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阮毅:菌都致富领路人

 

人才名片:阮毅,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所长,荣获“全国农村科技星火带头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福建省农村实用优秀人才”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在全国各类科技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古田县,约7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供销活动,是全国食用菌品种最全、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的地区。这里有位土生土长的“民间食用菌专家”,他潜心从事食用菌生产研究三十多年,先后承担了省、市、县食用菌科研项目20多项;他用勤劳和智慧,痴心钻研农业科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天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 新工匠)栏目,我们讲述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阮毅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种植食用菌还是个高风险行业,由于技术不成熟,生产销售原始粗放,曾导致不少菇农血本无归,人们不敢轻易尝试。

 

1979年,高考落榜后在家务农的阮毅,看到家乡父老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过着贫困的生活,于是,他一边下地干农活,一边细致观察致富门路,他发现,种植蘑菇是个有前景的产业。然而,这一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他还是决定试试看。

 

阮毅:做蘑菇牛大便要去买,去借一点钱也没办法,借不到。我就跟着牛的背后去捡牛大便,减轻一点负担。第一次做蘑菇,当时长出来非常漂亮,很多,但是不懂得管理,第二批长出来的时候,好像水给它多打一点,多了之后就漏料了。

 

阮毅意识到,没有纯熟的种植技术,要想让难伺候的菌类长得又大又肥,无异是盲人瞎马。他开始一边自学各种食用菌栽培知识,一边到处拜师求教,苦心探索食用菌世界的奥秘。

阮毅:技术方面是这样,一个是自己学习,第二看资料,第三请教师傅。然后蘑菇搞起来了,我们第二年就带动村里面青年也去做蘑菇,大家一起来探讨,想让大家都能致富,做了五百平方米,效益还是挺不错的,好像收入是五百块钱,大家就有决心有信心肯定这个事情就会做得好。

 

尝到种植食用菌的甜头后,阮毅更是干劲十足,搜集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和教材,照看菇棚之余就不停地消化这些知识,四处向有经验的食用菌大户求教。

 

1982年,袋栽香菇模式在古田县刚刚出现,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这种模式能够节约成本、提高产量、缩短生长期,而阮毅的表哥彭兆旺正是古田县的袋栽香菇的创始人。

 

阮毅:我觉得这个新鲜事物要早点去做,表哥说这个技术还没成熟你做什么,等下怕你亏本了我不好交代,你家庭的负担那么重。我说这个没关系,我自己有信心,再加你的配合之后问题不大。通过他彭兆旺的技术指导之后,我们也取得成功。

 

“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努力,阮毅掌握了香菇等各类食用菌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于1995年创办了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带领乡亲父老共同致富。

 

1997年,古田食用菌业界从江西引进一种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茶树菇,然而新品种技术尚未成熟,不少菇农在种植过程中出现原料筒污染的现象,导致茶树菇严重减产甚至枯死。阮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找到解决方法,一有时间,他就查阅资料,进行大量的实验、思考和分析,短短的几个月就瘦了好几斤。临近春节的一次意外发现,解开了他的疑惑。

阮毅:过年的时候,老家做白粿,它需要茶树的草木灰,拿来通过开水冲一下,加入白粿里面去,它就很嫩了。那时候我就想起来了,茶树菇是碱性的,可按书里面专家说是酸性啊,PH值只有5-6,其实是错误的。通过几次的试验,结果终于我们总结出来经验,是碱性的,污染就低了。年一过我马上就着手去研究这个配方,就取得了成功。

 

一切豁然开朗,阮毅终于弄明白,以往茶树菇高污染的主要根源,是由于生长环境的酸碱度没有掌握好。在此基础上,他终于选育成功古茶2号茶薪菇品种。新品种具有出菇早,转潮快,抗逆性强,产量高等优点,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栽培,使茶树菇成为古田县菇农争相种植的新菌类。

 

阮毅:后来,江西的市场被我们冲击一下,又把我请过去做技术讲解,我觉得作为农民来说我很高兴,技术方面我们掌握了,他又向我学习。

 

阮毅在研究实践中还观察到,培植过银耳等菌种的培养基还有不少可以利用的营养成分,但一直以来不是被当做废料抛弃,就是作为燃料烧掉。他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将使用过的培养基重新利用起来,种上了鸡腿菇。

 

阮毅:我们通过几次的研究,不同的配方再加一些饵料进去,鸡腿菇终于成功了,也获得了宁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把这个废料变宝,一个是解决环保问题,第二个增加经济效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还坚持把自己的所学撒播到古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菇农手中。为此,阮毅带领全所工作人员四方奔走,编写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基地,深入田头菇棚为菇农解决技术难题。

 

阮毅:农民经常打电话,在生产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我们就亲自下去,给他们技术指导,走的比较近。古田两百二十几个行政村,我起码走了95%以上。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古田城西街道吉兆村菇农李仁贵,借钱种植了6万筒茶树菇,但由于没有掌握技术要素,菌筒污染严重,李仁贵急得夜夜失眠。阮毅知道后二话不说跟着到菇棚,一头扎进去分析研究。在他的帮助下,李仁贵当年收入1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略有盈余。

 

阮毅:人家说家里很困难,但是需要技术,反正我有技术啊,后来我就帮助他,一个方面提供菌种,第二个从技术方面给他帮助,也得到他们的认可,他说真的像你这样的人非常少。

 

阮毅不仅是古田菇农心里的“贴心人”,也是省外、乃至国外食用菌从业人员眼中的“热心专家”。多年来,他带领的科兴研究所为全国各地菇农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到全国各地传经送宝。科兴食用菌研究所还被联合国“南南合作”组织列为国际食用菌技术培训实习基地,先后为73个国家四百多位外籍学员授课,现在他的研究所里时常都会迎来世界各国、各种肤色的食用菌从业人员前来学习研究。

 

阮毅:我这个人好像一生都想着食用菌,因为我对食用菌方面很有兴趣,我想要做的事情我一定要去做,不做我就晚上睡不着,不管能不能成功,但是我都有这种精神去研究、试探。我还是想为家乡多做一些贡献,我们的百姓需要食用菌,还要给它带动起来。

 

记者手记:一份份光鲜的荣誉背后,凝聚着阮毅对科学的孜孜以求和对食用菌产业的不凡贡献。掌握农业技术并非易事,个中酸甜苦辣鲜有人知。我从他的故事里,读到了他对乡土的热爱,对乡亲的真情和对农业的执着。为阮毅的坚守致敬!

 

采写:魏苏熙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