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

陈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便会蹄疾步稳。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从组织振兴破题,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以乡村的组织振兴带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一、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作用

(一)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导者。“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2018年10月中央出台《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了基层支部的任务村党支部,全面领导隶属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领导村级治理,建设和谐美丽乡村。从政治方向看,基层党组织掌握熟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保证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偏离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从党群关系来看,基层党组织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利用自身及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老年协会等组织的影响力,与群众形成合力,实现全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从社会管理看,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服从党的决议,执行党的决策,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工作制度、完善规划方案,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满足农民需要,促进农村发展,是农村事务的有效管理者。

(二)基层党组织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者。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毫无疑问,利益关系是乡村最重要、最复杂的社会关系,而利益的实现就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所在。从基本任务上看,基层党组织的任务是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经常了解群众对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基层党组织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时,充当裁判的角色,调整利益关系,化解利益冲突,实现利益整合,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维护者、实践者。

(三)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推动者。乡村振兴,发展是关键。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关键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带领、发动和组织;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农村秩序的和谐稳定,关键靠党的基层组织落实、服务和保障。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基层党组织要统筹全局,确定经济发展方向,找到符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对农民群众开展指导以及帮扶工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生产力及创新力。

(四)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治理的主导者。乡村振兴,治理是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领导村民自治的核心力量,一边连接国家权力,一边连接人民群众,是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的最终落脚点。一是以法治为保障,把乡村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使农民理性有序参与各项事务。二是以德治为引领,以伦理道德为准则,这两年秀屿一直推广移风易俗,就是培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开花结果。三是以推动自治为核心,让村民群众当家做主是乡村治理的本质和核心,保障和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建设自己家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二、秀屿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秀屿区现有7个镇,138个村、10个社区,农村党员15629名。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为推进乡村振兴强动能添动力。2018年12月,秀屿区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成立莆田市首个乡村振兴研究院,致力于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乡村发展现状,在产业开发、智慧乡村、医疗养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实际研究,全面服务秀屿乡村振兴。2019年3月至4月,区委组织部选派104名优秀村级主干、区直机关干部前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参加“乡村振兴与集体经济”培训班,学习巴南二圣镇集体村、九龙坡区真武宫村等地先进做法,引导启发村级主干拓宽发展思路、提高乡村振兴实践本领。2019年4月份,专门邀请潘家恩教授作客“秀屿智汇大讲堂”,为600多名党员干部作了“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与历史经验”主题讲座。截止目前,秀屿区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东庄镇利用营边、锦山等村居闲置土地和周边林地资源,规划租用流转土地1000亩,打造集农业种植示范、生态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传承、老年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实现了增收。

总体而言,秀屿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党建在不同程度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具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村级党组织带头人“人难选、选人难”。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任务,也是难点问题。一是“人难选”现象突出。秀屿区辖148个村居,2018年换届共选举产生了1173名村干部,其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48名。但换届一年来因工作推进不力被撤职免职或因违法违纪问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处分等原因,就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4人,全区还有14个村没有本村人选由镇机关干部下派任党支部书记,数量9.5%。当前,村级组织建设依旧存在“能人不进来或进不来、机制不灵活不长效”等问题,致使村级组织建设至今无法走出时强时弱、时好时坏的怪圈。二是“领头雁”作用不强。总体上说,大部分村支部书记能够扎实有效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美丽莆田建设、社会安定稳定等方面中心工作,但还有一部分村支部书记缺乏干事创业的勇气和决心,遇到困难就退缩、碰到挫折就回避,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上得过且过、应付塞责;甚至有的村党支部书记“老大”思想严重,包揽村里大小事务,最终走向法纪的对立面、群众的对立面,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作风霸道,成了“村霸”。三是“接班人”储备不足。经统计,秀屿区有86个村支部书记年龄在50岁以上,年龄老化严重,下一次村级组织换届,将有一部分支部书记因年龄问题有可能退出带头人队伍。但是在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发展方面“自我”思想严重,有的村支部书记觉得自己还能再干一届,不愿培养后备干部。全区72万人口,村干部1100多人,后备力量仅为244人,后备干部储备严重不足,村支部书记后备人选更是后继乏人。

(二)党员教育管理“重应付、轻实效”。当前,基层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存在着思想认识偏差、形式呆板单一、组织管理滞后等问题,导致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和党员的主人翁精神逐步淡化。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支部对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党员教育上存在“突击、应付”现象,上级布置学什么,就组织党员临时应付学习什么,缺乏科学规划,寄希望于党员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一些党员对参加“三会一课”等活动缺乏政治热情,参加组织生活被动应付,甚至有的对参加组织生活持无所谓态度,以工作忙等理由推托。二是形式呆板单一。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呆板,理论说教多、个别指导少,会议学习多、活动引导少,对党员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方式上往往是直接“灌输式”学习,一人主讲大家听,缺乏互动气氛。现代化教育手段欠缺,特别是村党支部,虽然建设了远程教育站点,但故障率较高,没有管理使用人员,造成无法正常有效开展党员教育。三是组织管理滞后。一些支部管理方法和模式滞后,组织生活开展不正常,把握党员标准过松过宽,造成党员党内生活锻炼不足、民主评议党员流于形式。在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强化其主人翁精神方面,平时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过程中,习惯性召集党员参会学习,没有认真听取党员意见建议并加以吸收、解决,久而久之,党员变“无位无为”。

(三)基层组织保障“重部署、轻投入”。基础保障,重在经费投入。但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基础保障特别是脱贫攻坚方面缺乏持续性的经费保障。一是办公经费投入不够。目前,秀屿区各镇每年村级办公经费按照人口数量10万、11万、12万三档的标准执行。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村自身运转捉襟见肘、资金缺口较大,村部正常运转及家园清洁、报刊征订等支出占据大半甚至入不敷出,在村庄美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等便民利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党支部往往处在“有心办事、没力成事”的尴尬境地。二是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秀屿立足区情实际,2015年实施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56”建设工程,2018年持续开展“破壳消薄”行动,全区148个村通过政策扶持、强村带动、资源开发、资产盘活、产业培育、规范管理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但仍然还有1个社区收入在5万元以下、39个村(社区)收入在10万元以下,村级保障水平较为薄弱。究其原因是人才外流导致经济能人缺失、土地包产到户导致资产资源缺乏、政出多门导致政策支持不够等。三是阵地建设使用不足。2016年秀屿区推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清零工程”,2018年开展了无村级组织活动建设,全区50个村级活动场所缺失、老旧、狭窄等问题得到解决,但仍然存在功能不够优化、管理使用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仅发挥了组织活动、开展会议等功能,没有成为村党组织掌握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接受监督、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主阵地。

三、破解基层党组织建设难点问题的对策建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树立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扭住关键,不断推进基层党建全面过硬。

(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提升组织力。党的领导是基层组织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农村基层党建必须改革创新。一是引入“大党建”理念。建立乡镇党委领导的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区域内条管单位、村庄、“两新”组织、学校等党建工作资源,强化工作合力,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引领区域治理发展。二是创新党建工作模式。采取条块结合、城乡统筹、区域融合的方式,打破地域限制,将原本分散的党组织联结为紧密的党建共同体。如按照强村带弱村、稳村联乱村和富村帮穷村的形式,可以因地制宜,多设置几个“中心村党委”,有效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三是加大融合共建力度。村支部与“两新”组织、行业协会等新业态、新领域党组织,建立“村庄+合作社/农业市场/企业”型党组织。如,近期秀屿区正在推行的“非公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有效推动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政策优势与企业的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充分整合,推动各类资源共享。

(二)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领导力。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一个村只有建立起一个好的支部,才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一是支部书记。村书记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首先,要打破传统思维,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以党性强和作风好作为首要标准,从农村致富能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党组织书记,引导强化主业主责意识,坚决带头遵照上级党委的安排部署,抓好工作落实,任何时候都不要含糊和动摇。实行村级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制度,构建村级党组织“选育管用”全程管理机制,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二是抓能力培训坚持每年全覆盖轮训一遍村级党组织书记,通过“巡回培训”“异地办学”,采取专题教学、实地观摩、高校培训、现场交流等方式,围绕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乡村振兴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定向培训,全面提高村级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组织活动。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制度,结合实际加以创新,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努力把原先走过场的“负担”变成一个交流思想、共谋发展的平台,将班子成员和农村党员凝聚起来,广开言路,使组织生活有一个抓手,开展得更加规范有效。

(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升战斗力。村振兴既不能缺少“台柱子”,更离不开群众“唱大戏”。一是挖掘特色资源,善于借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基固本之策。从目前情况看,秀屿还有不少“空壳村”“薄弱村”,其中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还有39个村村级党组织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引导和利益协调工作,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模式,挖掘乡村资源禀赋优势,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门面、仓库、闲置校舍、旧厂房等集体不动产,采取自主经营或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获取经营收入。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结对,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及股份制改革,有效转化农村的“资源、资产、资金,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引导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打造“一村一品”。二是实行民主治理,焕发活力改变行政命令、大包大揽的工作理念,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化,着力推动党务村务决策公开,积极吸收村民代表或村务监督委员会列席党支部会议,对党内重要工作,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凡需决策事项由村党支部提出议题,经村“两委”会议初步讨论后,提交党员大会进行审议,根据审议情况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策过程和结果全部公开,决策程序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全程监督。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