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第8期  总第111期)

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办公室

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政研室                   201210月  日

 

 

加速经开区向新城区转变的分析报告

 

区发展和改革局课题组

 

当前,福州经开区围绕省市建设马尾新城,构建福州大都市区的战略部署,正处于由单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新市区转变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做大做强国家级经开区建设马尾新城之间的平衡,处理好财权上收繁重的新城建设任务之间的挑战,将成为福州经开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现状与基础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5年成立以来,秉承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主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壮大了华映显示、飞毛腿电池、上润精密仪器以及三中两船一等带动强、税收高、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大企业,经济发展多年保持高位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经开区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经济运行呈现多样、互补、同步发展的发展特点。

(一)经济总量不断做大。2011年,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700.5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2.7%,列全市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8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21.9%,列全市第1位;出口总值完成28.79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1.9%,列全市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6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8%,列全市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8元,均列全市第一。

(二)支柱产业不断做强。经开区通过抓龙头、扩链条、促转型,培育壮大了电子信息、冶金压延、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等四个年产值百亿以上支柱产业,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645.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91.6%,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84家,超十亿元企业16家,超五十亿元企业2家。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末,经开区第三产业比重由十一五前的22.4%提高到30.8%2012年上半年,经开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达11.2%,增速列全市第4位。其中,以水产、医药、钢贸为主的三大物流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四)特色经济不断发展。经开区以多年来奠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不断扩张资本市场马尾板块,培育了以马尾为上市背景的企业18家,2011年实现税收9.3亿元,占全区税收的25.4%2012年,又有12家企业列入省市上市后备企业。通过规划千亩江滨总部经济集聚区,培育和引进了华映科技、国脉科技、飞毛腿电子、新大陆、新日鲜、中国移动福建分公司生产指挥调度中心等30多家企业总部。2012年,经开区又推荐了三奥信息、国脉、国航远洋、兴、新大陆等10家企业参加福州市首批总部经济企业认定工作。

二、不足与差距

福州经开区在经历十一五期间的高位高速增长后,受大宗连片土地稀缺、新城规划调整以及经开区政策普惠化等影响,逐步进入高位低速发展的困难期和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一)全国排名逐年下降。根据《商务部关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情况的通报》,我区在90个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36位,比2009年下降6位;在东部47个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26位,比2009年下降5位;在首批14个沿海经开区中排名第11位,与2009年持平;在省内6个经开区中排名第2位,其中,福清融侨开发区首次超过我区,排在第29位。

(二)经济总量有待提高。2010年,福州经开区GDP完成259.68亿元,排名全国第48位,在省内低于东山、漳州、海沧三家经开区;土地GDP产出强度11.29亿元/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23位,省内低于融侨开发区(17.45亿元/平方公里);土地税收产出强度1.36亿元/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29位;土地投入强度累计26.5亿元/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21位;年末从业人员平均GDP26.1万元/人,排名全国第45位,省内低于融侨开发区(26.2万元/人)。

(三)高新产业发展缓慢。2010年,福州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50家,排名全国第18位,省内低于海沧开发区(55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200.2亿元,排名全国第77位,省内排名垫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1.4亿元,排名全国第82位,省内低于东山、融侨、泉州三家开发区。

此外,2011年商务部对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进行了简化和调整,具体考评指标由159项整为93项。评价体系调整中,商务部为突出国家级经开区在体制创新方面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行政区域,提高了管理机构是否独立是否一级独立财政的考评权重,按照新的评价方案,我区将在该类指标中不得分。

(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开区面临老企业难以扩建、新项目难以落地的尴尬局面。以近三年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数为例,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203家,比2008年减少12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5家,比2008年增加12家。产业项目跟进不足,使得经开区经济高位高速增长难以持续。

三、机遇与潜力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经开区加快发展有难得的机遇和潜力。

(一)机遇所在

1建设马尾新城的机遇。经开区的建设发展历来受到省市领导的重视和关心,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把建设马尾新城写入报告。建设马尾新城的提出,不仅对经开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更是经开区加速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化解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城市面貌焕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2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若干意见。其中,将琅岐岛列入重点特色海岛重点保护开发,将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列入现代海洋渔业基地重点建设,将福州环马祖澳列入海洋旅游精品行列,将两马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列入闽台海洋开发保护合作范围。同时,制定了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若干意见和配套措施的出台,将对经开区发展临港经济、特色旅游、两岸交流合作等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机遇。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经开区实现优二进三的重要突破口。经开区作为外向型现代工业园区,为生产性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11年,经开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6亿元,增长8.9%,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6.4%,增幅高于第三产业增幅1.5个百分点,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率为67.3%,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率9.8个百分点。随着新城建设的加速推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信息传输业以及金融业、软件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潜力所在

1、存量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目前,福州经开区内大的产业项目难以落地,主要瓶颈在于无大宗连片土地。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各功能园区并未真正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发展,关联度不高的企业相互紧挨建设,相互影响,部分区域还出现工业区与居民区混杂建设的现象;二是小企业杂乱,且占地多、产出少、抗风险能力差,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08 家(2010年口径),占工业总产值 99.2 %,规下企业288家,仅占工业总产值0.8%。随着马尾新城建设的加快推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逐步淘汰小型、转移劳动密集企业,将成为进一步集约土地利用,为引进大项目、大企业腾出更多土地的潜力所在。

2、现有产业提升的潜力。经开区现有支柱产业集中在电子信息、冶金压延、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以上产业拥有较为成熟的制造业水平,如何引导现有传统企业向技术研发、品牌创立以及营销服务等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发展,整合关联度高、生产资源互通互补的企业延伸产业链,将成为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和税收效益的潜力所在。

3、琅岐全面开发的潜力。经开区现已直接管理琅岐经济区。目前,琅岐正处于基础设施先行的发展阶段,科学规划和开发建设琅岐,培育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和税收来源,无疑是经开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潜力所在。

 

四、措施与建议

当前我区既承载着建设马尾新城的使命,更承载着经开区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结合经开区转型升级的自身需要和新城建设的发展实际,加速经开区向新城区转变。

(一)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一是成片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的模式,将符合我区产业发展要求但占地大、产能低的中小型企业汇集起来,以兼并、合作等方式整合提升,置换出成片的土地用于大型企业的入驻;二是着力盘活空闲用地,针对部分超期未动工项目及开工项目造成大部分闲置建设用地的,分别采取无偿收回、协议收回等方式进行处置,针对闲置、濒临破产或已关闭的企业厂房,可通过动迁回购、拍卖回购、协议回购等多种方式进行土地回购,以实现土地的二次甚至多次开发。

(二)持续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结构由大而全少而精调整,一是集中力量壮大如新大陆、国脉科技、上润精密、冠林科技等物联网概念企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二是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能够带动产业链发展的优势企业,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进一步引导和协助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上市融资、技改提升、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三)勇于尝试新型经济模式。一方面,结合马尾新城规划,充分利用经开区自然环境优美、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合理布局千亩江滨总部经济集聚区,通过开发、出租楼宇以及出台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吸引如金融业、咨询业、IT业、律师事务所、旅游服务业等占地少、产出高、税源稳定的总部经济;另一方面,做大做强资本市场马尾板块,学习借鉴晋江等先进地区在推动企业上市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细化企业上市和总部建设实施细则,明确扶持政策和奖励标准,最大限度发挥优质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在积极探索和尝试新型经济模式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优二进三意识,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四)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一是勇于尝试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融资担保体系,培育一批有潜力、有前景的发展型企业;二是尝试城投债融资模式,整合经开区区属企业资源,发行中长期债券,同时结合BTBOTTOT等新型融资方式,引进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确保经开区向新城区转型升级中拥有雄厚的资金后盾。此外,可借鉴企业运作的经开区管理模式,成立经开区建设开发公司,负责对经开区实施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通过房屋租赁、物业管理、土地出让、对外投资等方式实现盈利,一方面减轻政府开发资金不足和财政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另一方面以中外合资企业的身份进行招商,在吸引外资企业入驻时更具优势。

(五)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资金倾斜。一是积极推动扩区工作,争取属于福州经开区国批范围的林浦5平方公里土地置换至经开区范围内开发建设,并积极争取琅岐2平方公里的国批面积扩大至琅岐全岛;二是做好简政放权、扩权强区相关工作,积极争取与经开区建设和发展相匹配的事权、财权、人权,争取更多的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向经开区布点,投资建设;三是完善细化经开区提速增效方案,通过合理优化、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引导符合新城规划的大项目、大资金入驻经开区。

(六)持续提升综合经济分析水平。围绕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和省市绩效管理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两大考评体系,一是加强考评体系的学习,充分理解指标含义,明确增长目标;二是积极做好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ISO9001认证,以及争取恢复经开区原有的财政管理体制等工作,确保在经开区考评中的二类指标不丢分,短期内实现综合得分的提升;三是精心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经济普查工作是通过确定未来5年经济增长的总量基础、三次产业比重,以及GDP相关行业增加值率的关键性基础工作。精心做好即将到来的第三次经济普查,将成为未来5年我区经济发展实现以质换量的关键所在;四是进一步运用综合统计手段,确保属于经开区的经济社会指标应统尽统,不重不漏,真实反映经开区的发展实绩。

 

 

课题指导:蔡峻林

                         笔:吴晓峰

 

 

 

   辑:  

发:区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区政府副区长,区人大、

政协党组,区纪委,各镇(街)党(工)委、区直

各党(工)委,区直各部、委、办、局,群团组织,

人武部,各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存档。

送:省委政研室协调处,市委办公厅调研一处、调研二处。

                                        (共印100份)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