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探索贫困户扶贫搬迁新机制研究

    清流属深山区,有相当部分乡村自然条件差、生产能力低、基本农田少、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着出行困难、就学困难、看病困难等一些突出问题。为此,近年来,清流县按照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它当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时期脱贫攻坚战中最艰难的任务抓紧抓实。目前已实施易地搬迁999户4313人(其中国定易地搬迁199人),落实8个集中安置区(其中百户点2个),共安置505户、2353人。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生活环境,改变了搬迁户原来交通和信息闭塞的状况,拓宽了农户的致富渠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他们生存问
    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乡村振兴新机制---以三明市清流县为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乡村振兴新机制---以三明市清流县为例
    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春到农家万户欢--清流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画册)

    《春到农家万户欢》扶贫画册
    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三明市清流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年鉴

    2020年,清流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清流县创新特色产业扶贫发展新机制研究

    清流县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清流县能否实现全面脱贫,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低收入农户。从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属于老、弱、病、残,政府虽能以政策为基点,对其进行帮扶,但是能力有限,只是“供血”,而不“造血”,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截止2017年7月底,全县建档立卡、登记在册的贫困人数还有3406人。 福建省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清流县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以来,围绕课题指出的实现路径,建立健全特色产业扶贫引导、推动、发展和保障等机制,培育具备脱贫意识和能力的“造血型”脱贫创业主体,打造花卉苗木、水产养殖、豆腐皮、花生、光伏发电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特色产业链转型升级,初步形
    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清流县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思考--温桂春

    当前,我们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型城镇化阶段,生态福建是国务院给我省的战略规划,清流县在县委的坚强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发展理念,探索结合清流自身优势和具有清流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下一步,应在组织保证、学习培训、管理模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共同推进。
    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推进闽台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思考--以清流县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例 马清香 罗尚华 姜天慧

    清流县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创新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向宽领域、高层次、纵深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发展成效的梳理,有益于为推进闽台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思路。【方法/过程】采用实地考察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清流县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结论】以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例,从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招才引智,要素保障,法制帮扶等方面,提出探讨推荐闽台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机制。
    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以清流县乡村旅游建设为例 郭丽红 张华清

    乡村旅游是城乡互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多次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充分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三农融合发展,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人与自然相映成趣的鲜活样板;有助于缓解城市压力,是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清流县田源乡组织广大党员集中学习《榜样3》专题节目

    学习榜样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清流县田源乡党委要求各党支部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广大党员集中收看《榜样3》专题节目。 在前期收看学习、对标查己、撰写心得的基础上,2018年11月12日,清流县田源乡机关、政法、非公、苗木、宏硕、罗口党支部联合组织党员再次观看《榜样3》,重温先进事迹,并召开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自己的所思所想,对照标杆,勇于剖析自身存在的不足,纷纷表示要学习先进、学习榜样,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为建设幸福田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明市余红胜市长深入清流受灾一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2019年5 月 16 日晚至 17 日凌晨,清流县突降雨局部特大暴雨,并引发山洪和山体滑坡等灾害,受灾严重。18 日上午,余红胜市长深入清流县李家乡长灌村、李村、鲜水村、河背村等受灾一线了解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 抗灾救灾工作。余红胜市长要求,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危险隐患点群众的安全转移工作。要注意受灾村庄的消杀防疫,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在解决好无房户、倒房户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充分把村庄建设好。要组织群众自救,加快抢修水电,保障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要做好受灾情况统计,应统尽统,重大情况及时向防指和市里报告。要加大媒体宣传报道,宣扬抗洪抢险感人事迹,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