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紫菜收割机发明者——蔡庆旺
人才名片:
蔡庆旺,高级技师、机械工程师,现为福鼎市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事机械制造20余年,开创性研发设计紫菜收割机、插拔桩机、船用挂机等成套紫菜种收机械装备,推动紫菜产业机械化,为福鼎市海洋装备技术带头人。
冬日的福鼎海岸,嗖嗖的冷风吹得人直打哆嗦,可在店下镇筼筜村,农民们却挥汗如雨,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由50人组成的人工紫菜收割队正与紫菜收割机展开人机大战。这是央视《我爱发明》栏目的比赛现场,蔡庆旺带着他的紫菜收割机挑战人工收割队。本期《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新工匠)节目我们来听蔡庆旺的故事。
蔡庆旺出生在店下镇筼筜村,在这个小渔村里,村民大都从事紫菜养殖业。蔡庆旺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出海,早出晚归。那时,紫菜养殖整个过程都靠手工完成,一天下来,工人常常是腰酸背痛、双手麻木。这种情景,蔡庆旺看在眼里,体会在心里,也深深同情渔民的艰辛。因此,他从小就萌生了以机械代替手工的想法。
蔡庆旺:当时我们种紫菜所有都是手工的,而且搞不好经常掉到海里去。还有一个是紫菜收割的时候纯手工的非常慢,一个人一天也就一亩,而且手抓紫菜很难抓,抓一个晚上手会肿起来。碰到天气不好的时候,紫菜没办法一次性收上来,而且碰到赤潮如果一天不收上来,第二天会全部烂光,可能说你整年的收成在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了。
正是这种切身的经历,蔡庆旺高中毕业后就在一家当地的机械工厂里当学徒。凭着他的韧劲、悟性和对机械制造浓厚的兴趣,很快就成了一位成熟的技师。从2000年开始,蔡庆旺就着手设计他的第一台紫菜收割机。
蔡庆旺:设计第一台机子的时候,考虑了很长时间,因为紫菜网绳很多,毛竹很多,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海上风浪比较大。还有工作平台是放在船上面的,各个地方的船不一样。
当时各地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紫菜收割机,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不断改进,蔡庆旺白天在工厂车间推敲零部件,晚上回到家继续构思,常常是通宵达旦。
蔡庆旺:没有一个专业的机构专门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这个产业毕竟不是通用的,产品又是自己生产自己设计的,所以很多的问题只能靠自己去解决,白天解决不了只能晚上继续考虑,有的时候通宵都有。
在综合考虑了多重因素后,蔡庆旺有了大致的思路。苦熬了一年,他的第一台紫菜收割机终于如愿出厂了。接下来,则是测试环节,但这又是一大难题。
蔡庆旺:在海上实践困难是最大的,因为我们试验的东西不是说百分百非常好用,农民不是非常配合,除了亲戚朋友偶尔跟你配合一下,因为不是很成功的话反而会对紫菜造成破坏;而且也很辛苦很累,抬上抬下,一台好几百斤,我们每次实践也很头痛,人家很讨厌,我干嘛拿给你做实验,又没有好处,我们除了一些误工费不可能补贴那么多钱给他们,这点是非常困难的。
养殖户的疑惑、亲朋好友的不解,都没有让蔡庆旺退却,但在一次试验的过程中,蔡庆旺却遭受了他人生中的重大打击,使他陷入人生的低谷。
蔡庆旺:我最早设计的时候,收割机的刀片是非常锋利的,我当时去做试验的时候,因为海上风浪偏大,我没有站住,自己的手插进去,当时手指头就剩下半根,我停了一年,也没神气了,有点灰心。产品做出来效果好,但存在安全隐患,自己手都被割掉就没有说服力,一旦有安全隐患这个产品是非常不成熟的。
对于一位发明者来说,最让人失望的事就是自己发明的产品连自己也信不过。在那一段身体恢复期里,蔡庆旺不断地反思以往的设计思路,尽可能寻求突破,他不愿就此放弃,让过去的努力付之东流,他仍在不停地思考,期待重整旗鼓。让蔡庆旺欣慰的是,他从农民那边获得了许多灵感。
蔡庆旺:我们一个产品出来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缺陷,农民他亲身体验过,他是实践者,所以他经常会提供一些很合理的意见,我都是根据他们合理的意见去改进。
2010年到2017年,蔡庆旺更新了三代紫菜收割机,每一代的更新对于他自己,或者说对于整个行业,都是质的飞跃。蔡庆旺也因为紫菜收割机而名声远播。
蔡庆旺:前年,我的两个产品,插拔桩机和紫菜收割机被列入特种农机补贴项目,能列入就说明我们做的比较成熟了,在安全性、收割效率得到承认,我现在的两款产品作为中国同行业的标准。
紫菜收割机的横空出世,对于紫菜行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一台第四代紫菜收割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50个人的人工效率,大大节省了劳工成本。而且,蔡庆旺以农民为本的设计理念也使得紫菜收割机的价格更显得“亲民”,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
蔡庆旺:我做过一个很确切的统计,效益差到7到8倍,差在哪里呢?一个是之前规模没办法扩展,还有一个是收成的批次增加了很多。以前一个家庭如果种十亩都觉得很累了,现在种五十亩、一百亩比以前都轻松。还有一个是质量比较好,紫菜长期在水里,淤泥会附在上面,用手工的话是没办法清除污泥的,用机子会附带把根部的淤泥打掉,根部就不容易烂。
如今,紫菜收割机已成为紫菜种植户家家户户必备的设备。在蔡庆旺老家筼筜村以及周边的村落,紫菜养殖面积因为紫菜收割机的普及而不断扩大,也间接带动了紫菜加工业的兴旺。单单筼筜村就有紫菜加工厂近五十家,不仅实现了全村劳动力就地就业,通过加工后的紫菜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产品价格。现在,筼筜村村民户均收入基本都在二十万元以上。有了这一典型,其他地方也纷纷效仿,带动了紫菜产业的发展。
蔡庆旺:上了央视了引起领导的关注,他们看到我这个产业对当地养殖这一块推动很大,他们一直在鼓励,很多项目给我配套,把我产业做强做大,因为我服务还不但是地方的,还是全国性的。我算了一下,真正服务到位的话,效益每年可以增加20几个亿。
蔡庆旺在紫菜收割机外又发明了挂浆机、插拔桩机等配套设备,使紫菜养殖由最开始的插毛竹到采摘系列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在蔡庆旺看来,这只是他发明之路的第一阶段,以后他还会考虑融入智能化,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蔡庆旺:我是正宗的农民出生,我一直认为农民辛苦的原因是没有实现机械化,如果是纯手工怎么做都挣不了多少钱,因为毕竟规模受限制,只有透过机械化才能扩大再生产。
记者手记:上了央视《我爱发明》栏目后,蔡庆旺和他的发明也火了起来,被认为是行业的佼佼者,但他仍然保留着他的农民本色,他发明的背后那种“尽可能为养殖户提供便利”、“为农民省钱”的发明思路仍在不断影响着他的发明全过程。相信也正是这样的发明思路让蔡庆旺在他的领域不断突破。
采写:金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