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天宝镇关于调研疫情防控突出的问题及建议
一、疫情防控的组织动员、力量调度、执行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数据有部分出入。利用捕捉手机信号来排查密接次密接和时空伴随人员时,出现小部分未出入过封控区、管控区的人员。
专业指导方面有待加强。对超过14天潜伏期的人员该如何管控,暂时没有专业性的指导意见。
专业知识和专业力量不足。部分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防疫措施不够到位,公共场所医疗废物收集箱和收集袋较少。
二、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需求
交通出行较为不便。当前公交车停运,只有出租车和私人滴滴运行,对于平时乘坐大众交通的群众,通勤成本增加,更不方便。
部分群众存在心理恐慌。近期有部分群众出现绿码转黄码的情况,虽然知道3天2检可转为绿码,但还是时时查看健康码,出现焦虑不安状态。
停车需求持续增加。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车,但是小区停车位的配置,却不能满足所有业主的停车需求。由于这段时间民众都宅在家里,小区里没法停车,很多车主不得不将车停在小区外面。有的实在没有办法,只找一些路边停车,不但产生不安全的因素,而且有可能被贴罚单。
三、建议
疫情宣传加大力度。对于黄码转绿码的操作步骤,广泛传播到每个群众,让群众知晓如何黄码转绿码。利用微信群、LED、小喇叭等方式,将防控知识、公开信、各类公告、防控音频等内容进行推送和循环播放。提倡不聚餐、不聚会、不扎堆,减少不必要的聚餐聚会,办理红白喜事要主动申报,尽量简化程序、控制好参加人员规模、减少聚集时间,做好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彩页等方式科普疫情防控知识和措施,引导群众科学预防,理性认识疫情,不懈怠、不恐慌,从自身做起,积极配合干部做好疫情防控登记工作,坚决遏制疫情的蔓延扩散。
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等应激反应,甚至出现身体症状;反应过度,会损害自身免疫系统,导致身心疾病。重点关注居家隔离人员、患者家属、病亡者家属等重点人群的心理状况,研判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减少由负面情绪引发的非理性行为;利用网格化管理优势,采取适当方式,了解社区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疫情的认知态度等,通过分析评估,识别高危人群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实施分类疏导干预,缓解疫情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心理疏导有一定的专业性,在社区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要用好现有社工机构的专业资源,用好社工、义工、志愿者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心理援助热线和多种线上通信手段作用,为有需求的居民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尤其要重视和关心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等的心理状况,做好后勤保障,合理安排休息,纾解紧张情绪,提供持续的心理疏导和跟踪服务。
免费开放公共停车场。采取免费开放公共停车场、减免路侧停车收费等措施,一些原先的承包或者民营的停车场,也应该责令其免费开放,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和减少上缴款等给予一定的弥补。另外,可以在一些小区周边,在公路边划出一定的临时停车区域,让民众免费停车,最大限度满足民众在疫情期间的停车需求。
大众交通可少量开放。公交可以减少班次,但不要停运。群众上车亮健康码,出示48小时核酸证明并测量体温。对于老人可采用纸质版健康码和48小时核酸证明。公交车每4小时全面消杀一次,并开窗通风,乘客全程佩戴口罩,一辆车限制14个人,后排间隔一个位置坐,避免人员聚集。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