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鼓楼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三个如何”重要指示的情况汇报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  鼓楼区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5日)

 

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军门社区视察,在充分肯定我区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环境综合整治、志愿者工作等做法的同时,作出了“如何让群众生活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的重要指示,这是对鼓楼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和鞭策,也赋予了我们新的责任和使命。

五年来,鼓楼区始终带着特殊感情、特殊责任,将践行“三个如何”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将其与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紧密结合,多次召开区委全会、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讨会进行传达学习贯彻,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关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落实意见》《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五年来,鼓楼区将“三个如何”作为全区工作的行动指南,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特别是去年底以来,我们结合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及市委主要领导对鼓楼工作提出的坚持“两个龙头”、破解“四大难题”、当好排头兵等指示要求,立足鼓楼实际,深入开展调研,提出了“12348”工作思路,明确了建设宜居宜业的首善之区、幸福之城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最有活力、最有温暖的创新城区最有文化、最有品位的魅力城区最干净、最美丽的生态城区最便捷、最平安的幸福城区,努力在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今年上半年,我们专门出台《在更高起点上践行“三个如何”重要指示奋力建设宜居宜业的首善之区、幸福之城的实施意见》,提出今后三年重点推进的39项任务,以“三个如何”领航鼓楼未来发展。

“三个如何”的指引下,鼓楼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等荣誉,军门社区工作法被列入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征集展示活动“1号方案”在全国推广,城市基层党建“134”机制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同时,经济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2014年至2018年,GDP从1011亿元增加到1613.3亿元,年均增长9.3%,总量从全省第三增长至全省第二;人均GDP从14.2万元增加到21.9万元,年均增长8.3%,位居全省第一;连续16年全市绩效考评优秀,2018年首次入选中国百强区30强,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等称号。具体情况如下:

一、在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方面

1.打造“保姆式”政务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了7轮简政放权,取消或暂停行政审批事项、前置审批条件、办理环节等160项。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审批时限平均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9%,区级“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分别达94%、43%;深入实施“证照分离”“31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由2014年的3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小时,全省领先。在全省率先打造“企业服务综合体”,新组建企业服务中心2.0旗舰店,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代办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在全省率先建设10个社区政务服务综合受理点,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94个公共事项下沉到社区,率先推行“错时工作制”“无假日社区”等机制,为居民提供“全天候”服务5年来,共受理各类审批服务申请近110万件,2018年营商环境指数全市第一。

2.创新“家门口”民生服务。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新服务的思路和理念,以品质化、均衡化、便利化为目标,兴办了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一系列群众“家门口”的民生实事。

在教育方面,新建、改扩建校园31所,其中已完成10所,增加学位5600多个,正在推进21所,可增加学位1.2万个;创新打造了“标准+微型”“普惠+精品”的学前教育模式,7所社区微型精品幼儿园投入使用,普惠性幼儿园学额覆盖率由2014年的58%跃升至87.9%,提前3年完成省市下达指标;探索成立钱塘小学、延安中学教育集团,率先全面推行区属高中免费教育,延安中学中考成绩连续16年获福州市区公立校第一名。获评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区、全省首批“教育强区”、省级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在医疗卫生方面,全面建成区、街镇、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9家省市属公立医院结成34个医联体或对口协作关系,在全市率先开展分级诊疗、社区医疗延时便民服务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社区全覆盖,打造了“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荣誉。

在养老方面,在全省率先建成13个五星级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辖区户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和第三者财产损失险,发放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券1400多万元,“三重三化三量”养老工作模式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获评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区。

在文化方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科艺宫、文化演艺中心、温泉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全面建成10个街镇综合文化站、69个社区文化普及服务站,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还打造了“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文化品牌,连续四届获评省级文明城区,在2015-2017年度省级文明城区(县城)测评中位列全省第一

五年来,鼓楼区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近80%,共兴办276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特别是近年来还办成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家门口”早餐工程、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隐患及消防通道占用等专项治理、路面垃圾桶规范管理等一批群众期盼的重点民生实事,得到了群众的广泛点赞。

二、在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方面

1.创建收集社情民意新机制。推出民意征集办理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公共服务需求调查,精准把握群众诉求。用好12345便民呼叫中心,5年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30余万件,群众满意率98%以上。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建立“党代表工作室”“楼宇党代表工作室”“线上党代表工作室”以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人大代表社情民意联系点”“委员社情民意联系点”,广泛听取民意。在全省率先开展“参与式预算”微实事协商试点,全面推广“居民恳谈日”,动员社区居民、辖区企业、共建单位等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协商,共兴办微实事137个,开展恳谈日活动552场,参与群众1.2万人,协调解决问题621个。

2.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新载体。大力发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等优良作风,常态化开展“入民户、访民情、交朋友、解难题”活动,“零距离”倾听居民群众呼声。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以“服务群众贴心人”“服务企业直通车”“服务社会连心桥”为主题的“三服务”活动,推出“四访四问”和每周末“民生服务日”“城市管理日”以及每周三“企业服务日”等活动载体,区四套班子带领党员干部利用“8小时”外时间,开展巡街巡河巡厕扫楼以及走街串巷察实情访民意解难题等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2万场次,解决问题3300多个。近期以来,结合主题教育,组织开展“千名党员干部 走进千家万户”专项行动月活动,发动全体在职党员、干部按照“真走、真记、真问、真报、真改、真回”的要求,目前已重点走访社区群众、服务对象、上级部门2.4万多人,收集各类问题1.1万多个。

3.畅通群众信访诉求新渠道。在全省率先探索“最多投一次”阳光信访工作机制,建立“最多投一次”+“四访四问”工作模式,推动群众诉求解决在初始、化解在基层。试点启动以来,我区重复信访量579件,同比下降25.3%;纳入“最多投一次”办理32件,已办结29件。加强“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认真贯彻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和“七项机制”,提高信访事项处置效率。严格落实每月15日区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每周一区党政领导联合接访、区领导带案下访等制度,在全市率先建立律师参与区领导联合接访活动和“一社区一律师”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找差距、抓落实、解难题、化积案”行动。5年来,共开展领导接访活动493场,接待来访群众499批939人次,化解各类信访积案142件。

4.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新平台。2016年建成全省首个“片长制”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将全区划分为534个基础网格,推动干部、任务、责任进网格,日均收集各类事件线索4000多件,办结率达99.99%,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持续完善“数字城管”平台,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大城管”格局,年均受理案件约12万件,结案率达100%。去年以来,在全市率先建设“鼓楼智脑”系统,打造具有“万物互联,云端思考,数据智理”的鼓楼城市大脑和城市神经元系统,实现“一湖汇数据、一网知全局、一键统指挥”目标,在两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展示。今年,新组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依托鼓楼智脑,在全省率先推出“一线呼叫、一线报到、一线处置”机制,建立事项收集、“呼叫”启动、部门响应、公众评价、监督考核5大工作机制,赋予街镇对区直部门的“呼叫权”“考核权”,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最后一步”。试运行两个月,就解决群众身边的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600多件。

三、在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方面

1.建设高水平“平安鼓楼”。在全区组织开展“1369”社会大治理行动,创新“综治中心+网格化+雪亮工程”模式,建成区、街镇、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综治考评连续3年全市第一。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涉恶集团和团伙17个,抓获非法拘禁等九类犯罪嫌疑人843人,破获九类刑事案件409件。建成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1235”机制经验做法在省市推广,获得国家信访局肯定。建成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9个社区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三位一体”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更加完善。成立鼓楼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在全市率先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1330家基层工会成立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在全省建立首个基层“智慧食安”监管平台,获评省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获评全市唯一信用城区称号。出台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责清单,建立应急救援联络会商、区域性应急救援资源共享等机制,强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落实,辖区保持安定稳定。

2.建设高质量“幸福鼓楼”。持续开展“提升宜居环境、建设幸福家园”行动,完成红墙新村等99个旧改征迁项目,征收房屋面积约272万平方米,基本完成连片旧屋区改造。完成459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576个老旧小区纳入长效管理,惠及30多万居民。

实施城区品质提升工程,高标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成453幢楼体立面景观整治,按照“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主题”打造了44条背街小巷。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持续推进三坊七巷、朱紫坊、乌山等保护修复,鳌峰坊、中山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和改造提升后的于山、屏山风景名胜区,以崭新风貌向市民开放,得到市民广泛好评。冶山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城区缓堵工作,新建改建道路、街巷121条,新建公共停车泊位4800多个,日均堵情下降38.6%。

加强城区生态建设,深入开展水系综合治理,创新“卷地毯”工作法,21条内河基本消除黑臭,建成串珠公园26个、沿河绿道37公里。新增绿地5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2014年的38.12%提升至40.91%,拆墙透绿、边角地绿化等工作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建成福道、福山步道39公里,福道先后荣获国际建筑大奖、新加坡总统设计奖、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文旅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寻找你身边的新美步道”评选活动中位列全国第一,福山郊野公园荣获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园林景观一等奖。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落实城市管理“脚步丈量法”,创新城市管理各项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街巷长制”,深入街巷开展卫生保洁监察、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等工作。深化环卫保洁、公厕管养、内河保洁等市场化改革;按照“席地可坐”标准,815条道路全面落实19小时保洁,新改建公厕93座,创新“公厕长”制。高标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高规格建设垃圾分类屋(亭)1558座,创新“亭长制”,在全市率先推行“四定”工作法,“四定”小区覆盖率100%。成功创建省级无违建示范区,城市管理绩效考评连续5年全市第一。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得益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可以说,“三个如何”在鼓楼大地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五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五年来,我们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精力做好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有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民力、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激发起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必须坚持以党的建设为龙头,保持基层社会治理正确政治方向。五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全省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政治功能,推动形成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在党组织领导下的良性互动格局。我们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推出“党建+征迁”“党建+垃圾分类”“党建+文明创建”“党建+老旧小区整治”等“党建+”系列品牌,实现了党建和中心工作的互促互进。通过建立“党建促进会”“党建联盟”以及联席会议等机制,充分调动了驻区单位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社会治理的“主心骨”,才能推动上下联动、条块融合,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之路。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着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五年来,我们立足鼓楼实际,敢于探索、先行先试,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社会治理棘手问题,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互动联动。比如,我们大力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少儿成长服务站、文化普及服务站全覆盖,被列入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街镇体制改革,形成“一中心四办”格局,开展社区作风建设年专项行动,有效激发了基层活力。实践证明,必须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不断创新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才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找到源头活水,注入强劲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对标对表、狠抓落实,推动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三个如何”重要指示,以及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我们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发动各级干部深入街镇、社区、企业和项目一线找思路、找方法、找对策,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导向在一线树立。实践证明,只有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部署要求,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一件一件抓推进、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个难题一个难题破解,才能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五年来,鼓楼区贯彻落实“三个如何”重要指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总书记的嘱托、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一以贯之地将“三个如何”贯穿全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首善之区、幸福之城,争当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建设的排头兵

 

 

 

 

 

 

 

名词解释

 

1.“12348”工作思路:“1”是采取“一个办法”,即一线工作法;“2”是明确“两个要求”,即放眼全国、对标先进,勇立改革创新的潮头;高站位、高标准,争当建设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排头兵;“3”是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重点工作、突出创新引领、突出优质服务;“4”是强化“四个保障”,即组织保障、队伍保障、资金保障、纪律保障;“8”是力争实现“八个最”的目标,即打造最有活力、最有温暖的创新城区;打造最有文化、最有品位的魅力城区;打造最干净、最美丽的生态城区;打造最便捷、最平安的幸福城区。

2.军门社区工作法即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1”即坚持党建引领;“3”即健全政府治理、居民自治、社区共治三项机制;“3”即搭建社区工作、社区诉求、社区服务三大平台;“3”即强化队伍保障、设施保障、经费保障三个保障;“5”即安居在社区、友爱在社区、和谐在社区、欢乐在社区、幸福在社区。

3.城市基层党建“134”机制:“一条主线、三个目标、四项机制”。“一条主线”即认真思考和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如何”重要指示这个时代命题;“三个目标”即实现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四项机制”即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统筹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

4.“三重三化三量”养老工作模式:“三重”是构筑“三重”保障,即强化组织保障、强化规划保障、强化政策保障;“三化”是坚持“三化”取向,即推进标准化建设、实行市场化运营、建立常态化监管;“三量”是严格“三精”标准,满足多元需求,即实现养老普惠精准覆盖、推行老年防护精品服务、打造智慧养老精细平台。

5.“四访四问”:即周末访、晚上访、上门访、开门访,问困难、问需求、问对策、问效果。

6.“1369”社会大治理行动:“1”即以落实综治责任制为龙头;“3”即提升预防管控能力、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安建设“三率”水平;“6”即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问题、寄递物流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安全监管、毒品问题、电信诈骗和金融风险、“执行难”问题六个专项治理;“9”即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社会力量群防群治、非正常上访防控、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民政优抚、反恐防暴、安全生产、校园安全治理、居民小区整治”九个专项行动。

7.“1235”机制经验做法:“1”即一个中心带动,鼓楼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2”即强化两点支撑,发挥行政机关和专业性调解组织这两个支点作用;“3”即建设三支队伍,专业性调解员队伍,律师、公证队伍,基层调解队伍;“5”即突出五种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定向专班对接”。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