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内部刊物
(第10期 总第145期)
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办公室
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政研室 2015年11月2日
[2015年区重点课题]
马尾区现代都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区政协课题组
都市农业是伴随现代都市发展而发育成长的新型农业形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多,都市农业在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也积极扩展农业社会服务、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不断提高其机械化、专业化、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排头兵”。
马尾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条件。第一,突出的区位优势:马尾区地处福州市东部、闽江下游北岸,与台湾一衣带水。马尾又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外闻名的贸易港口,船政文化、闽安文化、琅岐祠堂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丰厚,开辟有船政文化游、“两马”亲情游、闽安乡村游等旅游线路,为扩展农业功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条件。第二,多样的自然资源:我区是国家级生态区,琅岐岛为闽江口冲积平原,是福建省第五大岛,土地平坦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岛东部靠海为咸水,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适合海水、滩涂养殖。是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之一。第三,扎实的发展基础: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92亿元,财政收入28.6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65元,综合实力明显增加,加上琅岐大桥的通车以及花瓶山隧道、鼓岭隧道的动工建设,都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优势条件都能够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供必要的科技、资金、市场、信息等要素支撑,更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有可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一、马尾区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2014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9.7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280元。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978亩,粮食总产量3941吨。蔬菜产量9.4吨。水果产量1.6万吨,其中葡萄产量1万吨,柑橘类水果产量2929吨。肉蛋奶总产量7119吨,生猪出栏4万头,家禽出栏45.5万头。水产品总量达1.9万吨。
(二)都市农业转型步入轨道,休闲观光产业初步成效
全区注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2013年,省政府批复琅岐镇建设以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福建省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基地已累计完成投资6000万元,其中榕升休闲农庄、乌猪洲、新金东农场、四季果场被列为省级重点补助建设项目。马尾区的榕升休闲农庄、万叶园2家农庄被评为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第三届“琅岐葡萄旅游节”共接待游客9.7万次。
(三)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全区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果蔬面积达200多亩。先后引进推广台湾果蔬高优品种40多种。在全市率先推行“有益微生物在池塘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技术”。建设琅岐蟹虾生态养殖基地,初试南美白对虾与甲鱼混养模式,引进“蟹公寓”新型养殖模式。全市首个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落户琅岐。
(四)现代农业进程加快,都市农业品牌影响扩大
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家,5家进入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其中1家被评为市级示范社。成立琅岐经济区蟳养殖协会,成功申获琅岐红蟳地理标志商标。全区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2014年马尾区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含水产品市场交易额)158.11亿元,净利润总额6632万元,带动农户5.1万户,共有专家工作站1个,专利数1项。完成无公害产品认证品种29种,认证面积1.6万亩。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市场经过前期磨合,近期日均成交量达30亿元左右,为我区海洋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新平台。
二、制约因素
近年来,虽然我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快,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一)规划滞后
规划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规划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都市农业的成效。马尾区发展都市农业工作基本上仍处于一种探索状态,还未从全局上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给予科学规划引导,资源缺乏整合,布局无序混乱,不仅影响经济效益,也未能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应有的综合功能和效应,难以推动都市农业向高层次持续发展。
(二)资源约束日益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刚性减少,劳动力、资金加速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在哪种地”、“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更加突出,导致一些重大都市农业项目常常因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和品位甚至半途搁浅,致使发展后劲不足。
(三)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全区农业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农民综合专业素质低,自筹投入资金少,导致农业科学技术、先进设施和先进农艺相融合的程度低。而现有的政策扶植机制又不够健全,如在休闲农业用地审批方面、项目资金配套扶持等方面存在一定操作困难。同时土地流转制度、农业保险政策等方面体制与政策仍不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尤其是果蔬生产保险的缺失,无法化解因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风险。
(四)特色不够明显
当前,马尾区并不缺少特色农产品,但由于重质重量不重名,区域农业特色并不突出。加之当前对农业功能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采摘、垂钓等低层次休闲农业旅游上,对科教、文化、体验、娱乐、养生与健康等功能的综合开发有待于扩展,导致产品整体品味不高,在各县区中的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都市农业调研实例
纵观国内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浙江、上海、江苏等地都市现代农业起步早,成效明显,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现结合调研的都市农业实例总结如下:
(一)杭州良渚野芦湾生态休闲农业园
杭州良渚野芦湾生态休闲农业园位于杭州市北郊的良渚文化古城区内,总占地面积为808亩,三星级农家乐,可同时容纳58人住宿,绿化覆盖率达95%。休闲园建设资金主要以公司自筹为主,前期已投入建设资金8000万元,年营业收入可达2000万元。目前,园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效生态农业,包括现代农业栽培区、水产养殖区和良渚农耕文化展示区;另一部分是休闲观光旅游业,具体包括与高效生态农业紧密结合的乡村体验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与良渚农耕文化展示区、休闲活动区、水上活动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二)上海多利农庄
上海多利农庄(浦东)是国家AAA景点,拥有加拿大式的木屋会所,全新概念的集装箱接待中心,在这个有机生态园里,人们可以度假观光、旅游休闲,还可以现场采摘有机蔬果,体验健康的有机生活方式。上海多利农庄还拥有九大农业基地,种植面积1万亩,合作耕种面积2万亩,有机种植总面积达3万亩。产品品类涵盖蔬菜瓜果、肉禽蛋奶、米面粮油、水产海鲜等,在上海地区共有个人及家庭会员约1万个,企业会员50多个,2014年总产能预计可达10亿元。多利农庄采用先进的“从田间到餐桌”直供会员的服务模式、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产品。
(三)台湾都市农业
台湾地区的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为主要形式:1、观光农园。如在台北市木栅观光茶园建立了茶展室,展出茶的生产过程,开办有关茶的讲座,在观赏之余还能增加有关茶的知识。2、市民农园。市民农园一般在市区或近郊,把农地划为若干小块,分别租给市民,用来种植蔬菜、水果、花卉、草坪等。3、农业公园。如大溪镇,由 13 位农民经营的大科坎农业公园,成为市民享受鸟语花香和田园风光的理想去处。4、休闲农场。农场充分利用农场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以及动植物等,引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把观赏、采摘、体验耕作、住宿餐饮和娱乐等活动结合起来,适应市民度假旅游的需要。
对这三种类型的都市农业,可以用下表来进行总结与比较:
三种都市农业实例比较
代表实例 | 经营领域 | 区位 | 投资者 | 推动者 | 特色 |
野芦湾 | 农家乐 | 城市近郊 | 企业家 | 企业 | 农业+服务业 |
多利农庄 | 高科技 农业 | 城市远郊 | 企业家 | 企业+政府 | 农业+物流业 |
台湾 | 观光休闲 | 城市近郊 | 企业家+政府 | 企业+政府+农会 | 农业+旅游业+服务业 |
这三例都市农业实例,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总结以上都市农业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当地政府从组织、制度、资金等多方面加以扶持。2、做好规划设计、适度规模和项目选择工作,充分结合旅游、文化、科技等资源,突出当地特色。3、企业注重资金投入和人才管理,引进专业化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四、对策建议
从以上各地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休闲农业、设施农业都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目前,我区正处在马尾新城建设的快速发展期,要结合福州新区、自贸区和海丝核心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发挥对台优势,在发展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基础上,突出区域特色,才能进一步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参考各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马尾区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加大多元投入
参考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马尾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规划、建设、交通、国土、农业、旅游、科技等相关部门对都市现代农业进行统筹规划,抓住福州新区规划和区“十三五”规划契机,着重在地方特色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上下功夫,使都市现代农业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建立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储备库,优先扶持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争取将其列入区政府对镇(街)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
要加大城乡统筹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导向作用,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休闲农业项目、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文化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区政府设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明确项目补助内容以及补助比例,促进都市现代农业长远发展。积极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形成政府扶持、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现代农业投入格局。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整治,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深化对台合作交流,优先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海洋经济
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对台合作交流,加速两岸产业合作交流。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重新启动榕台农业合作示范区琅岐园建设工作,引进台湾农业优新品种、先进的种养技术以及加工工艺等,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高效农业,推广采用配方施肥、滴喷灌节水、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提升农业效益。通过招商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配套建设冷链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瞄准国际国内休闲农业产业前沿,加强农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优先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和省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经营单位,将传统农业与乡村人文精神、文化创意、民俗古迹和自然景观等相结合,不断丰富农业功能的扩展和提升,挖掘特色体验型休闲农业产品。做好“琅岐葡萄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扩大马尾休闲农业影响力。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结合琅岐休闲农业渔业等休闲项目,建立马尾-台湾(马祖)直通观光游艇码头,扩展“两马”亲情游等海上观光精品线路,形成海-陆观光、渔业美食、垂钓体验等为一体的海洋文化休闲农业旅游带。全力建设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琅岐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园等,完善海洋产业金融配套,建立水产加工、交易、冷链物流“一站式”服务平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用活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省市已出台了《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福建省旅游局关于下发乡村旅游“百镇千村”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下一步要积极落实省政府扶持园区建设8项政策,做好税费减免、用地优惠、电价减收等惠农保障工作。并结合马尾区琅岐镇和亭江镇被省旅游局列为乡村旅游特色镇建设的契机,大力扶持特色民宿、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生态农庄等发展,用活省市政策,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争取省市扶持资金,各部门协同合作,不断扩展农业外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建设,依法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的保护,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加大小型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力度,确保小型蓄水工程安全运行。着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完善农村路网,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加快电网升级改造,提高行政村供电能力,村庄主干道安装路灯,实现村庄亮化。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宽带、电话等信息化工程建设,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培育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产或二、三产主导产业,夯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都市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新模式,尝试土地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协调解决休闲农业设施用地审批“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今天建、明天拆”的现象。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尤其是设施水果保险)和由政府、企业及农户三方共同构成的风险互助等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确保都市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使其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广泛开展基层服务人员及农民分层分类定期培训,重点开展以农业技能、旅游服务、企业管理等全方位专业知识的培训班,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区、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加强属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争取区镇两级实现专人专岗负责,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做好技术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引进管理型、技术型人才,避免出现农场负责人“一人多岗”的现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水平,让农场真正走上专业化道路,提升企业竞争力。
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满足现代都市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更重要的在于它对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及农业科技革命的实践意义。发展我区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因地制宜,精心策划,求新、求异,不求全,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区都市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课题指导:吴友习、侯爱平
牵头部门:区政协办
执 笔:林 捷
发:区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区政府副区长,区人大、政协党组,区纪委,各镇(街)党(工)委、区直各党(工)委,区直各部、委、办、局,群团组织,人武部,各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存档。
送:省委政研室协调处,市委办公厅调研一处、调研二处。
本期编辑:潘榕贞 (共印100份)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