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强镇帮扶贫困乡行动,全市落实帮扶资金近800万元,解决重点乡劳动力就业近1200人,开展“企与村、村与村”结对帮扶近100个。开展科技特派员帮扶行动,现在全市已有2个乡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建立1个电子商务平台,培训农户3000多人,办实事100多件,投入各类资金400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贫困乡的生产生活条件。
8月15日上午,在梅列区洋溪镇饱饭坑村,回到家乡的奥运冠军邓薇收到了一份意外之喜:三明电信工作人员为她的手机安装了一套视频软件。从此,她除了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与家人视频交流、实现亲情分享外,还能实时与村组织视频对话,及时了解家乡发展变化。
尤溪县溪尾乡溪尾村周开梓先天残疾无法正常劳作,妻子也因为照顾他无法外出务工,两个小孩子还在读书,生活比较窘迫。一家4口,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乡里帮他对接省级“造福工程”政策,将其列为帮扶对象,并想方设法,帮他筹措资金,使他如愿在小区2号楼住上了118 平方米的新房。我市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步伐,多措并举同步实施产业扶贫和搬迁扶贫工作,推动精准扶贫到户、到村、到县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推进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
保障基本民生 促进就业创业 提升公共服务 我市出台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意见
扎实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具体包括加大困难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力度、建立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优先保障和改善残疾人住房等内容。精准施策 靶向帮扶 ——三明市探索“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见闻
2013年以来,三明市创新探索的“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效地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2014年底,三明还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持续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连日来,记者先后来到宁化、建宁和泰宁县,深入一线调查,与基层干部对话,倾听贫困户的心声,切实感受到当地扶贫面貌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服务社会质量,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原则,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市农业局(农办)挂钩帮扶建宁县客坊乡实行杂交水稻种子产业扶贫;市商务局帮扶大田县吴山乡,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运营模式,推进电商扶贫;市住建局挂钩帮扶将乐县万全乡,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旅游扶贫;市烟草局挂钩帮扶泰宁县开善乡,每年帮扶20名左右在校贫困户学生,开展教育扶贫……短短半年时间,我市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大显身手,已分别建立1个电子商务平台,完成2个乡的产业发展规划,培训农户3000多人,投入各类资金400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重点乡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基层群众的好评。
在土改、金改和林改三大国家级改革“试验田”里,沙县富口镇白溪口村依托改革扶贫,让贫困户共享改革红利—— “试验田”里摘贫帽
金楠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白溪口杜坑庵自然村建立精准扶贫创业基地,将60亩细叶青蒌藤(可做小吃炖罐食材的中药材)苗木地分给陈木姬等贫困户合作经营种植。山地苗木由合作社出资,种植管理由贫困户承担,市场销售由合作社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