题,严厉打击“地条钢”生产,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实现辖区内省、市级工业园区污水实现全处理。

(刊登于《闽东日报》2021年1月8日第6版)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