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立足乡村旅游 扶持庭院民宿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一个个美丽乡村正逐步从规划变为现实。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为乡村振兴提供着产业支撑,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市旅游资源丰富,融“山、海、川、岛”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溪秀、瀑急、沙柔、岛峻、草泛而著称,既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景区——太姥山风景名胜区,还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牛郎岗、中国最美的十大岛屿——嵛山岛、江南最大单体民居——翠郊古民居、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扶贫第一村赤溪——九鲤溪景区、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小白鹭景区等景区景点。尤其是福鼎位于闽浙边界,交通便利,立足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带,毗邻全国第一旅游大省——浙江省,无论从旅游区位、旅游资源还是旅游市场的角度看,我市乡村旅游都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和大有可为的广阔前景。

十三五规划中,福鼎市政府开辟了6条乡村旅游景观带,带动建设180多个美丽乡村,形成农事体验、民俗节庆、度假避暑、休闲垂钓、观光采风、蔬果采摘等诸多乡村旅游项目,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市。从规划覆盖面来看,我市乡村旅游应该带来全面开花、到处结果,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但从游客接待量的数据来看,我市乡村旅游乃至全市旅游业都乏善可陈。主要旅游景区方面,太姥山岳景区2019年的游客接待量仅40余万人次,位于太姥山镇牛郎岗村的3A级旅游景区牛郎岗2019年游客接待量为30万人次。相对比较起步较晚的周宁县旅游,如周宁县苏家山村2019年40余万人次的游客年接待量,福鼎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数据差强人意。

福鼎旅游在十年前曾经有过快速的发展,以太姥山岳景区为例,2008年游客购票人数为28万多人次,2010年就增长到超过40万人次。近些年来福鼎旅游业尤其是主要景区却发展乏力、后劲不足,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都呈萎缩状况,如何走出困境?发展小、快、灵的乡村旅游也许是道路之一。本文拟从乡村旅游的角度出发,分析福鼎乡村旅游现状,探索乡村旅游如何借助共建美丽家园、共治美善乡村、共享美好生活中助力乡村振兴之路,以庭院经济结合乡村民宿,首次提出“庭院民宿”的概念,尝试探索一条适合福鼎乡村实际的“旅游+”路径。

一、  福鼎乡村旅游基础分析

1、福鼎乡村旅游现状

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十三五规划以来,福鼎结合180多个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6条乡村旅游景观带,出现了诸如省级森林人家三门里逍遥林景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金塘山庄、恒润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渔井民宿群、嵛山岛民宿群、小白鹭民宿群以及以湖林村、柏柳村、翁溪村为代表的茶旅乡村游线路等乡村旅游亮点,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乡村旅游道路。以磻溪镇赤溪村为例,当地结合自身特点开始“筑巢引凤”,确立“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旅游产业扶贫致富发展方向。通过依托太姥山景区,巧妙利用九鲤溪旅游资源,先后引进万博华、枫林园艺、耕乐源等旅游公司及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推出一系列观光体验游产品,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从那时起,该村“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缘山近水”的美丽景观格局基本形成,赤溪村的美景逐渐吸引山外游客的目光。产业生根,村民生财,扶贫劲足。近年来,赤溪村紧抓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众多村民开始自主创业或选择就近务工,自立自强,增收致富。赤溪村的大好形势更引得在外青年纷纷回乡,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从数据上来看,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如赤溪村,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28.1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2698元,其中旅游产业收入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游客接待量也初显规模,2019年该村两个主要景点——竹筏漂流和户外拓展共接待游客11万多人次。又如嵛山岛,根据嵛山岛轮渡企业的数据统计,2019年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2020年截至8月份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乡村旅游萌芽,到乡村旅游初具规模,以及近几年以茶旅融合为特色登场的乡村茶文化旅游,福鼎乡村旅游走过了20几年路程,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相比较于丰富而极具特色福鼎乡村旅游资源而言,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还需要在乡村资源价值化、农村劳动力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村旅游接待量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提升。

2、福鼎乡村旅游资源

福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繁多。尤其是以山、海、川、岛

为特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国内沿海县级行政区域内首屈一指。除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太姥山等具有一定规模并以初步开发的旅游资源外,在广大的乡村还分布着众多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下面就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对福鼎乡村旅游资源做简要的归纳。

(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

福鼎多山,除太姥山之外,还有2处具有独特自然风貌和较大旅游价值的山峰群,其中磻溪镇有青龙山,海拔 1141.3米,是福鼎最高峰,周边还有6座千米以上高山:鸡母尖、目海尖、大尖顶、牛桐坡、葫芦门冈头、流美仔等,堪称福鼎屋脊。管阳镇全境大小山峰共有144座,其中千米山峰有王府山、犁头峙山、东山、吴社尖等4座,以王府山最高,海拔1113.6米,位于管阳镇章边村。以上2处山峰群自然植被茂盛、生态环境优越、淡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是福鼎白茶的核心产区。

福鼎靠海,有着长达40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着众多海湾,其中以沙埕湾、敏灶湾、晴川湾最为典型。有许多优美的海滨沙滩,已经开发的有牛郎岗海滨、小白鹭海滨,此外,群礁环绕、海如平湖的大白鹭海滨;淡水丰沛、野花灿烂的蒙湾海滨;绵延数里、山海俱佳的大筼筜海滨。在东海之上,还有三颗璀璨的明珠——福鼎的三大列岛:福瑶列岛、台山列岛、七星列岛,也都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福鼎多水,由于地处低纬度中亚热带区,背山临海,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具有夏长冬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等气候特点。年降雨量约为1660毫米左右,加上丘陵地貌的影响,溪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溪流纵横密布,状若伸开的手掌,有向心状水系特点,主要溪流有水北溪、赤溪、溪头溪、百步溪、照兰溪。也有一些小巧精致的瀑布如龙亭瀑布、雁溪瀑布、天顶山瀑布等,以及众多的小型瀑布,如山前龙井、溪口瀑布、龙须瀑、隐龙瀑、烟雨瀑布等。

除此之外,在福鼎乡村还分布着其他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如佳阳乡天湖山、磻溪后坪草场的高山杜鹃;磻溪车岭村、佳阳双华村的油菜花田;佳阳周山村历史悠久的牡丹花;前岐柯湾村的十里桃花;磻溪后坪村的万亩草甸;大洋山森林公园和磻溪竹海以及乡村处处可见的茶山、茶园都是乡村旅游的绝好载体。

(2)、乡村人文旅游资源

 福鼎虽然建县历史不长,但也拥有着较为丰富的人文积淀和文化传承,广大乡村在民族、宗教、古迹、民居、美食等方面都有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福鼎是我国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以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28万人,占我市总人口的7.4%,现有硖门、佳阳两个畲族乡和26个畲族村。勤劳、果敢、智慧的福鼎畲族人民传承和发展了畲族歌言、服饰、刺绣、编织、医药、饮食、体育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又独具一格,成为福鼎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方针,精心打造了磻溪镇赤溪、佳阳畲族乡双华、硖门畲族乡瑞云、太姥山镇财堡等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接连举办瑞云“四月八”、双华“二月二”畲族歌会及乡村旅游文化节等,将畲文化与旅游联姻,精彩纷呈。

福鼎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在乡村田间有众多历史悠久、形态各异的佛寺、道观和民间宫庙。规模较大的有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昭明寺、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的资国寺、始建于唐太宗三年(大约公元629年)的灵峰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的瑞云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的栖林寺、始建于明代的点头妈祖宫、始建于明初的后畲临水宫。此外,福鼎还有众多的道观和民间宫庙,如沙埕敏灶天后宫、流美清净道观、桐城清云道观、镇边三广宫、前岐文昌阁、管阳金峰宫等等。

古建筑和古遗迹历来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福鼎古建筑大多也处在乡村,如位于白琳镇翠郊村,始建于清乾隆10(1745)的江南最大单体民居——翠郊古民居;位于磻溪镇仙蒲村建于清代、保存完好的数十座古民居;位于管阳镇的江南孔裔第一村——西昆村;位于点头镇举州村,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的连山古民居;位于福鼎市管阳镇西阳村桥头自然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老人桥;福鼎地处闽浙边界、东海之滨,先民们为抵御外敌、保家卫土,不断修筑边墙、城堡,至今还有很多遗址可供后人观瞻。如位于闽浙边界的分水关城墙遗址;位于太姥山镇潋城村,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潋城古堡;位于桐城玉塘村的玉塘城堡;位于畲族乡石栏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石栏城堡。

福鼎依山伴海,物产丰饶。山海川盛产各类山珍、海味、河鲜。为美食提供丰富独特的食材。福鼎美食以其可口美味、物美价廉,备受四方游客的赞誉。2003年,福鼎被授予“福建美食名城”的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首家“美食地标城市”称号。福鼎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学习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经验,不断创造出各式各样群众所喜爱的美食精品,仅福鼎槟榔芋就能制作出50多款美食品种。游客来福鼎,要品尝美味的福鼎美食,不仅可以到各大酒店、酒楼外,还可以去大街小巷、乡镇乡村各式各类的大小排挡寻香探味,品味舌尖上的福鼎。此外,在乡镇也有其特色的美食,如贯岭牛蹄、佳阳猪头肉、白琳萝卜鸭、店下炒米粉、点头米粉汤、管阳泥鳅面、磻溪手打面、秦屿珍珠筛圆、前岐三角饺、叠石咸猪蹄、沙埕马鲛鱼丸、硖门九稳包等等。这些美食各具风味,闻名遐迩。

二、乡村旅游是生态资源价值化的首选

(一)、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四种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年来,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力推进,许多地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然而,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短腿”“跛脚”现象:“绿水青山”有了,“金山银山”还没有出现,农民收入提高不快,还在守着“绿水青山”过“美丽而贫困”的日子。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强化效果导向,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之间关系,切实提升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化的能力,让生态资源实现它应有的价值。以下是四种比较典型的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实现途径或模式:

一是打破固有思维,重构乡村美好价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品质正在发生变化。如今,生产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已不是乡村存在的唯一价值。向城市居民提供自然风光观赏、田园生活体验、乡愁文化怀旧,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日益成为新时代乡村值得关注的价值。从单一售卖农产品转变为同时向人们提供美好生活体验,不失为实现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好渠道。近年来,浙江安吉、江西婺源等地依托当地绿水青山的优势,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与观光产业,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其中,“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安吉余村2019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59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二是开拓经营思路,创新市场化服务体制机制。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好的体制机制促进和保障。相比之下,向人们提供美好生活体验与农产品生产有着不同的运行规律,传统一家一户沿街摆摊叫卖、提供简单的食宿服务等形式,难以做大做强做久,必须开拓思路,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体制机制。例如镇江句容得撒豆腐村,当地通过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房屋、山林、菜地、果园、人力资源等,将村民的房屋和土地资源变成资产、村民资金变成股金、村民变为公司股东,形成新型的市场经营主体,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无序竞争局面。显然,这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让“绿水青山”创造出价值与财富的模式。

三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挖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传统农业生产提供的大多是初级农产品,简单原始、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抗压抗风险能力不强。可以瞄准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挖掘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延伸产业链,实现乡村在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生态服务、文化体验等方面的价值重构,让乡村对城市居民拥有持久的吸引力。在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的同时,把龙头企业、普通农户等经营主体“链”成“共同体”,形成“利益风险”合作机制,如此,既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又能让产业成长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四是加强帮扶力度,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在保护好一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快速带动农民致富。但目前,许多稍具知名度、美誉度的乡村,一到节假日就出现交通堵塞,停车、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导致风景虽美却留不住人,去了一次就不想不敢再去。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加强吃、住、行、游、购、乐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居民进得来、留得住、想重游,本地农副产品运得出、销得动、口碑好。由于“绿水青山”往往处于地理偏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技术与人才匮乏,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采取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生态建设资金安排等办法,适当给予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支持。同时,支持、鼓励乡贤和知名企业到乡村投资建设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绿色康养等产业,为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贡献力量。

为了让“绿水青山”保值增值,人民群众不再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上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途径和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转化途径或模式并不具有严格的界限,它们往往彼此交叉、相辅相成,并且需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的实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福鼎乡村旅游探讨

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旅游市场带来极大影响。旅游市场三大支柱中,出境游、入境游暂停,原打算出境游的高净值人群的出游需求传导到国内游市场,国内游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虽然上半年旅游市场一片凄风惨雨,数据苍白,但从清明小长假、五一黄金周和端午假期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国内居民旅游需求依旧旺盛。疫情使人们对周边游深度挖掘,“重新发现家门口的美景”成为新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端午假期本地游最热门,过半游客选择周边游试水,近40%的游客因疫情影响选择本地(省)游。周边游的爆红并非全无道理,从周边游模式的自身发展而言,随着近年来旅游休闲文化的不断发展,周边游模式已获得了足够的市场认同与推崇,持续数年的需求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软硬件设施以及服务的完善化,让这一模式有充分的余裕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短途周边游是疫情之后,当前市场最直接的选择。现在的周边游市场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中国旅游行业复苏的大旗,也几乎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
   
疫情之下,各地游客均以本地游客为主,本地游客对新玩法、深度游有了更高的需求,不只是“打卡”和对传统景区浅尝辄止的体验,因此内容多样、亲民便捷的乡村旅游受到追捧。相比制式团队游,乡村旅游可以让游客随意安排自己的出行时间,入住自己喜欢的酒店或民宿,去吃自己喜欢的美食,体验自己喜欢的游玩项目,能给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下面就福鼎乡村旅游建设的方向和做法提出几点看法。

1、配套大旅游,做好小旅游。

   “旅游兴市”是福鼎发展的根本战略之一,经过多年来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福鼎的重要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有力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群众脱贫增收、城乡面貌变化。近年来,福鼎致力打造“大旅游”产品体系,树立大产业、大旅游的观念,组建专家顾问团,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围绕旅游产业“一心两区两带”的总体布局,以太姥山为核心,重点推进太姥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福鼎白茶国家农业公园、铁锵旅游城三大旅游龙头项目和“十三五”30个旅游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立足于福鼎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为核心的“大旅游”,有着丰富的优质生态资源和独特美食文化的广大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点缀在长达4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的晴川湾、沙埕湾、牛郎岗海滨、小白鹭海滨、大筼筜海滨、大白鹭沙滩、蒙湾沙滩,以及福瑶列岛、台山列岛、七星列岛三大海岛群;分布在福鼎五大水域水北溪、赤溪、溪头溪、百步溪、照兰溪众多的溪流、瀑布;缤纷多彩、蔚为壮观的观赏花卉、森林竹海、高山草甸。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美丽画卷最好的素材和载体。

“背靠大树好乘凉”,福鼎乡村旅游应当借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为核心的“大旅游”东风,依托全域旅游的优势,同时也是对“大旅游”“空隙”的完美补充,做好“大旅游”的“下线”。例如硖门乡比邻太姥山镇,拥有渔井码头的天然优势,依托太姥山和嵛山岛的客源,可以在石栏古堡、瑞云畲寨做文章,吸引游客前往;磻溪、白琳、点头和管阳可以借助福鼎白茶不断上升的势头,在茶旅结合上可以有所作为;随着沙埕湾跨海大桥的合拢,经过前岐、佳阳、沙埕的沿海高速通车在即,大交通的改善,对吸引乡村游客源提供了外部条件;叠石乡与温州泰顺县比邻,行政区域“犬牙交错”,可以搭乘近些年泰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顺风车等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互为表里、相互结合,通过乡村小旅游,增加游客来鼎的逗留时间和消费,也许是完善福鼎旅游版图的最佳方案,也是福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线路。

2、立足周边客源,锁定浙沪市场。

乡村旅游为达到可持续经营,首要任务是进行目标行销,因此必须分析、了解游客特性和消费行为,通过进行市场区隔,选定目标客群。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客源市场的严重制约,只有通过定位目标市场,找准主要客源,并分析其主要特征,才能针对目标群体开展市场营销与推广。

福鼎位于闽浙交界,动车以及正在建设的高铁,将福建、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都纳入“五小时时间距离”的优质旅游客源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地定位上,第一步应立足周边市场,即北到温州,南到福州,我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外宣传营销方面,在重点宣传以太姥山风景名胜区为首的规模景区的同事,应当适当增加乡村旅游的宣传量,让福鼎乡村旅游的亮点在周边客源地站住脚跟。第二步开拓闽浙两省市场,争取占领我市乡村旅游的中坚市场,做到这一点,我市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已是不可逆转。第三步若能打开上海市场,我市的乡村旅游则是如虎添翼、如龙入海。

3、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项目

乡村旅游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其目标市场定位为城市居民,目的是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作为广大乡村基本单位的农户,在乡村旅游的浪潮中,要想淘金,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自家实际情况和个人专长,选择适当的经营项目。无论是特色农产、福鼎白茶、美食小吃还是民俗工艺,只要是适合农户自身情况的,都可以考虑。

三、庭院民宿与乡村旅游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是源于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怀,乡村度假的热潮在短短几年内不断高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休闲住宿产品的要求逐渐提高,游客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住宿,更加向往个性化、品质化的住宿体验,作为升级产品的乡村民宿应运而生,并且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发展乡村民宿为乡村旅游注入新动力,也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

乡村民宿是将农村闲置住宅和土地资源通过自营、合作社等方式有效整合利用,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乡村民宿在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势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结合福鼎乡村实际,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现状,本文提出“庭院民宿”的概念。“庭院民宿”和一般乡村民宿的区别有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村民既是民宿的经营者也是民宿的所有者;二是住宅资源、土地资源、农副产品密切整合,三位一体。

1、庭院民宿项目适合福鼎乡村经济现状。

    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历程可以证明,它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不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也日益显现出它对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例如贵州省有132个民族村寨成为特色乡村旅游村寨,到2002年底,农户家庭 经营收入达1180万元,农户平均收入11238元,人均收入2180元,贵州省农村已有53.21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庭院民宿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收益稳的特点,符合福鼎乡村经济现状和投资心态。庭院民宿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民自有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而乡村旅游强调的就是当地社区和农民的参与,通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就是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

    农民通过兴办庭院民宿,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使之具备良好的推广性和可行性。同时,农民依旧保留这些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治理成本较低,激励结合简单,产权回报直接。农民作为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创造财富,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弊病。

2、庭院民宿项目符合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大方向。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庭院民宿依托于乡村旅游植根于乡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适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也直接增加了农产品需求,提高了农业附加值,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庭院民宿项目与建设美丽乡村相向而行、互为补充。

乡村民宿作为市场的耀眼的新星,成为了乡村旅游的风向标,更是肩负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使命。乡村民宿形态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乡村度假文化。

发展乡村民宿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有利于助推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带动、促进乡村风气教化,重塑乡贤文化,从而助力乡村振兴。以硖门乡渔井村为例,渔井村现有4家民宿,已投入运营的有3家,据村两委提供的数据,2019年3家民宿的入住率为62%左右。而以民宿作为支点,实现“逆袭”的不仅是个体,更能撬开村庄发展的新篇章。渔井村利用往来嵛山岛轮渡码头的优势,借助发展民宿和渔家乐项目,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修建了海边步游栈道,更打通了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的通道。

庭院民宿作为乡村民宿的新成员,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由于其投资少、经营灵活等特点,因而具备一般需要较多投资的乡村民宿所没有的优势。庭院民宿的载体往往是农民闲置的老旧房屋、房前屋后不成规模的空地、经济效益不高的山林等等。这些资源和载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又往往是整治或改造的盲点、难点。通过鼓励庭院民宿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些问题和难题,间接的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大部分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美化洁化、道路改善、住房改造、卫生厕所建设、活垃圾处理等生活细节的处理,从而使当地居民客观上享受到现代化生活。

四、庭院民宿的建设和经营

庭院民宿的建设首先要重视的是避免出现国内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的民宿过度高端化和去农业化问题;其次要注意开发民宿的几个陷阱如盲目跟风开设、不履行相关手续、片面追求规模、没有风险意识、没有特色定位模糊等。下面是庭院民宿建设和经营应注意的三个层面的问题。

1、庭院民宿项目的先决条件

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发展乡村旅游,也不是所有的乡村闲置住宅和土地资源都能建成庭院民宿。

首先,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外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庭院民宿依托于乡村旅游大环境。无论是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还是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为主题的农场型乡村旅游;或是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型乡村旅游;以及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这些乡村旅游目的地无不坐落在风景秀丽、环境优越的自然区域,才能对追求返璞归真式田园生活的城市居民构成吸引力。除了一些小众的旅游者如徒步者、探险者之外,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还需要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一般以距离城市5小时时间距离之内为宜,在2小时时间距离之内为佳。现代化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由于互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发展,变得更加碎片化,导致城市居民的出游也出现碎片化的趋势。乡村旅游的任何项目尤其是庭院民宿项目,只有在适宜的时间距离内,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

其次,“前有院,后有园”是开发庭院民宿项目的内在条件。庭院民宿之于其它乡村民宿的区别之一就是农民的闲置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整合,在小投入的同时,发挥出1+1>2的大效益。“前有院”的含义是指在选择适合开展庭院民宿的闲置房屋时,需以屋前有较大空地或院子的房屋为改造对象,以利于将其改造成游客闲暇时间休息的场所,只有更大的空间才能容纳更多休闲设施和布景。“后有园”的含义是指农民自有的可供游客参观、使用的田地、山地要邻近房屋,至少在可视范围内,信步可至,方便游客在入住期间进行观光、采摘等活动。

最后,发展庭院民宿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庭院民宿属于乡村民宿的一种,其经营相对于普通农家乐而言更加规范,需要办理一系列相关手续,而这恰恰是农民最不擅长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便利。在发展庭院民宿过程中,农民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景观设计、房屋改造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由于国家没有出台关于民宿建设的规范化法律法规,可依据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批准并正式公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5—2019),在营业条件、经营用房、环境保护、规范管理、办证程序等方面制定适合本地具体情况的民宿标准。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给予农民优惠条件。为了有效地发展庭院民宿,政府需要伸出援助之手,对其给与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放宽期限,减免利息等措施。在人力资源的培训项目上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庭院民宿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杭州、宁波、绍兴、上饶、芜湖等地政府都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

2、庭院民宿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首先,家庭式经营是庭院民宿的基本经营模式。家庭联产承包制解决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其核心就是以家庭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农户对农村资源分散式持有的现状和庭院民宿的特点,决定了依托于乡村旅游的庭院民宿,其最佳经营主体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这样的经营模式,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户的经营积极性,提高农户自有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

其次,“家的温馨”和亲民价格是庭院民宿的经营之道。庭院民宿在体验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宿为家”。游客入驻庭院民宿就像是来到“外婆家”,茶几上的茶水瓜果、房前屋后的休闲设施都是开放式的免费体验。同时,资源的自有性,决定了庭院民宿比较其他投资型的乡村民宿在价格上的优势,更加适应大众化旅游者对价格的敏感性。游客甚至可以自行采摘蔬菜、捕捉家禽鱼类,自行加工烹饪,对游客而言只需付出与市场价相等的食材费用即可,农户则不用费心劳力在家门口就能把自家农产品卖出市场价,既可价格亲民,又能主客双赢。

3、庭院民宿的开发思路和远景

庭院民宿家庭化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技术层面”上相对与高端民宿而言,存在明显的差距。为避免出现同质化和庸俗化等缺陷,使之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开发远景,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在生态保护、产品设计、人文体验、项目策划和景观建设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

1)生态优先

庭院民宿首先要保护乡土植物和野生生长环境,将民宿的建筑融入当地地貌结构,使环境拥有丰富的自我调节生态平衡系统。庭院民宿可以结合村民的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自有山地等。同时以观赏性强、搭配合理的多样植物组成富有景观效果的植被吸引游客的参观。

2)产品精致

基于对乡土文化与自然充分理解,导入村生态与文化创意理念,对生态资源进行重构与设计,开发精致化的庭院民宿产品,例如:渔家海味民宿、山村土墙民宿、茶乡休闲民宿、农耕主题民宿、花海田园民宿等,在传统的农家食宿之外,形成丰富的乡村旅游业态,提供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

3)情怀浓郁

文化情怀是乡村旅游中的灵魂。只有独特的感情蕴涵和优美的自然资源相结合,才能为游客提供具有人情味的旅游体验。“家的温馨”是庭院民宿文化情怀的核心。此外,在乡村民俗旅游的规划和策划中要从当地的文化特色中出发,挖掘文化精髓和内涵,为游人提供独具魅力的文化旅程。

4)配套丰富

配套产品是指利用家庭自有的田地、山地、农副产品资源,也可适当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开展各种主题旅游活动,吸引旅游人口的长期驻留。旅游活动往长期驻留方向项目的引领、策划、开发是充分发挥我市乡村资源环境宜居优势的民宿体验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走向宜居养老模式的探讨是福鼎乡村游可以致力打造的方向,也是庭院民宿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的必由之路。这需要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实践。

5)景观多样

坚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以景观艺术作为民宿的特色补充,遵循艺术开发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低密度的设计和建设。将自然,山水,文化,环境,建筑以及历史等元素以景观艺术的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经济全球化遇到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双重打击下,增强国民经济内循环三农可以大有作为。乡村振兴是应对“硬脱钩”的压舱石,三农是应对全球化危机最好的软着陆,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就要靠农村、靠农业的发展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充分发挥农村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将“农业+旅游”即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有效结合精品化打造便是生态资源价值化衍生出来的一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其提档升级,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有利于促进村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也是确实落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走过的这一年多时光显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结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相信未来必定会在促进乡村振兴中产生更加重要作用。“庭院民宿”概念的提出,既符合福鼎乡村和农村农民的期冀发展的现状,也愿能为福鼎乡村旅游和农民闲置资源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课题负责人:鲍承毅(福鼎人社局)

课题组成员:鲍承毅(福鼎人社局)

            温向阳(中共福鼎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傅德荣等(民俗乡村旅游网)2018

2、《国内乡村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亮 《科技视界》 201622

3、《乡村民宿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刘轲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11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