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叶仄伟,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曾在部队工作期间多次立功受奖,在部队服役26年后,2012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上校正团职岗位上转业,选择自主择业;现任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公司在柘荣县的精准扶贫工作。

柘荣县是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具有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的悠久的生产历史与丰富的资源。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医药研发、中药材种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集团性企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于2011年在柘荣县英山乡凤洋村建立参种基地,2016年成为省扶贫协会的扶贫挂钩联系点。

作为一名军转干部,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积极践行扶贫工作,不断创新帮扶形式,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自负责公司在柘荣县的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不断强化扶贫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帮扶思路,利用公司中药材产、供、销一条龙与科技、资金、组织的优势,对接英山乡党委、政府,在凤洋村全乡全面推广村企合作、产业扶贫“凤洋模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 深入调研,谋划思路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经常走乡串户了解帮扶贫困户的家境和目前脱贫的状况(包括他们种植什么,目前遇到什么困难,该怎么解决等等),根据不同的贫困户情况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利用中药材产、供、销一条龙与科技、资金、组织的优势,实施“村企合作,产业扶贫”,产业扶贫单个点要做好不难,但因个性不鲜明,如果在体制机制层面不进行探索,进行推广移植时,就会发现找不到共性,无法借鉴。所以,针对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行探索,突出五个精准:一是精准策划。成立扶贫工作,建立精准扶贫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怎么帮”的问题;二是精准识别。深入了解扶贫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制定帮扶项目,解决“帮扶谁”的问题;三是精准责任。按照“五个一”的要求,明确帮扶负责人,解决“谁去扶”的问题;四是精准措施。围绕产业扶贫,引导贫困户与产业对接,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五是精准管理。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长效动态管理机制,解决“长期扶”的问题,这5个精准确保规划到村、项目到户、扶持到人,努力使凤洋村成为扶贫攻坚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二、 多措并举,不断创新

(一)分层次扶贫。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扶贫措施。

1、点对点扶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对不同的扶贫户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采取给予启动资金、生产资料、生活保障、引导承包种植等点对点方式,与13户61人贫困户开展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结对帮扶,形成种养植专业户孵化体系、建立产品兜底回收保障机制,实现脱贫。

2、核心层扶贫:由公司集中扶贫村农民自愿流转出的山地、耕地,在上面建立优质太子参生产基地,吸收村民就近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大力扶贫挂钩村的扶贫户,根据扶贫户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扶贫方式,带动扶贫户实现真脱贫、不返贫。

3、辐射层扶贫: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英山乡政府引导全乡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00多户群众推广种植太子参新品种柘参3号,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社员负责耕作和管理,发展太子参、林下经济等中药材种植,着力打造为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建档立卡扶贫户脱贫和其他农户增收。

4、带动层扶贫:依靠政府积极推广优质太子参新品种(个头大、产量高、品质好等)的种植;充分利用扶贫中药材加工厂为更多农户提供支持帮助,进一步大力宣传太子参收购,吸纳全县群众进行太子参交易,促使农户有收入。

(二)开拓创新扶贫。为鼓励扶贫户发展经济,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促进群众增收,与英山乡政府共同研究扶贫方案和措施,使得脱贫工作更有实效性。

1、实施园区扶贫。在太子参基地内规划建立产业扶贫园,吸纳建档立卡扶贫户,在公司的组织下,以专业(职业)农民形式进行生产;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采取园区扶贫,吸纳扶贫户在园区务工,进行园区承包种植、委托种植等方式进行扶贫。

2、提供政策保障。公司将无偿提供挂钩村入园的建档立卡扶贫户住宿,并对安排入园建档立卡扶贫户到县中医院免费体检;对其子女入学困难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展助学;优先录用不影响手工劳作的残疾人。

3、发挥辐射作用。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进行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采取在企业务工、承包种植、委托种植等经营形式,辐射带动全乡流转2736多亩建立“村企共建”太子参种植基地,吸纳用工、辐射带动基地周边农户实现增收,达到“企业发展、群众增收、互促共赢”的目标。

(三)村企合作扶贫。一是加强村企合作,共建走出扶贫互促共赢新路子,带动凤洋村的村财增值,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2016年告别了村财“空壳”的历史,2018年实现18.3万元的突破;二是借助我司产业链完整,依托有效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示范基地建设、利用好在村建设的中药材加工厂,借势“互联网+农业”浪潮,充分发挥“承创堂(福建)健康管理中心”平台的品牌效益,实现产品的专业化销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带动二、三产业发展。

(四)提升素质扶贫。

一是进一步鼓励困难群众学知识,对入园具有一技之长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在征求其本人意愿后可作为公司生产基地与扶贫产业园人才骨干培养;二是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地区很难留住人才,只有有效的通过人与文化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发展可持续;公司吸纳贫困村大学生陈乃灿及退伍军人陈乃开进行人才骨干培养,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企业文化与他们有效的结合,促使发展的持续;三是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业脱贫,不定期对贫困户进行太子参、金线莲等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太子参生产及其他中药材实用技术,练就一技之长,从而使困难群众的就业门路更宽广,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合作共赢、效果显著

(一)群众增收。公司直接帮扶的13户61人全部脱贫;引导村民到基地就近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太子参基地共吸纳350多名村民务工,日均工资达130元,户均年增收约1.5万元。通过“村企合作,产业扶贫”,推广新品种柘参3号,全乡10个合作社700多户参农预计可增加年收入2000多万元。

(二)村财增量。采取土地租金、财产性分红等措施带动合作村的村财增值,2020年力争突破20万元;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企业增效。通过企业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与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合作企业良性发展。建立太子参特色产业基地,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立足凤洋村海拔、气候、土壤等地理优势,建立太子参种培基地,并获得优质道地药材基地的论证授牌,最新培育的“柘参3号”品种单产可提高15%-30%,受到广大参农的欢迎,产值持续增长。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企业积极助推凤洋村完成幸福院、村中心广场、村口标志性石碑、防洪堤、高杆路灯等建设, “柘荣太子参采收节”在凤洋村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为柘荣太子参在全省乃至全国提高了宣传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柘荣太子参,推动太子参产业发展;有效促进村庄“新、绿、亮、洁、美”水平,实现乡风文明、安居乐业并共奔小康目标。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直积极推进村企合作、产业扶贫,并引进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在提升产业发展,推进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稳固扶贫成效,巩固精准扶贫,促进村财增收;推进扶贫创新,村企文化融合,完善智力扶贫举措;深化村企合作,打造扶贫产品品牌,搭建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财增量、村貌增靓。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