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闽都文化作用,服务滨海新城开发建设

    滨海新城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福州新区的核心引擎、未来福州城市建设的样板,对于发挥“五区叠加”政策优势,实现福州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闽都文化是滨海新城开发建设的灵魂,是滨海新城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滨海新城文化所具有的坚贞不屈、敢闯敢拼、兴教重智、普济众生、开先包容的精神特质,是推动滨海新城建设的文化支撑和重要动力。建议从提炼“滨海新城精神”、加强滨海新城的闽都文化资源的挖掘弘扬、突出“海丝”特色打造文化名片、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人才高地”打造“创新高峰”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闽都文化作用,推动滨海新城开发建设。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风险管理视野下的信用福州建设研究

    科学合理地对可能影响信用福州建设成败的风险要素进行重点分析有利于推动信用福州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影响信用福州建设成败的风险因素大致有三类:首先是制度性风险因素,包括组织协同机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体系。其次是社会主体风险因素,表现为市民素质,人才基础以及管理层决策能力等。最后是非制度性风险因素,包括社会转型的特殊情境,道德体系建设以及信用服务市场发展等。对此,我们需要在全面深化认识这些风险要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信用福州建设的制度供应,大力提升福州市建设主体的意识和能力,努力优化福州市的社会和市场环境。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福州滨海新城生态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从福州滨海新城生态定位及城市生态建设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分析了发达国家生态建筑发展类型和评价体系,重点讨论了滨海新城生态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及手法,着力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新模式,以其新思路为当今中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导向。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福州城市内河治理模式创新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察思考

    地方治理实践不仅是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具象呈现,同时也在推动着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反思和提升。福州市内河治理在治理理念、治理参与、治理机制和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然而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主体参与局限、主体之间博弈拉锯以及监管投入与监管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从治理的多元主体、联动协调以及监督评估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内河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城市内河治理、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福州海洋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从海洋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海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如联合国《21世纪议程》所指出的,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669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优化海域产业布局。为此,十八届五中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福州建设全域生态旅游城市研究

    本研究首先在对国内外生态旅游城市相关理论研究述评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特征、目标及生态旅游城市系统构成;接着介绍国外生态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为我国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最后从生态旅游吸引系统、生态旅游设施系统、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旅游形象识别系统和生态旅游运营保障系统五个维度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生态旅游城市评价体系,根据这一评价这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福州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条件,并从生态旅游产品组织、环境氛围营造、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生态旅游形象塑造、生态旅游运营保障五个方面提出福州建设全域生态旅游城市的路径。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福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立法研究

    垃圾本是城市生活不可避免的产物,但处置不当却可能使生活垃圾污染从城市的“阵痛”演变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恶性肿瘤”。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攀升与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衍生的环境污染甚至是“垃圾围城”问题备受关注。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福州市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机制与政策研究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于1990年首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政府实践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的。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引起全球的环境保护觉醒。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循环经济的正式诞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模式,成为与知识经济并驾齐驱的两股重要潮流和趋势,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支持。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福州市辐射带动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发展研究

    海峡西岸城市群是以福建为主体,包含邻近区域的区域综合体,是联系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中间区域,是有效联结华东华南经济区的最佳通道,是国家建设“海洋强国”,进行海洋经济产业布局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海峡西岸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把海洋经济作为城市群协同建设的破题之选,设计了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技术路径:以福州作为城市群中心城市,以福夏泉协同发展作为发挥福州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有力保障,把海洋经济作为发挥福州中心城市作用的突破口,为海西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福州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基础与战略选择研究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课题以梳理福州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为逻辑起点,阐述了新时代福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剖析了福州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福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即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强化创新驱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发展体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空间均衡布局;充分发挥叠加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助力新时代有福之州建设。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