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探究——以东山县为例

    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应准备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重构基础上要素组合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义。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对发展乡村振兴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发展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通过对东山县当前农村的发展现状,探讨制约农村发展的问题及成因,并对东山县农村的发展类型进行归类,最终整合“双循环”新格局下的有利条件,探究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推动乡村振兴和“双循环”新格局建设的良性互动。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

    儒家思想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世纪,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儒家思想文化对国民的思想有着很大影响力,将儒家思想应用于社会发展中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利用。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

    论谷文昌精神对强化新生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谷文昌精神是执政为民的典范,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引导作用。目前,部分新生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重视并强化新生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从加强新生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探讨谷文昌精神在强化新生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人民群众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在进行党建工作研究过程中,要对传统的党建方式进行总结研究,还要渗透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利用互联网渗透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帮助人民群众形成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民群众党性意识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结合网络时代人民群众党建工作的具体情况,在定义网络党建工作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如何通过利用互联网手段,完善现有的党建工作体系,促进人民群众党性思维的完善,发挥出互联网对党建工作的促进作用。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

    打破“官本位” 培养“好”干部

    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政府正在努力的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但是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我国还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我们已经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的推进依法治国,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官员的服务意识,切实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

    清康熙间营山县令张玉璘乃黄道周长孙考

    晚明理学大儒黄道周,以武英殿大学士兼兵吏二部尚书身份,自请率军抗清,被俘殉国。清朝以降,黄道周文化研究一直持热不衰,关于其后裔研究也为学界所重视。黄道周就义后,其遗孀蔡玉卿携幼子黄子平及长孙黄玉璘,匿入深山二十年。有关黄玉璘的文献资料并不多,清朝诸版《营山县志》记载康熙间县令张玉璘为福建监生、漳浦人,其除了姓氏不同外,与黄玉璘的字号、籍贯、官职及生活年代则全部相同。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及地方史志,考证营山名宦张玉璘实际上就是黄道周长孙黄玉璘本人。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

    黄道周父亲青原公逝于顿坑考

    黄道周二十二岁时,全家移居顿坑,次年其父青原公去世。以往学界多认为顿坑在铜山,故多持黄父殁于铜山、葬在铜山,十八年后移葬漳浦北山的观点。现已考证渔鼓溪顿坑位于云霄县下河乡乌山北麓,有关黄道周在顿坑的行迹也逐渐明晰。本文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参阅相关史料,证实青原公的确客死在顿坑,同时探析黄道周二十九岁时曾再回顿坑,这对完善黄道周在顿坑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

    黄道周之渔鼓溪顿坑考

    渔鼓溪顿坑究竟在哪里,是多年来黄道周研究学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部分学者认为是在黄道周出生地铜山,但对照《年谱》和黄道周著述,又往往觉得含糊勉强。笔者在云霄县车圩村调查时发现这里车圩溪古名叫渔鼓溪,其间还有个顿坑自然村,村里有不少关于黄道周的史迹和传说。通过多次实地考究,深入查阅云霄、东山两县旧志,对照黄道周相关著述,获得诸多证据,综合分析认为:这里就是当年黄道周生活的渔鼓溪顿坑。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

    黄道周之灵通山行迹考

    黄道周青年时期曾于灵通山从教及研读,在当地留有诸多史迹。结合黄道周著述与江寨村江氏家谱资料,证实黄道周19岁由母舅陈王教推荐到大溪约范厝寨教家塾;依据清《平和县志》记载,辨析黄道周20岁居灵通岩研读易学;同时,对黄道周重游灵通山及陪同徐霞客游灵通山之史实进行考辨。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

    黄道周侨居漳浦后返回铜山故里辨析

    黄道周25岁侨居漳浦后,经常返回铜山故里探亲。以往关于黄道周返回铜山故里行迹,并未见有系统研究及论著,本文结合黄道周著述及相关文献,对黄道周六次返回铜山故里时间明晰的行迹进行考辨,同时也辨析黄道周有六次证据充分但年份不详的返铜行迹。
    中共东山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