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吴祖清:四十年芳华,与泥相伴

 

人才名片:

吴祖清,全国技术能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四十余年,潜心研究,独创“乌金陶”制作技艺。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等收藏。

 

“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戴清亭》中,描写了闽东大山深处的小县城——寿宁。这里是北路戏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木拱廊桥之乡。鲜为人知的是,寿宁县拥有悠久的制陶历史,也是乌金陶全国唯一产地。

 

经过百年历史变迁,寿宁陶艺跟随历史的洪流起起伏伏,如今的寿宁已经难见当初风风火火的制陶场景。就在寿宁陶艺逐渐落寞之际,一位制陶艺人,挑起大梁,让寿宁的陶瓷技艺重新焕发光彩。本期《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新工匠)栏目,我们讲述寿宁乌金陶工艺大师——吴祖清的故事。

 

一百多平方米展厅内,十几面错落有致的博古架上摆放着近百件精美的乌金陶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大多乌黑厚实,瓶身篆刻着文字和图案。这是吴祖清的“藏宝室”,架上摆放的都是他的宝贝。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吴祖清从小对泥土有着特殊的亲近感。孩提时代,父母出去干活,他便整日在地里与泥巴为伍。看起来不起眼的泥巴,却能捏出各种各样的形状,这成了他童年里最大的乐趣。他没想到的是,在田地里捏泥巴的活儿,竟然成了一辈子的“饭碗”。

 

1974年,吴祖清被招工到寿宁县二轻工艺美术厂,负责陶瓷研制。正当他以为要靠着这项技术在厂里安安稳稳过一辈子的时候,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集体企业面临倒闭破产,吴祖清下岗了。

 

吴祖清:下岗没有工作,总得要想一个出路,还是想到自己的老本行,把它用起来。很多人下岗不从事原来的技术工作,都改行了。只有我,还是坚持原来的工作。

 

八十年代,创业还是个新兴名词。吴祖清经过深思熟虑,从上海购买了一项特种花盆的专利技术,希望以生产这种陶瓷花盆致富。然而,图纸上行得通的设计,在实际运用中却屡屡碰壁。花了几万块钱和近两年多的时间,却换来了工厂倒闭,合作伙伴散伙的局面。那一年,他39岁,人生中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吴祖清:失败了以后我被德化聘请,又被宜兴聘请去。当时本来就想在宜兴给人家当技术员算了,而且待遇也不错,工作也很顺心。但是心里面总有一个结,总是想哪一日要东山再起。

 

1998年,吴祖清重新回到寿宁,就地取材,开始制作紫砂壶。他根据前期的市场调查,投入大量资金生产了一批大茶壶,然而现实是第一批茶壶生产出来之后,福建开始流行喝功夫茶、铁观音,需要小茶壶。一千多把茶壶没卖出去,在宜兴好不容易存下的本钱打了“水漂”,第二次创业又栽了“跟头”。眼看着一堆卖不出去的瓶瓶罐罐,回想起为了陶艺背井离乡的林林总总,吴祖清感觉这条路走到了尽头。

 

吴祖清:当时我父亲还在,他说祖清啊,你就不要做了,折腾来折腾去,年纪这么大了还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还是去做点小生意,或者替别人做手艺都可以。我当时确实心里面也有很大的起伏,觉得是不是我确实没这个本事,要改行了,花了这么多力气一直百事无成。后来想想还是不行,我们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花了这么大的精力,一直做不出来心理就是不甘心。

 

一天夜里,他忽然灵光一闪,在寿宁大安乡找粘土时无意中听一个老人家提起,寿宁在明末清初曾烧制出一种乌金陶工艺品,表面黑色,敲击有金属声。虽然已无实物可考证,但他在宜兴工作时,一位老师傅也曾跟他提起过,明代有一种乌金陶釉,此釉以富含铁锰氧化物的乌金土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有砂石手感,古色古香。

 

他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复原这项传统工艺。

 

吴祖清:大家都没见过,到底乌金陶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我就想)前人有做过,我们一定会做的起来,一直有这个信念,哪怕失败了再做,做了再失败。

 

吴祖清在斜滩镇租了一个仓库当工作室,满脑子都是粘土、石英、氧化钙、氧化铁这些化学原料,整日琢磨该如何配制才能使得乌金陶既有金属般厚重,又有古色古香的神韵。

 

吴祖清:斜滩的夏天装水泥的仓库温度在白天都达到四十一度,再加上炉一烧。我记得当时有一家做粉干的店,拿到我的车间,放下几个小时拿回去,自然就烤干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带的几个徒弟都跑光掉,就剩自己在那里没日没夜地做试验。

 

吴祖清回忆,当时乌金釉的配方一直不理想,没有像传说中闪闪发光的磨砂效果。他架子上摆着几百个编号的坛坛罐罐和沾过釉水的泥片,逐个放在试验炉中烧制,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一天,做了几百次试验无果,他心情沮丧,一甩胳膊,把桌上几十个配好的釉水杯一股脑扫落在地。最后一杯扫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停住,顺手拿个泥片在杯子里沾了一下釉水,放到炉里跟其他试片一起烧制。第二天开炉的时候,他眼睛一亮,磨砂效果出现了,跟传说中的乌金釉一样!

 

吴祖清:那时候非常高兴,连夜进行配方,迫不及待地放到试验炉里再试烧,结果烧出来又不行,颜色浑浊,带着暗棕色,手感也非常的不理想。心里觉得很奇怪,我都按照笔记本里有记录的这说个配方进行了,怎么又不行了呢?后来就来了一次模仿原来(釉水)是怎么样(摔)的,又是摔了一半收回来,这样烧出来的又非常的好。原来釉水的上下层都不行,只有中间层才行,就是这一点当时没悟透。

 

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吴祖清成功烧制出第一件作品——“金文美人瓶”。过去几十年的执着和付出,在那一刻得到了回报。虽然那时的乌金陶还不完美,但吴祖清第一次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吴祖清:成功了也是百感交集,差一点点都做不下去了。釉水也有一个缺点,喷上去以后手不能摸,摸了烧出来就会有一个痕迹,如果手悬着刻的话,又使不上劲。最后经过多次的实践,练成了手的悬刀篆刻。要锻炼手腕的力度,每个字一刀下去都要九十度垂直,不能斜。

 

字随陶而传,陶随字而贵。那些跳跃在乌金陶上的古汉字,每一笔都倾注了吴祖清巨大的心力。他自创的“釉上悬刀篆刻法”,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篆刻的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的屈曲、有的平直,每个字的起笔、转折、收笔这些微妙的细节,他都要无数次反复推敲修正。大件的陶器有时候要刻好几个月,一旦一处刻错,便将前功尽弃。

 

吴祖清:刻孙子兵法的时候,一个点,(刻的时候)没有按照垂直的手法,斜了一点,这个点比米粒还小,就丢掉了。当时想没关系可以用泥土补一下,可是泥土粘上去丢下来。当时想了个小聪明,用胶水把泥土粘住,以为会成功,结果烧出来又丢掉了。就是在刻的时候要相当聚精会神,一点都不能马虎。我现在就已经做了好多个系列,如孔子论语、孙子兵法、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道德经、心经等,字里有分为大篆小篆甲骨文还有象形文字等。

 

2000年,吴祖清的第一个作品金文美人瓶和百福百寿瓶,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奖一举夺魁,获得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认可。作品“兵法扁球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孙子兵法新月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论语扁球瓶”等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至此,失传百年的乌金陶制作技艺终于拨开历史的尘埃,重回大众视野。

 

他花了三年时间编写的《福建乌金陶制作技艺》一书即将在今年出版,里面记录了他对乌金陶的认识、试验、烧制、篆刻的所有过程。他说,这本书是他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年轻的孩子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愿意去传承这项传统技艺。

 

吴祖清:我认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有一些不怕困难,不怕寂寞的人去坚持。在这个年代,学手艺的人很少,我们更要做出一个榜样,做出一定的成绩,能让年轻的一代感兴趣,他们也静下心来努力去传承这些传统的技艺。只要这一条路坚持走到底,总会功夫不负有心人。

 

记者手记:从少年走到迟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刻字的刀磨了又磨,画画的笔换了一支又一支。不变的是,四十年,与泥为伴,甘守寂寞,匠心如初。

 

采写:陈丽晶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