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图片

(员工对即将运往市场销售的新款灯笼进行最后质检)

        45岁的杨进财,曾经是一名纯粹的篾匠,现在则是“扩容版”的篾匠。他原本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去学艺,后来却开办了篾艺灯饰公司,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不仅仅传承了篾艺,还将这门传统艺术推向产业化,进而带动村民脱贫。

图片

(当地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将办好的专利证书送到杨进财(右一)手上)

        记者走进政和县石屯镇蝴蝶工业园区宝菱灯饰公司,看到厂房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灯笼。“每一个竹灯笼制作,几乎都是纯手工。”杨进财介绍说,“有手艺才能成为员工。”

图片

从作坊到占地16亩的工厂,传统工艺得以传承,生产规模得以扩大

        政和有45万亩竹山,年产毛竹近千万株,而且毛竹大都长在中高海拔的山区,竹材品质好,是做竹艺的上好材料。可是,随着社会变迁,民间能做篾的农民越来越少,杨进财动起了心思:如何把传统做篾工艺传承,又可以把篾艺发展成产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得实现标准化,杨进财在浙江学的木工手艺派上了用场,设计出各式各样灯笼模具。“工厂加农户,户户可起步”,杨进财建了一个占地16亩的工厂,把有一定编艺基础的农民招来,经过公司培训后,农民把材料和模具领回去,利用闲暇时间编制灯笼,公司统一回收。农民在家也可以靠手艺赚钱,既可以创收,又不耽误农活。

图片

(“工厂加农户,户户可起步”,经过公司培训后,农民把材料和模具领回去,利用闲暇时间编制灯笼)

图片

(发工资了!编制灯笼让乡亲多了一条增收门路)

        杨进财不善言辞,却很热心。洋后村39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小林,4年前丈夫不幸身亡,她又身患尿毒症,还有13岁儿子要供养。杨进财把她招进公司务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安排给她一套住房,资助她孩子上学读书。6年来,杨进财累计带动农户130余户,帮助30多户贫困户脱贫。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