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村》系列报道四:走进东田盖凤村,目之所及都是绿色,绿色茶园,绿色生态林,绿色果林,在这里深吸一口气,感觉满满都是负氧离子,真是一个天然的氧吧。“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期节目,我们来到盖凤村,看看村里如何做好绿色文章,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记者走村》系列报道三:梅峰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村里没有其他支柱性产业,群众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为主。村里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多是老弱病残。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梅峰村立足实际,落实政策,帮助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自我造血”。
《记者走村》系列报道二:山城村是蓬华镇西南隅的边远村庄,原先这里因为地处偏僻,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016年被确定为泉州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村。到了2019年,它又成为了“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是什么让这座山村发生蜕变呢?
《我们的“十三五”》 系列专题四:南安:“和谐”引领 “振兴”乡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 “十三五”以来,南安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我们的“十三五”》 系列专题三: 南安: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南安历史悠久,孕育、沉淀了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历史见证。“十三五”以来,南安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不断健全非遗传承保护机制,多元发展非遗展示平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宣传等手段,留住了乡愁记忆,也延续着历史文脉。
五年披荆斩棘,五年砥砺奋进。回望过去的五年,南安稳步推进城区建设,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在教育、就业、收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如果说,南安城区就像一辆行驶在快车道的列车,那搭乘这班列车的我们,又能看到沿途怎样的风景,感受怎样的变化?
《我们的十三五》系列专题一: 南安:高质量发展 擘画产业新格局
回首过去五年,南安立足高质量赶超发展大局,做大做强传统行业,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增强了“经济活力”,唱响了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倾听“十三五”的故事,一起体会新时代洪流的激荡豪迈,一起在总结过去的同时、更好地迈向未来。
联山村有贞坑、贞格两个自然村,村民1000多人。因为山高路远、人贫地瘦,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这是一个“鸟儿不下蛋,姑娘不嫁来”的贫困村。整村搬迁,让联山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