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 脱贫,内生动力从哪来?

    在推进扶贫攻坚中,寿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以产业为依托,因户精准施策,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个个自强奋斗的故事,汇聚成了这片热土脱贫致富的精彩篇章。

    乡村绽放“幸福花”

    8月13日下午,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渔民广场上好不热闹,“放飞梦想的翅膀——央视主播与你谈读书”活动在这里举行。8位央视主播不仅与下岐村的孩子们共同朗诵了诗歌美文,还与他们一同畅谈梦想。

    业兴农富村更美

    当下闽东,乡村振兴是广大农民最热切的期盼、最动人的梦想。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三农”工作,提出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这些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秉承习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从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土人才等多方面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一条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山海间铺展,尽显生机和魅力。

    脱贫攻坚永远在路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广大脱贫县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一个新起点。伴随着“摘帽”的喜悦,如何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成为霞浦县扶贫努力的新方向。

    下党:一个特困乡村的华丽转身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现场召开扶贫办公会,谋划发展路子、解决发展难题。此后,他又两进下党,为山乡人民带去脱贫希望、发展甘露。山坳乡村,翻开了历史新篇。

    一朵菌菇“绽放”富民花

    作为远近闻名的茶树菇种植专业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半圳村便利用这里独特的山区自然小气候,发展香菇、草菇、花菇、银耳等多种菌类。经筛选试种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主要种植茶树菇。由于半圳村交通便利,相邻的几个村落村头接村尾、连片集中,茶树菇产业规模化种植,迅速崛起。2008年7月,13位种植大户牵头,半圳茶树菇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踏上了做大做强茶树菇产业之路。

    福鼎:整村推进“推”开幸福门

    筼筜是福鼎市第3批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重点村。2011年以来,以项目为载体,该村累计筹集各级帮扶资金千余万元,建设安全饮水工程,除险加固水库,强化加固海堤,开通筼筜至小筼筜公路,建设500吨陆岛交通码头及码头连接线,改造绿化村口广场、停车场,村庄200多栋房屋立面改造……村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新起点,扶上马再送一程

    脱贫只是新起点,巩固成果需要扶上马送一程。如何解决刚脱贫人员收入仍然偏低、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如何建立长效增收机制让脱贫户走得更远?如何巩固贫困村脱贫成果,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周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在治本造血、补短强弱、扶志扶智等方面下好“绣花”功夫,切实激发广大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的精气神,让贫困户高质量脱贫不返贫。

    锻造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在闽东脱贫攻坚一线,战斗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只身来到闽东最贫困的山村,他们牢记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盼,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找项目,聚民心;他们扎根当地,通晓民情,熟悉政策,张口闭口提的都是“我们村”;他们多是“60后”“70后”,也不乏“85后”“90后”,他们凭着抓铁有痕的干劲和金石可镂的毅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勇担当、甘吃苦、乐奉献……他们将汗水挥洒在闽东大地上,浇灌出脱贫的丰硕花朵,他们共同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

    奋进脱贫路 阔步新征程

    福鼎市建档立卡贫困户8504户24034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9万元,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