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内部刊物

 

 

 

(第7  总第120期)

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办公室

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政研室                      2013年12月18日

 

 

[2013年区重点课]

 

以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区科技局课题组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巩固优势、加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区应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我区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 52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指标连续两年满分,居福州各县(市)区首位。我区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实施科技兴区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区先后出台了《马尾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持物联网产业发展若干规定》、《马尾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持重点产业和区域挖潜提升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鼓励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文件,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原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区科技投入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2011—2012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本级科学技术经费年支出分别达到2665万元、3836万元,增长比例分别达到11.04%与43.94%,位居全市前列;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1.02%和1.18%;全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47人和63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77.24%和16.08%。2012年,全区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4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1%的比重,成为了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开展共建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关键核心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等活动2011—2012年,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4.7%和24%。全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2。产学研合作成为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2011-2012年,我区成功对接“‘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终端与核心器件研制”、“家庭物联网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研发”等项目131项,提供“永磁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等技术需求项目35项。

(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2011年—2012年,全区专利申请量1108(其中,授权专利数951,授权发明专利数325件),年比增均在30以上一种铝箔基材的生产方法”被授予福建省专利奖特等奖“应用于铝合金绿色熔炼的铝液在线除气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矩阵式二维条码解码芯片及其解码方法”等5个专利项目获得福建省专利奖;新大陆在全球率先发布的新一代二维码芯片,26项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正式授权。福建慧翰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全球首款WIFI/BT4.0无线模组。福建上润精密仪器的“工业自动化产品控制系统的安全要求”实现福州市参与发布国际标准零的突破。2011年4月,区通过评审验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截至2012年底,区内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共74项,占福州市企业参与各级标准制修订总量的一半以上

(五)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区工业传统产业的技改提升步伐加快,不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2012年,全区新产品开发227项,发明专利167项,其中传统电子设备等制造业就分别占到了3062华映光电、统一、东南造船、大地管桩等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我区大力培植发展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成立福州市首家物联网协会以及全国首家校企物联网学院,出台《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发展二维码解码芯片、智能传感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大陆、国脉科技、上润精密等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二维码识别技术、智能执行器等核心技术,在物联网细分领域中取得了行业领先地位。网龙凭借魔域等原创国产网游占领国内网游业的前位。三奥通过开发业内先进的数字播控、数字虚拟等系统,推动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新兴产业正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贡献率不断提升。

我区科技创新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走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之路,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增强。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仅有29.7%,技术改造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的支出对比为13.06,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做法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2012年,全区专利申请量668件,专利申请同比增长51.8%,申请量增幅虽然较高,但申请总量仅占全市的7.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是218件和176件,授权量占申请量的比例与同期相比持平。

(二)科技创新投入需进一步加大。我区财政科技投入虽逐年增长,但由科技部门专项列支的科技项目费用与福州市的其他县市区相比,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同时,科技企业的R&D经费支出比在全区不同行业中分布不均,差别较大。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6.87亿元,占GDP的2.28%,主要分布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其中,通用设备制造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47.8%。从企业规模上看,我区小微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0.97亿元,所占比重仅为14.1%,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严重偏低。

(三)科技创新人才与活动仍比较缺乏。2012年,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0.43万人,占社会总人口的1.7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全区科技创新机构多分布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骨干企业),平均每3家企业拥有一个科技机构,科技型小微企业平均每12家才拥有一个科技机构。全区54家大中型规模以上企业和94家小微企业中,开展有R&D活动的分别只有25家和19家,科技创新的整体活跃程度较低。

(四)高新技术企业的培植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根据国家新颁布的认定办法,总体上全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减少,2012年重新通过审核认定的仅43家,比减8.5%,比重从2008年的四分之一降到了仅占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近七分之一,从长远趋势上看,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集聚创新资源

1、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一是鼓励、引导区内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间加强人力资源互动,大力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与研发队伍。二是企业做为用人主体,应采取合理的用人与薪酬制度,通过包括股权、期权在内的激励手段来充分体现科技人才的创新价值。三是区委、区政府应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优秀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

2、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议每年科技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800万元,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时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二是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充分发挥金融、财税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的调控作用,鼓励、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三是培育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主体,鼓励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等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四是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型企业以贴息补助为主,对小微型企业以无偿扶持为主。五是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3、加大创新平台的引进与建设力度。一是围绕我区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构建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企业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等。二是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培训机构等高层次的知识载体,提升我区的知识消化、吸收和创造能力。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加强原始创新。积极组织与引导我区的创新性骨干企业,集中各种科技要素与资源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工程专项,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二是推进集成创新。组建具有我区产业特色的技术创新联盟平台,加强区内企业间以及与区外科技机构间的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科技成果的共享,明确市场导向,整合衔接相关技术形成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产品与产业。三是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制定落实鼓励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的具体政策,扶持区内一批企业有选择地引进关键的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进而攻克一批事关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2、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一是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技术中心,使之成为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二是鼓励、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继续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区的传统产业,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商标以及标准化战略,引导区内科技型企业积极主动争创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大力培育创新性新兴企业。一是积极吸引科研院所、海外留学生等各类高层次人才携带高新技术成果到我区创业。二是将创新性新兴企业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一定量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型创新性新兴企业的用地供应。三是整合资源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对入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房租补贴、项目优先扶持等政策。四是科技部门每年筛选一批创新性新兴企业做为重点孵化培育对象,帮助创新性新兴企业渡过初创期的困难。五是进一步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招才引智创造条件,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三)推动创新集群发展

一是培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在要素配置、项目支持、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多扶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放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二是引导高新产业集聚发展。瞄准区内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链条上的缺位,积极引进或鼓励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业以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把单一产业变成创新产业群。三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创业。细化内部分工,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和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构建相互依存的体系,实现产业的创新集聚发展。

 

 

 

 

牵头领导:刘晓东

牵头部门:区科技局

责任部门:区经贸局、科协、各园区

课题指导:毛翔云

   笔:  

发:区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区政府副区长,区人大、政协党组,区纪委,各镇(街)党(工)委、区直各党(工)委,区直各部、委、办、局,群团组织,人武部,各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存档。

送:省委政研室协调处,市委办公厅调研一处、调研二处。

本期编辑:陈丽捷                                          (共印100份)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