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治理视阈下展开分析能够发现,泰宁县在特定环境中发展康养旅游取得很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产业发展尚未系统化且法律基础不健全,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效能较低,产业的系统化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助推康养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泰宁打造中国静心之地就是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文通过打造静心泰宁的一些做法,提炼做法中所包含的价值,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渗透“生态为本、人文培育、生活方式转变”的思想理念,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享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和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

近年来,泰宁县围绕推进全县脱贫攻坚任务,实施“支部+”扶贫模式,以压实责任、政策引导为措施,强班子、兴产业、搭平台,增加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本文结合泰宁县“支部+”扶贫模式的实践和经验,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组如何进一步做好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粗浅的思考。

我国的生态环境国家补偿机制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补偿不明晰;森林生态资源利用补偿不充分;河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建全。这些问题主要归因于:配套体系建设力度较弱;碎片化状态降低运行和优化速度;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较低。实施一些举措能够有效完善生态环境国家补偿机制。

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五帮五带”引领脱贫 —— 以泰宁杉城镇精准扶贫为例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泰宁县杉城镇“五帮五带”的精准扶贫模式打开了脱贫致富的新局面,思想扶贫是出路,精准核实是前提,产业扶贫是重点,真情扶贫是基础,创新扶贫是动力,使脱贫工程迈向了新的台阶。
泰宁县是原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蕴藏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准确把握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双项机遇,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强化红色引领壮大红色队伍,深耕红色土壤焕发绿色生机,创新“红色+”模式打造红色发展路径,全面打响泰宁红色文化品牌,形成红色文化与乡风文明、红色基因与人才振兴、红色资源传承保护与生态宜居、红色旅游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叠加效应,实现苏区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文化、人才、生态、产业等全面振兴。

泰宁县地处闽西北武夷山脉南麓,县域面积1540平方公里,总人口14.1万。茶产业是泰宁县传统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扶政策,促进了茶产业健康发展。全县现有茶园约2万亩,其中开采茶园约1.35万亩,茶业年产值约6000万元。

生态休闲旅游作为新兴的高端旅游模式要想让民众普遍接受,就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找准旅游发展定位,打造多样化、特色化的生态旅游休闲方式,塑造旅游景区的生态休闲形象,凸显原生态的地域特色,夯实生态休闲旅游基石,切实充分展示生态旅游中的休闲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