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争先进位大赶超——聚焦宁德大发展”:

“海上漂”到“上岸富”

浙江丽水电视台《丽水新闻》(2018年5月14日)

 

1998年12月,福建省委在福安召开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此后,溪邳村中的632户2716名渔民逐步上岸定居,小渔村开启了大变迁。

眼下正是牡蛎丰收的季节,一船的牡蛎刚刚上岸,溪邳村的渔民就围成一圈开牡蛎。单是手里的牡蛎一年就能为小渔村带来400多万的收入。这份收入放在过去,渔民们想都不敢想。

福建省宁德市溪尾镇溪邳村村民 刘德仁:那以前(住船上)我们这个脚后跟,坐过来的时候都要靠到(屁股)后面,走路就像猴一样,八字一样。

刘德仁出生在船上,一条小船承载了他的童年。那时候一家兄弟姐妹十来口人挤在一条宽1.5米、长7.5米的小船上。遇到台风天,便要拼命把船往村里划。不穿鞋,不上岸,这就是溪邳村渔民的真实写照。

为了让老百姓早日脱贫,当地的党委政府开始通过“造福工程”,帮助连家船民整体搬迁上岸。并依托“靠海吃海”的资源优势,按照“大力发展养殖业、壮大海上运输业、提高水产加工业、积极拓展商贸业、外出人员广就业”的“五业并举”发展模式,全力帮助小渔村实现振兴。

福建省宁德市溪尾镇溪邳村村民主任 江宽全:2009年我们村里面成立了一个经济发展协会,中央给我们40万的惠民贷款,无息贷款给我们,解决群众资金缺短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致富)。每一年我们都要请专家,来我们这边指导、培训他们水上养殖各个方面的技术。 

凭借着船民天生与大海的亲近,如今,溪邳村共有网箱养鱼3380箱、挂养牡蛎3350亩、龙须菜1500亩等。牡蛎、紫菜、对虾这些再寻常不过的海产都化作了渔民们手中的“金山银山”。

福建省宁德市溪尾镇溪邳村村民 刘荣成:(这些(黄花鱼)都是你家自己养的?)自己养的。(这样一包卖多少钱啊?)一斤卖50多,(这个光卖这个一年能收多少钱?)赚十来多万吧。

放眼宁德全市,以连家船民上岸脱贫为代表的脱贫工作成果斐然。当地党委政府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通过大力加大财力投入、强化领导责任与政策保障等一揽子政策举措,构筑起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

截止目前当地已累计实现脱贫74万多人,贫困发生率于去年年底降低至0.028%,切实改变了当地“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记者手记

忆往昔,居住小木舟,满江漂泊;

想今朝,岸上建新房,倍感党恩。

在溪邳村,渔民不仅搬得走、住得下,而且稳得住、富得起,依靠的正是当地干部群众二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开拓进取。溪邳村的变迁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将百姓福祉放在首位,谋划好产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实现脱贫致富,后发赶超。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