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内部刊物

 

 

 

(第3  总第200期)

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办公室

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政研室                   2018年9月25日

 

[2018年区重点课]

 

关于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区农林水局课题组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就马尾情况看,虽然农业体量小,农村基础薄弱,但近年来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夯实集体经济基础

近年来,马尾区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揽,以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为目标,全力抓好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产业发展。2017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4 亿元,增长4.8 %;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3153元,增长9 %,基本上形成了以葡萄、蔬菜、芭乐、杨桃、火龙果、水产品等为重点的种养产业协调发展格局。特别是近几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休闲农业项目的实施,逐步完善游乐、餐饮服务等基础配套设施,实现“游、食、宿、行”一条龙服务,各类休闲农庄、农家乐等达23家,市级休闲农业企业6家,福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点4家,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10 万人次,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2011起,成功举办了八届福州(琅岐)葡萄旅游节, 2017年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72.6亿元、同比增长5.2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成功申获“琅岐”地理标志,2017年,琅岐镇兴蟹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锯缘青蟹入围厦门金砖会议专供产品(全省仅15家企业入围)。

此外,马尾区各镇(村)通过筹资入股工业园、发展村集体产业项目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区62个行政村,2017年村财经营性收入100万以上的村17个,经营性收入最高的是马尾镇儒江村,达到547万元;经营性收入50-100万的村4个;经营性收入50万以下的村41个。

(二)强化基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初显成效

水系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君竹环岛、长柄村等6个易涝点得到有效整治,天台水库、亭江防洪防潮工程(一期)、亭江中心区山洪排涝工程加快建设,完成磨溪、林浦河清淤及浩溪下游排洪渠整修等工程,君竹河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区实现“河长制”全覆盖。“两违”整治成效明显。全区拆除违法建筑17.1万平方米,城乡配套日趋完善。新改扩建道路35公里、雨污管网73.5公里。琅岐环岛路实现全线贯通,铁南东路一期等10条市政道路顺利建成。旧屋区改造力度加大。启动闽亭、福马路沿线等6片旧屋区改造,全区62个村全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完成14个行政村1688户三格化粪池改造,新改建公厕20座。建成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11个、美丽乡村1个。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共建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75个、农家书屋61个、村级文化广场63个。已全部完成全区基层图书室的图书数据采集与农家书屋1500册以上图书补充更新,每家农家书屋均配备150片以上音像制品,完成了与福州市图书馆图书数据的对接。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新风

近年来,马尾区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在乡村积极传承和延续优秀传统、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传递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正能量,引导群众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坚持用文明言行来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把反对铺张浪费和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切实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各镇(街)建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竖立宣传牌,张贴标语。广泛开展送戏下乡、家训文化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引导村民讲道德、守法纪,弘扬时代新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推进“诚信马尾”建设,相继开展“以诚修身,以信立德”、“区中小学生诚信主题征文比赛”、“百校千场诚信朗读会”等宣传活动。积极发展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开展邻里守望社区互助等志愿服务50余场。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目前来说,马尾区农村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一是马尾区为“五区叠加”的重点开放区域,新区建设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农业农村发展空间被不断压缩,农业发展资源空间受限,后劲不足。二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三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农民思想认识滞后,不敢调、不会调、从而导致不能调,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进程,产业结构不优、区域集中度低、地方特色不明显、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四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经营碎片化和小农户分散经营,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五是缺少自主优良品种。蔬菜、水果等很少有自主品种,农民种子的来源基本上是依靠外省引进。六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七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八是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发展产业的模式没有太大改变,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仍然存在。九是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受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是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比较普遍,技术装备水平低,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农村垃圾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垃圾处理办法陈旧老套,村民环卫意识不强,造成部分村环境仍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村环境整治的压力仍然很大。

3、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马尾区劳动力大部分在外务工或经商,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更谈不上对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近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

4、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无所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不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没能带领农民群众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二是由于农村文化硬件设施薄弱,基层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多,以及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高,农民思想观念不新、意识水平较低,农村文体活动不多、精神生活贫乏,少数农民农闲季节沉迷于宗教信仰、玩麻将、赌博等。三是农村封建迷信、腐朽思想、陈规陋习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红、白喜事讲排场,大操大办,对老人重葬轻养。

三、对策及建议

下一步要解决好我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应当以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指导,振兴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城乡和谐,带动绿色发展,促乡村美丽。要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一)强化组织领导,重视顶层设计。一方面,成立乡村振兴战略议事协调机构和乡村振兴办,加强区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部门作用,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各项任务高效落实。同时解决乡村振兴办编制问题,配备工作人员,专职负责该项工作,促进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方案,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水果、设施蔬菜、水产品三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以6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核心,辐射串联带动全区近23家规模农业基地共同发展。主抓项目建设,把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我区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延伸琅岐葡萄、琅岐红等传统优势产业链条,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发展巩固远洋渔业、冷链加工、水产交易等新兴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推动“互联网+农业”,培育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三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乡贤、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四是用好用活农业优惠政策。要积极落实《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要求,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更多的资金补助,助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三)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村防洪防潮工程、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区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二是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改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让农村不仅留住农村人,还要留住城里人来玩、来住、来发展产业。三是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吸引人才向乡村转移。人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首要因素,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智慧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安排报酬,建立适应农村各类产业发展的专家人才库,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人才下基层,面对面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三是充分挖掘、培养农村现有人才。这是相对快捷的方式。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退休的机关干部等回乡发展产业,尤其是要注重村组干部的培养,树立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对农民有感情的典型人物。 

(五)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要以户为抓手、以村委基础、以乡镇为龙头,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创建载体,着力发挥好各类创建典型的排头兵作用,努力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新高潮。进一步加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的推荐评选与宣传学习力度。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巡回宣讲和善行义举榜建设活动,进一步健全好人评选、礼遇道德模范、帮扶困难道德模范机制,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牵头领导:张发春

课题指导:鄢登永

   笔:朱  

 

 

 

 

 

 

 

 

 

 

发:区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区政府副区长,区人大、政协党组,区纪委,琅岐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各镇(街)党(工)委、区直各党(工)委,区直各部、委、办、局,群团组织,人武部,各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存档。

送:省委政研室协调处,市委办公厅调研一处、调研二处。

本期编辑:潘榕贞                        (共印150份)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