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传承家风家训 振兴乡村文化
埭美古村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
东园镇人民政府
埭美古村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致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从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闽南文化、乡贤文化、乡土文化着手,在特色上做文章,在工作上求实效,乡风民风不断改善。
一、基本情况:
埭美古村坐落于漳州市九龙江入海口,拥有闽南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是典型的闽系红砖建筑风格。村内古民居,整齐划一,令人叹为观止。古村四面环水,内河水系长达
二、主要做法:
(一)传承家风家训,让乡贤文化发扬光大。埭美古村是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闽南古民居建筑群,总共有276座民居,其中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有49座。古厝之间,排列整齐划一,形成了一条条古街、古巷。古村落的形成得益于本村陈氏祖训的传承,“哪家致富建房均由族里统一规划”,正是每家每户都遵守这一祖训,才有了整齐划一、风格统一的古建筑群。
埭美古村着眼本地,放眼龙海乃至闽南地区,吸收优秀家规、家训,创建了“家风堂”,打造了漳州市首个家风教育基地,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教育提供载体和素材。家有良规传道义,风盈正气唱仁和。“家风堂”以“传家风家训、享家珍家誉”为主旨,立足埭美古村陈氏家族“以和为美”的家风主题,通过“家和人乐”、“良方教子”、“修身持家”、“家誉满堂”、“团结友爱”、“丰衣足食”、“尊老爱幼”、“家和万事兴”等八大主题展厅呈现不同角度的家风文化,表现形式有书法、绘画、物件、图片、影音资料、3D场景等多种载体。在“家风堂”内开展先贤文化“四进”(进厅堂、课堂、讲堂、祠堂)活动,组织镇村干部、专家学者开展义务宣传宣讲活动,用群众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宣讲名人典故、道德故事,开展爱国爱乡、崇德尚善等宣传教育,让群众感悟历代名人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家风堂开馆至今,已为上万名干部群众提供服务。
(二)传播文明风尚,让社会风气不断提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通过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开展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移风易俗、文明礼仪等主题宣传,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讲文明、树新风”、“文明过节”、“厅堂悬挂家训”等系列活动,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走进基层、走进农家,润物无声地把核心价值观送到百姓身边,不断形成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完善红白理事制度,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进行引导,简办节约,有效杜绝大操大办等歪风。组织召开移风易俗会议,群众创作移风易俗相关曲目在古村进行弹唱宣传,村干部进村入户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通过一系列掷地有声的活动,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和传承社会正能量。
(三)传习本土文化,让文化生活日益充实。结合当地民俗,有效拓展“五古”承载文体活动的功能,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春节书画展、春分祭祖、端午节龙舟赛、三朝清醮等丰富多样的主题民俗活动,在古村举办木偶表演、南音演奏、芗剧传唱、戏钹表演,在家风堂举行剪纸活动等非遗表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加深群众对家园历史的认知和了解,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同时,依托埭美古村“五古丰登”活动示范点,建立青年志愿服务驿站,大力开展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扎根基层、深入开展形形色色的志愿服务活,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肯定和表彰。青年志愿服务驿站,在东园镇团委的带领下,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埭美古村文物保护、家园清洁、保护母亲河行动、导游讲解、关爱留守儿童等特色志愿服务。
三、经验效果:
埭美古村摘得“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和“福建省十大名村创建单位”等殊荣。“全国百家媒体全域旅游新闻摄影”、“花样漳州•约会春天”中外媒体采风到埭美古村,了解硬山式燕尾脊建筑风格的古厝,观看木偶戏、芗剧、农民画等民俗表演,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赢得了中外媒体记者纷纷点赞。2018年10月,央视新闻直播间带领大家领略,祖国大江南北历史文化村落的魅力,埭美古村在节目中第一个亮相,埭美古村红屋绿野辉映,魅力无穷;2019年3月,埭美古村二上央视直播,新闻直播间一天两次直播埭美古村春日美景,感受闽南风味乡里乡情。截至目前,埭美古村6次登上央视,成为热门乡村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埭美古村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行动,在乡风民风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步。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埭美古村将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活动,推动乡风民风不断优化升华。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