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松溪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开发工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主动融入省、市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大局,以农村“七个一”(即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集镇,建设一个优美村庄的示范村;建立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一个特色林业示范片;树立一个“村民约法”典型村;评选一个示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一项全县第一的特色工作)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省人大张广敏副主任和省、市部门挂钩帮扶为契机,抢抓省、市加大政策扶持的机遇,采取走上去,请下来等形式积极主动与省、市帮扶单位对接、沟通,争取更多的帮扶,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3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实现跨越式增长,且在全市进位明显,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幅持续居全市前列,全年计划目标可超额完成,关键指标增幅可保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2%;农业总产值增长6%;工业总产值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2%;财政总收入增长 2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 2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5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6.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2013年,全县贫困人口从12400人下降到10269人,贫困人口减少2131人,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脱贫任务。
一、抓住机遇,主动对接,取得挂钩帮扶新实效
(一)理清思路,围绕政策,配合调研。为了配合省、市挂钩帮扶领导和挂钩帮扶部门到松溪调研指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朱书记、县政府丘县长、县委高副书记、县政府何副县长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要求把省、市帮扶调研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县直相关部门围绕调研选点、人员组织、材料收集及座谈会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挂点松溪的省人大张广敏副主任带领省直帮扶部门到松溪调研,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围绕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帮助松溪理清发展思路。一年来,累计到松溪调研的省领导达7批次80人次,召开座谈会 18场次。
(二)积极对接,逐项落实,争取项目扶持。对调研中的工作要求和原中央苏区县的政策机遇,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细化分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及时做好跟踪落实工作。按照省直部门的要求申报项目,策划生成省、市重点项目 15个,高铁时代项目9个,六大提升工程项目31个,总投资183.19 亿元。2013年落实项目32个,资金1.2882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1个,重点县前期项目调研费资金22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2013年造福工程5个百户集中安置点以奖代补项目5个(即松源街道洪山垅新村;郑墩镇上合新村、杉溪下新村;渭田镇五福新村:河东乡长巷紫牛新村),每个补助100万元,资金500万元;省侨联“百侨帮百村”活动项目1个,资金50万元;城东竹木道路建设项目 1个,资金 800万元;机械制造产业区道路建设项目1个,资金 397万元;2013年831线(旧县-溪东)改造项目1个,资金5800万元,共7547万元;民生、教育、卫生项目15个(省、市电信公司农村监控项目1个,资金370万元;农村幼儿园建设等项目7个,资金1120万元;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6个,资金2953万元;2012年县一中艺体馆建设项目1个,资金300万元),资金4743万元;科技创新项目3个(隆达竹业有限公司竹木制品加工项目1个,资金119万元;福建百奥生物科技保健品研发、生产销售项目1个,投资98万元;福建闽瑞纤维及生物纤维项目1个,资金102万元),资金319万元。其他项目3个,总工会劳模培训30人,每人3000元,计9万元,金秋助学资助贫困学生30人,每人3000元,计9万元,职工书屋等项目2个,资金35万元,共53万元。同时,南平市军分区帮扶溪东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个,帮扶资金20万元,市国土资源局支持我县地灾搬迁73户326人,项目资金36.5万元,土地整理项目4个(即:渭田镇东边村、巨口村、项溪村、祖墩乡坑口村),项目资金920.35万元,到位资金 735.024 万元,祖墩乡严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个,资金3万元。
省上相关部门扶持项目:如,省林业厅安排我县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补助资金458.6万元;省卫生厅扶持县医院医技楼建设,中医院儿科床位建设项目,补助资金 1290 万元;省水利厅安排茶平、旧县、渭田、花桥4个乡(镇)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下达项目建设资金1645.8万元,杉溪溪小河流域治理项目,计划投资1300万元,下达项目建设资金160万元,小二型水库维修、加固项目7座,补助资金1300万元;省扶贫办支持松溪中央彩票公益创新试点项目800万元,现已完成项目基础资料、设计方案和招投标等工作;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指标650户,2679人的搬迁任务,目前正按时序进度推进,乡村投入1690万元,农民建房投入9870万元(其中5个百户集中安置点列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和2013年创业竞赛项目,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
(三)创新举措,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我县2012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3万人,3978户,我县根据不同的贫困人口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帮扶,有效地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2013 年全县脱贫人口 2131人,593户。
1、针对有劳动力缺技术和项目的帮扶措施。重点抓好帮扶对象转移就业培训和项目开发,一方面做好培训:将转移就业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总体规划,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对象“一户一就业”工程,2013年全县共培训56期,受训人数5963人次。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四大产业带动帮扶。一是抓菌草发展。以省农林大为依托,以菌草种植为基础,以点带面,积极稳妥,逐步推进菌草业有序发展。2013年全县种植木耳、香菇等约3000万袋。二是抓茶产业的提升。大力调整茶叶品种和有机优质茶叶示范基地 3000亩,投资580万元,抓好有机茶园建设(分布在祖墩刘源、郑墩大源尾、溪东周墩等,主要优质品种有4个,即福云6号、福安大白、福鼎大白和松菜茶等)推进有机茶园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大茶叶营销模式和品牌塑造,大力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丰富品种,提升质量。三是抓毛竹产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广竹业生产技术为依托,以做强做大竹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毛竹资源培育为基础,促进毛竹产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借助毛竹收购价格上涨和毛竹数量的增加带动贫困农民增收。2013年投资800余万元,新建竹山机耕道28条,130公里,毛竹山垦复,施肥28000亩。四是抓烟、菜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高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质,大力发展烟、菜产业种植。2013年全县烟叶种植2.2万亩,蔬菜种植5万亩,以专业果蔬合作社为平台,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服务,促进种植农户发展经济,提高收入。
2、针对有劳动力因自然条件差致贫的帮扶措施。重点做好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十二五”时期“造福工程”的指导意见》(闽委发〔2011〕47号文),将“造福工程”的覆盖面扩大到边远偏僻自然村搬迁、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灾后重建和地灾点搬迁等三大类对象,优先解决农村贫困户的搬迁需求。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把“造福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和美丽乡村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集中安置。①推进新村建设。2013年全县7个乡镇12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650户,2679人造福工程搬迁,主要安置在7个乡镇,10个集中安置点,其中松源西门洪山垅新村、郑墩上合、杉溪新村、渭田五福新村、河东长巷紫牛新村5个百户规模以上集中安置点;②加大转移就业。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吸纳搬迁户转移就业,解决群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出路,帮助制定增收计划,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的目标;③完善基础设施。在实施造福工程中,各安置点立足实际,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多方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类服务设施,方便搬迁农户生产生活的需求。
3、针对因病、因灾缺劳动力及其他原因无力生产的帮扶措施。①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建立农村贫困家庭特大疾病救助和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②进一步完善养老设施建设,乡镇敬老院、县社会福利中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划,敬老服务设施为重点,集孤老供养、孤儿养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福利中心。③发放小额贷款。2013年发放巾帼、计生等扶贫小额信贷 892万元,以及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 426万元和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小额贴息贷款1580万元,共发放小额贴息资金99.96万元。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扶贫开发提供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机制。按照“一个工作班子、一种工作方案、一套工作机制、一笔工作经费”的办法,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工作班子上,进一步调整充实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相应设立机构,把扶贫开发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机制。在工作制度上,以分级负责、有序推进为原则,建立县领导挂点、县直单位挂钩帮扶、下派干部和科技特派员驻点贫困村帮扶制度,加大扶贫开发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作经费上,县财政每年安排扶贫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扶持“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科技培训项目,保障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宣传,营造扶贫开发氛围。按照“人有宣传单、户有一封信、县乡有电视专题片”的要求,充分发挥县电视台、松溪资讯等宣传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宣传上级领导部门对松溪扶贫开发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宣传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成就和新经验,宣传扶贫开发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落实,抓好扶贫工作考评。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任务的落实力度,完善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奖惩机制,由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街道)的扶贫工作进行年度考核,按照松委办〔2012〕93号关于下达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要求,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方面进行考评,对工作开展有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责任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帮扶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之,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离省、市的要求和困难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贫困乡村的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早年建设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大部分需要重建。
(二)“造福工程”搬迁难度大。我县“十二五”期间计划搬迁的有2130户,8872人口,因资金紧张,搬迁安置工作难度不小。
(三)扶贫对象应对市场经济能力较弱。扶贫对象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在思想观念、发展意识、劳动技能等方面急需提高。
(四)项目实施进度偏慢。年内计划实施的项目,虽然全部启动建设,但施工进度偏慢,与项目的时序要求有差距。
四、2014年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福建省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关键之年,按照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力推动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继续以“七个一”工程建设为主要载体,紧紧抓住省人大张广敏副主任和省、市部门挂钩帮扶契机,主动融入省、市发展大局,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进一步创新举措,强化力度,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1、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整合力量帮扶。对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土地整理、移民政策、农村生态建设及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建设等各项资金扶持优惠政策向贫困村予以倾斜。
2、结对帮扶。继续实行党政机关挂钩帮扶制度,组织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一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3、实行“四个一”捆绑帮扶制度,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着力帮助贫困村发展生产性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推进产业扶贫。一是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农业增收项目。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业,提高农业收入。二是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在贫困村建立基地、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三是实施扶贫小额信贷,着力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四是开展技能培训。
5、整合各项专项帮扶资金,推进整村扶贫。大力实施整村帮扶工程,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的花桥乡路桥村、郑墩镇夙屯村、茶平乡黄屯村、河东乡长江村、渭田镇董坑村、溪东乡雷畬村等扶贫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努力开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中共松溪县委 松溪县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25日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