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提 要:台江地处江海通津、历史悠久、商贸发达,多族群社会造就了其海港文化的多样性;盘点台江的古厝历史建筑特色和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回顾近年来台江在茶亭街、上下杭、苍霞、南公园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将推动台江商贸、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古厝保护 台江经验
台江地处江海通津、历史悠久、商贸发达,多族群社会造就了其海港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处江海通津。古时“南台”一带是洲岛密布、水道畅通、舟楫穿梭的歧海湾。北宋时,由于泥沙不断堆积,中亭街地段渐渐露出水面,南宋时,中亭街地段完全露出水面,且比闽江水面高出一丈,形成一块完整的洲地,在这里种菜、捕鱼、养殖的农民、渔民就把这块洲地命名为“楞岩洲”。先民为劳作方便起见,在洲地中段盖了一个简易的亭子供避风避雨之用,后来逐渐形成了街市,就是今天的“中亭街”。“楞岩洲”和其后成洲的“义洲”“帮洲”“后洲”“沧洲”“鳌峰洲”“瀛洲”“苍霞洲”“三县洲”“尤溪洲”并称为福州台江十洲。明成化年间,路通桥一带已成市,福州城区已突破城墙范围,从南门兜直到南台的十里长街,商行林立。近代“五口通商”开埠后,台江作为福州商业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台江区与鼓楼区通过长长的茶亭街相连,形如“哑铃”格局。自宋以来,福州“城”与“市”相分离的格局基本定型。
2、历史悠久的南台。相传西汉时,汉使即在南台山(岛)册封闽越王无诸,三国时,南台港是吴国的海军基地和造船基地。唐代时,福州城南处是“极目沙墟”,“祗堪图画不堪行”。五代时,钓龙台,紧临江边,去江仅百余步,王审知曾在此设迎宾馆。民间传说,南唐之际现在的上下杭道尚是闽江洋,只有几家客店,时人谓之“留饭铺”。宋时,在河口一带的船场,已能制造重量很大的“三千斛”大船。元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头陀僧王法助倡造石桥,即万寿桥(今解放大桥)。明清时期,台江的造船业和商贸业受郑和下西洋和福州开辟为中琉唯一口岸的影响而走向繁荣兴盛。到了近代,武夷茶出口中心由广州转到福州,闽省城南隅十里许曰南台,烟户繁盛,茶行鳞次,洋粤人集贾于此,街道错综,十分热闹。五四运动时期,福州的台江事件震惊中外,此后红色火种形成燎原之势,上下杭地区成为福州红色航线的重要节点和革命的堡垒。
3、多族群社会江海商贸文化。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政府准许外商设立“公行”,各地商人在福州建立会馆。清代福州城内有许多福建各县和外省商人建的会馆,江西、闽南等省内外的商人云集台江。近代五口通商后,洋人进入闽江口,台江日渐形成多族群包容性的社会,形成了佛、道、基督、天主多种宗教和白马王、关帝、尚书公、吴颜、吴真人等民间信仰并存的江海商贸文化。
4、商贸发达,通连四海。明清以来,台江逐渐成为闽江流域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制造和销售的始发地。“万商云集”、“百货辐辏”、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涌现了修造船、造纸、冶铁、制瓷、纺织、制鞋、器乐、文具等工匠作坊和烟、酒、茶、药、木、油、渔等30多个行业。近代,台江修建了福州第一条公路,从水部门、王庄一直到台江万寿桥,长达6公里,沿途共建了十四座水泥桥,至今尚有十四桥地名。出现了福州唯一的近代机器厂、福建银币厂、南台电灯厂等民族工商业。中亭街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店老字号有:“复祥金店”“久大”“天宝银店”“德余南北京果店”“公大商行”“恒生当店”“王大美毛笔店”“游美和饭店”“陶永顺草席店”“大同烛店”“百龄百货店”“四省中药店”“陈成碗店”“同春绸布店”“中华西药店”“顺茂烟店”“赛园橄榄蜜饯店”“文华书纸店”“魏南林皮鞋店”“林记粮果店”“依梨水果店”“新源布店”“三成炳粿店”“福兰苏广店”“开芳斋糕饼店”“交通银行”“中国书局”“一枝春茶叶店”“仁和棉店”等等。
一、台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盘点
1、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记忆
琉球馆是福州作为中琉关系史上曾经的独口贸易港的辉煌记忆。内河桥渡有河口的小万寿桥、双杭的星安桥、平理桥、马祖道桥,茶亭的仁德桥、白马港的白马桥、彬德桥等,都承载了许多市民生活满满的记忆。桥旁的大榕树、桥上的亭子、桥下的河渡,还有端午的竞渡都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台江区包括双杭历史上曾经有31所会馆,现存完好的有古田会馆、建宁会馆、永德会馆、浦城会馆、三山会馆、汀州会馆等会馆,还有福州总商会八角亭、胡文虎的永安堂、罗氏绸布庄、“黄恒盛”布行、“咸康药行”合春行等行号商贸建筑以及白鹭宿、法师亭、龙岭顶等曾经的商道驿道遗址;历史上双杭一带聚集了江西商帮、莆田商帮、闽南商帮等众多商帮,涌现出了张秋舫、罗金城、蔡友兰、杨鸿斌等知名闽商,以及尤恒盛的“百龄”百货、老天华、美且有、杨常利等商业老字号。
台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遗址主要有美打道地下航线、双虹小学、太平山福建省委联络总站、生顺茶栈、龙岭顶的“福州店员工会”等。此外,台江有侯德榜故居、萧梦馥故居、杨鸿斌故居、黄培松故居等名人故居,还有吉祥山消防了望楼、电光刘的南台发电厂旧址、苍霞天主教堂等近代建筑。
2、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非物质文化
移民的广泛性造就了台江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民间信仰的神明有陈文龙、商神张圣君、五帝、拿公、白马王、陈靖姑、吴颜、齐天大圣、武圣关帝、妈祖、观音、罗侯、三仙姑以及其他行业神等几十种。
书院教育文化:闽商热心桑梓、捐资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台江书院、文山社学、高氏文昌阁、玉融书院、南郡小学、开智小学、福四中等教育机构;1848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台江吉祥山创办福音精舍,以学习《圣经》为主,兼修国文和自然科学(“格致”课)。这是福建开办最早的新式普通中学教育。后福音精舍改名保福山女书院、文山女子学校,是福八中的前身。
祠堂和家风家训文化:据《福州世家》龙门高氏一节介绍,高文骐,字长扬,生活于清嘉道年间,在“龙门高”后裔中属于省居东街派。当时家中以盐业为生,饶有资财。他虽然富裕,却不吝财,急公好义,曾捐款助修省城文昌宫、武圣庙、台江书院(建于清康熙年间)、万寿桥、贡院等,出资铺了六柱洋、龙岭、安民崎、上杭街、留饭铺、汤房巷等道路。其它育婴、施棺等公益事业,他都慷慨献金。他还捐建福州城垣,捐助抗英军需,捐洲田供做万岁寺灯油等。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冰为社长的龙岭顶修德龄善社,是解放前福州最大的慈善机构,成立于民国十五年至民国十八年(1926-1929)北伐战争期间。从现存的星安桥桥栏,我们还能看到垂裕堂、憔善社等清代慈善组织的名称。
由于晚清五口通商后,中外各色族群、全省各地商家、码头工人聚集在福州台江,形成了台江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业及曲艺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名文化。随着城市化带来的拆迁,不少地名已渐渐消失,但却留在老市民的人生记忆之中,是城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记忆遗产。
台江非遗名录表:
国家级 | 茶亭十番音乐 | |
省级 | 陈文龙信仰民俗、疍民渔歌(福州疍民盘诗)、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张圣君信俗(明隆庆五年(1571)修建的“张真君祖殿”,为商民所信奉) | |
市级 | 传统美术 | 福州根雕、福州李道环神像画 |
传统技艺 | 洪家茶红茶制作技艺、依海肉燕制作技艺、彬德桥米时粿制作技艺,印锦脱胎工艺品制作技艺、百年许顺兴锣鼓制作技艺、元宵丸制作技艺(耳聋伯)、黄米糕制作技艺、忠惠酱鸭制作技艺、郑兴利剪刀制作技艺、冷凝合香制作技艺 | |
传统医药
| 林氏膏药拍打疗法、叶氏理筋疗法、周氏喉科外治法 | |
民俗信仰 | 吴颜爷酒神信俗、海潮寺龙舟会亲习俗、福寿宫文佛信俗 |
二、台江古厝保护和文化遗产利用的实践
1、台江古厝保护的实践
台江区充分保护古建筑风貌个性,弘扬老城区商贾文化,促进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
茶亭街水街改造:茶亭街曾是福州手工业一条街,打铁、角梳、雨伞、剪刀、乐器等手工作坊和商铺都聚集在这里。改造后的茶亭街,已是福州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区之一,并保留了茶亭街旧有的“茶、乐、工”文化特色。茶亭公园建起了临水古建筑,茶亭公园大门口重建了茶亭庵四角亭,让市民找回了对茶亭街的老记忆。对茶亭河、东西河进行了彻底清淤改造、引水冲污,将茶亭河建成商业水街。
双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作为“闽商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双杭历史文化街区依山面江河,主要包含两街一路;汇集了生顺茶栈、采峰别墅、永德会馆、咸康药店、星安桥、三通桥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双杭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其包含的文化元素具有多层次性。从景观上看,双杭有山水景观、商路驿道遗址、河渡道头、会馆文化等景观;从文化活动看,双杭有传统手工业、金融商贸、饮食文化等活动形态;从民俗文化看,则有节庆民俗、戏剧曲艺、宗教信仰、寻根文化等丰富的内涵。
从2011年开始,台江区政府委托三坊七巷开发公司对上下杭进行大规模改造,重现其历史文化和商贸风情风貌。台江区政府在双杭修缮过程中,除了维持原有街区的格局与尺度之外,最大限度地保留旧有建筑及历史信息,对古民居、古会馆、古戏台进行修缮,对内部功能进行改造并重新利用。活化利用古厝,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如福州青年会致力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区;汀州会馆作为文化创作和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古田会馆作为道德讲堂和廉政教育基地;柔远驿作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设有福州与琉球友好关系史迹展;闽清会馆作为福建省屏山画院分院,陈列了不少书画。针对难以就地保存的文化史迹、人文记忆,台江区及时以实物、影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予以保存,为市民留下乡愁记忆。已修复完成的黄培松故居将作为福州市美术馆新馆,并将在世遗大会期间展陈福州老照片及古厝、古桥等照片,举办“潘主兰诞辰110周年艺术展”,作为开馆首展,让世界各地嘉宾深入了解福州的人文历史。
通过文化挖掘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突出古厝利用的文化性。福建省委联络站旧址为私人产权,其先人均为地下党工作者,现旧址开设为闽浙赣省委太平山联络站旧址陈列展;位于上下杭小学红线范围内有土地庙巷15号等4处古厝,在规划建设初期,充分考虑利用古厝的空间与环境条件,计划将古厝修复并作为学校图书馆使用等。
苍霞和解放桥头青年会保护:近代,黄乃裳、郁达夫等名人都在基督教青年会留下活动的足迹。2008年开始,基督教青年会大楼被改造为集餐饮、娱乐、商业、休闲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中心。改造后的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已于2011年10月开业,入驻企业包括中兴印画(福州)影业有限公司、味冠海鲜吧、汽车俱乐部酒吧、万蜀川菜园、微焙咖啡等18家。
2014年5月,台江区启动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征收改造,目前部分街巷已开街,正在加快建设。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总体规划以商业、居住、旅游、文化等复合功能为主,形成具有浓郁台江中西合璧文化和典型闽商文化特色的风情一条街。目前,该街区涉及保留古建筑23处,已修缮完成17处;文物保护建筑10处,已完成修复2处;新建风貌建筑有43处。
2020年春节,苍霞古厝增设非遗展陈,如茶亭十番乐器展、福州传统技艺主题展、根雕展等,还有摄影展、美术作品展、新春书画展,为市民、游客献上文化盛宴。在距中平路不远处,位于江滨西大道的印象苍霞·台江码头文化展示馆暨台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苍霞地区历史文化为主题,结合台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印象苍霞、台江码头、红色记忆、人文苍霞四大主题,展现苍霞地区悠久的海洋贸易历史和丰富的码头文化内涵。络绎不绝的游客、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唤醒了许多“老台江”的“苍霞记忆”。
南公园和琉球馆街区保护:台江区政府在旧改、水系治理过程中注重同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推进南公园片区房屋征收工作中,全面启动南公园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持续推进重点文化古迹的修缮和更新。
明清时,台江河口比现在大得多,离海岸线也没有现在远,是福州港的所在地。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但是,2018年底改造之前,这个片区内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电线缠绕,两边主要是老旧的木头房,住着许多老人,多数巷子窄到连消防车和救护车开进去都十分困难。按照疏解老城的思路,南公园片区的居民将以分散安置为主,腾出用地完善公共配套;结合项目改造,完善片区路网及市政管网,增加公园绿地,补齐中小学、幼儿园、社区综合配套设施、社会公共停车场等民生短板。该街区规划16.88公顷(253.2亩),其中核心保护范围8.65公顷。街区内有3处省级文保单位(路通桥、万寿桥、柔远驿)、1处区级文保单位(南公园)、3处公布的历史建筑、45处建议历史建筑,另保留了路通街、龙津街、鹤存巷等传统街巷,以及多处古树名木、古桥遗址。规划以河坊、街区为载体,以朝贡文化、内河文化、市井文化为主题,打造具有中外商贸交流文化特色,民间传统文化特征,展现“清明上河图”图景的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形成“一街、一带、两园、三区”的功能结构,即一条海丝风情街、一个古河口滨水休闲带。两个公园:南公园、打铁港公园。三区指的是南公园朝贡文化综合展示区、商贸文化拓展区、混合功能街区。
2、台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
通过学校教育传承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懂得本民族的艺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高校开设表演类、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课程,在中小学开设非遗项目的传习班、 民乐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感情。早在2006年十番音乐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台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便在台四小设立茶亭十番传承基地,为茶亭十番音乐的传承积蓄后备力量。开设十番音乐校本课程、举办十番习奏会、组织十番音乐知识竞答;2020年6月29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地方戏曲教育传习基地”授牌仪式在台江第四中心小学举行,将让台江第四中心小学的曲艺传承更为丰富,不仅有十番、伬艺,今后还有望加入闽剧及其他剧种传承教学。
充分发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优势功能,重视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做好“非遗”继承人培养工作。目前,该区已确立73位区级“非遗”代表性继承人,另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继承人1人、4人、2人。除了专业的非遗传承人,台江区还积极发挥文化志愿者的力量,参与历史文化传承。
古厝活化利用传播传统文化。上下杭元亨药行变身漆艺馆。“大有斋·德越漆器艺术馆”位于台江区上杭路95号,是一座建于清末的古厝,面积800多平方米。福州是中国脱胎漆艺之都和现代漆画重要发源地,也是海丝沿线国家(地区)漆艺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漆艺是福州一张耀眼的历史文化名片,我们希望能为传播、弘扬福州的漆艺文化尽一份力。2020年7月,“神彩飞扬 追梦未来”闽台青年信俗文化季活动在台江区上下杭城音国学馆与台北集神道坛同时举行。85后”闽台民俗爱好者林志军现场讲解了福州神像画、八家将、民俗信仰在两岸的传播故事及背后的民俗内涵。活动吸引51.3万人次海内外网友通过直播平台收看,并参与到线上祈福互动,其中台湾方面约12万人次。
3、台江红色文化的传承
福州店员总工会旧址、吴石就学过的十四中、生顺茶栈、太平山联络总站“高家大院”、闽江美打道地下航线等都是台江的红色革命遗址。闽江“地下航线”,原是解放战争初期在闽江流域建立的一条水上地下秘密交通线,为巩固福建老区根据地、解放福建作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5月下旬,福州市水路运输综合服务中心直属分中心联合台江区中平社区、福建八方海上客运公司,开始筹建福州红色航线教育基地。基地建设资金由福州市财政局拨款30万、建设场地由直属分中心提供230平方米办公区,建设红色教育展厅,并由福建八方海上客运公司投入2艘游船常态化经营“地下航线”,讲述闽江上的革命历史,带领游客体验和感受革命情怀。2019年11月,“闽江地下航线”复航,开辟从台江码头到永泰兔儿山福建省委旧址的航线。截至目前,已吸引80多批包船游客前往感受革命情怀。2020年7月1日,闽江地下航线(台江—马尾)”首航启动仪式在台江码头举行,将串起马尾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顺茶栈的欧阳康、中孚药行的陈幼鸿都支持儿辈参加革命。双虹小学校董蔡训忠被称为是“埋伏在国民党内的老党员”,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太平山联络总站“高家大院”,这些都是台江宝贵的红色教育基地;南公园曾经的黄花冈忠烈祠也是可以考虑修复的红色遗址。
三、台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经验及对策建议
(一)台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经验作法
1、深入挖掘上下杭、南公园、琉球馆等一批古建筑群和文物,以及茶亭十番音乐、陈文龙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高度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交流,集中展示好、延续好台江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2、保护修复工作以“政府主导、实体运作、居民参与、渐进改善”为基本原则进行。政府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助、服务或投资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全民参与的多元保护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除了政府投入外,很大部分要靠市场主体提供,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客观要求。
3、协调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政府与百姓关系方面,采取了协商拆迁、居民接受;政府指导开发商按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开发利用;吸收福州老建筑等民间力量的参与,实现文化共治和文化共享。制定优惠的旅游开发投融资策略, 在政府引导、政策保证下,以“外引内联”的方式,建立以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齐上的多元化、多层次、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本加入市场营运。
4、强化“商旅文”联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位于解放大桥桥头的福州青年会广场,是人们夜晚休闲聚餐,赏景纳凉的好去处。这处“百年地标”,在新时期焕发新活力。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自营自建片区分为艺术商务区、文创休闲区、夜月娱乐区等三个区域,采取招商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精心挑选优质商户。斥资500万元打造了水秀夜景灯光工程,利用三捷河、桥梁、树木、两侧建筑等景物,通过声、光、电、水等形式,营造出一片极具吸引力的夜色旅游区,呈现上下杭通江达海的商贾文化、海丝文化、民俗文化。”今年,市委、市政府还将“上下杭·金银里”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列入重点工作,打造福州新的“城市客厅”。
(二)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台江古厝的对策建议
1、古厝保护要尽量坚持原址保护原则,重点在文物修复。这里就有一个多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的问题,由真正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科学的做法,才能禁得起同行检验和业界肯定。双杭在保护利用过程中也有过教训,如浣花庄的破坏等。历史街区的更新应以文化内涵的挖掘为基础,重视更新的渐进性,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赋予街区的功能多样性,提升活力。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实施要有多方面的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包括法规办法及其相应管理机构配置。
2、最大限度减少街区改造给居民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南公园片区龙津小学与南公小学合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都应充分论证、积极沟通。2020年5月18日上午,台江区2020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南公小学项目工地举行。南公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体现福州地域特色,并展现南公片区民间文化特质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特色。预计到2021年南公小学建成之后,台江区目前的龙津小学、中选小学师生将整合办学。届时,中选小学、龙津小学的师生就能迁入这所优质小学。在2019年至2021年这三年时间自然会给这一带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不便和影响,这都需要街区改造设计者和实施者细致的安排和服务来解决。
3、进一步推动商贸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休闲等现代商业业态的有机融合,带动食、住、行、游、购、娱,努力把历史文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把双杭打造成“福州历史民俗文化园”,侧重闽菜饮食、工艺美术、信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文化产品开发;成立福州台江旅游商品开发专设机构,开发套餐式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包装礼盒。把“双杭”可说、可道、可忆的文化,变为可看、可玩、可游、可学、可吃、可购的现代大众旅游产品。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创集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街区文化氛围;围绕夜游、夜购、夜饮、夜宿和夜闲,打造“五夜”经济,引入休闲旅游和服务商业的诚信有品味的网红商店,提升台江美食影响力,扩大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及夜色经济品牌影响力。南公园夜色片区也要与打铁港公园、柔远驿等区域形成形成联片互动,合理设计车行、人行交通流线,完善夜间游览路线和步道,打造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满足游客夜间消费需求,让历史与现实相连。
4、文化意象作为历史街区最为明显和独特的特征,是开展旅游的重要基础。可以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营建活动广场、戏台、小型书场、剧场,进行福州闽剧、十番、评话、疍歌夜场等地方民俗、民间歌舞、曲艺、杂耍、绝技、民间娱乐活动的表演。可将福州民俗馆内部环境加以改造,将单纯展示的内容物品放置于特定的场景中,加上一定的使用表演,甚至让游客动手体验。馆内以实物表现的内容均可开发为场景式表现和展演性与游客参与性节目,使其展示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可看也可玩。在上杭南园巷开辟宋福州知州曾巩纪念馆,增加宗祠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气息;将高氏文昌阁、台江书院打造成闽学传播和科举教育文化的展示中心;与市有关金融部门合作,在福州总商会设置福州金融博物馆,展示福州近代钱庄、侨批汇庄等金融历史,在生顺茶栈、恒盛布庄等处设为福州近代手工业互动展示厅、在南公园文化街区琉球馆设置福船馆,在星闽日报址办福州报业史馆等等。
增强台江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环境设施的文化性。保持建筑外立面的统一协调,突出商味,店堂布局注重与旧时习俗相符,如店铺门前大多悬挂的幌子作为招牌,挑出写有“酒”、“茶”、“药”的旗帘,书有“米”、“当”、“赁”的木匾,夜市上标有字号的灯笼等。要让咸康药行、生顺茶栈 、罗绸缎布庄、黄恒盛布行复活起来;传统商业行为应与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使之成为双杭商业文化展示的窗口。
5、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十番音乐主要是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传统民俗活动中,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街戏,还受到几个方面的冲击——城市化(土著方言村拆迁)、现代布拉歌台和网络音乐。因此,要注重演奏曲目上的创新,比如加入民乐新鲜元素和形式,和唱歌配合,尝试古老的曲子用现代的配器,借助网络抖音等新媒体现代传播。当然,十番音乐创新也不能完全丢失根脉与灵魂,还要充分激发民间对十番音乐的需求。
十番音乐作为小众音乐,其保护更需要政府、民间、高校、企业多方合作;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评话、老天华乐器、传统锣鼓、神明道具戏服等消费群体日渐萎缩,但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其能在历史街区有一席之地,来为市民展示其文化技艺。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环境;提高传承人的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专业性地审批传承项目并落实经费,实施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抓紧搜集整理他们的从艺资料;对于表演类非遗,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其传承传播和研究。
课题组成员:杨奇 林萍 杨济亮 谢贵平 屠东
执笔:杨济亮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