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
摘 要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应将其贯彻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针对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及其原因,依据“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作者:芗城区天宝镇团委书记、党政办副主任 洪婉琳
地址:芗城区天宝镇九一八路34号 天宝镇人民政府 邮编:363001
联系方式:办公2542505 手机15892016505
绪 论
胡锦涛同志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又再一次强调了要深入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 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而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尤其是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的“以人为本”,更让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深有感触。面对正在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工作,以及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大学生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容乐观的现状,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以人为本思想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运用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至今仍存在争议,可以说我国古代就已有思想政治教育有雏形。但面对21世纪新环境、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新问题。学生普遍不喜欢、甚至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存在于试卷上,以及最近常常提起的中国人的信仰危机,也在大学生身上有很大的体现。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乏甚至信仰危机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重功利讲实际的价值取向突出,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较弱,追求自我实现以及享乐主义。一项在温州高校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问题时,50%的学生选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34.4%的学生选择“拼命地工作,尽情地享受”,只有14.7%的同学选择“为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而奋斗”,还有0.9%的学生选择“随遇而安,不特意追求什么”。应该说,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所谓“上纲上挈”的理论知识,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了解且相信的,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却让许多大学生无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信仰、追求乃至生活方式。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到“八荣八耻”,这些思想在教育、传播中与实际出现断层,原因何在?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应该可以说,对人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外在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当代大学生处于我国社会改革开放转型期复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传达及作用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仍在迅猛发展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的不良因素如干部腐败、身边悬殊的贫富差距等等,都在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从内部说来,也是教育者及受教育者能够切实影响且加以改进的,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主体(教育者)与客体(受教育者)的关系。要转变一个人的思想,首先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尤其是面对正在逐步建立起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视知识经验为自己优势、带有权威思想的教育者,被当作客体、思想得不到充分的尊重、被视为填充的容器的受教育者,在这种不充分尊重人的权利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效果是不大理想的。
其次,思政教育内容较空洞且脱离实际。理论知识本来就与实际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更应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受教育者找到改变生活的方法。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书籍,“假、大、空”,内容类似,似乎与受教育者自身没什么关系,无法穿透受教育者的心灵,又如何谈及影响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出自于人性的追求和生活的需要。当需要得不到尊重,预期的效果更是无法达到。
再次,一成不变的“灌输”方式。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理论传达是基础,沟通交流才是有效渠道。“灌输”理论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面对已经历过九年以上“灌输”经历的大学生,仍然采取一样的方式只会取到反效果,造成受教育者的抵触和反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发生严重倾斜。
最后,忽略受教育者的差异性。整齐划一的标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必要,忽视学生个体需要与个体价值,人的个性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最后只会使思政教育成为一种“无用功”。这些都是忽略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人的权利。
二、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的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分享。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当然也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更应该以人为本。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以人为本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本来就是做人的工作,是否以人为本,直接关系到其方向和效果的实现。
建立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倡导的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人、武装人、发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弘扬,也是对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思政教育缺乏有效性的内部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要关心人、帮助人,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根据现今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内部原因,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一)主体与客体转变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尊重双方的权利。
思政教育是一种沟通,而不应该是一种灌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有倾听的义务。对于教育者来说,其在知识及阅历上的优越感应该淡化,在问题的争论上,努力将受教育者当作平等的个体,从而改变自己外在的作为,才能争取对方的认同,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也就是大学生们,应该摆脱九年以来“填鸭式”思政教育模式的不良影响,意识到自己有发表意见、质疑的权利和能力。只有这样,在学校中尝到的思政知识才有可能真正进入自己的内心,影响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双方尤其是教育者,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可以尽量将思政教育看作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可能成为一个新思想产生的源头。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意见相左时,不能够只是一味的批评、打击,应该试着进行沟通和交流,软化对方才有改变对方的可能。这样也符合教育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二)思政内容应尽量贴近生活,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理论固然必要,但却不是唯一。思想源自生活,更要贴近生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即“三贴近”原则。在说理的过程中,可以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以生活作为事例,联系时事,关注大学生的需求,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努力营造“人性化”氛围,使教育双方建立共同语言,这样就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
(三)思政教育应注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育方式应朝着多样化、具体化发展。
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注意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等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广泛接触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深入学生生活,让思政教育事半功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应紧跟时代潮流进行丰富和改进,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强调他们的参与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让思政教育真正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 论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发展要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在于人。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应该坚持的一项指导方针。只有在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均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使思政教育真正获得大学生的认同,才能使思政教育的效果得到全面提高,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2.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
3. 闵维方.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4. 程伟礼.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J].中国共产党,2007.11.
5. 程天权.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1.
6. 陈杰峰;肖新俊.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月刊,2007.16.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