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林有希:一芽一叶总关情
人才名片:
林有希,现任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高级评茶师、高级经济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白茶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立全省首批有机茶示范基地,获宁德市扶贫先进个人荣誉。2002年被评为宁德市劳动模范,当选宁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白茶的发源地---福鼎太姥山。太姥山自古出产名茶“绿雪芽”,誉为白茶始祖,其身后更有太姥娘娘采白茶治病、救乡亲于瘟疫的动人传说。从古至今,绿雪芽茶一直深得人们的喜爱,具有“形美、色翠、香高、味醇”四大特色。盛誉的背后,离不开众多爱茶制茶之人的执着与坚守。本期《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新工匠)节目,我们来讲述“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有希与白茶“绿雪芽”的故事。
林有希出生于白茶之乡福鼎,家中祖辈、父辈世代以茶为业,父亲在当时的茶叶收购站工作,对看茶、评茶经验老到,林有希自幼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与茶相伴成长的他,也爱上了茶,一生与茶结缘。
林有希:我在茶叶站长大的,我小的时候就开始拣茶、剥茶籽,跟茶这种缘分比较深。我记忆很深,小时候出麻疹发烧,我母亲用白毫银针(白茶)炖橙子放冰糖,牙龈痛,喉咙痛的时候都是用白毫银针当药。
1980年,17岁高中毕业的林有希便通过招考,进入福鼎县茶叶局从事茶叶机械技术工作。为了学好传统制茶技艺,他成天跟在老茶师身边,学习茶叶的种植、初制与加工技术,特别是在传统白茶的萎凋和干燥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而宝贵操作经验。
林有希:我的感觉做茶跟悟性分不开,不是拼命埋头苦干。当时烘干(茶叶)用炉管灶,我们就想怎么改进,让热能充分得到利用,减少柴片,让烘干温度更高,我们就会去钻研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茶的林有希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他主持了“茶园喷灌工程”总体设计,改进茶叶初制机械设备,特别是对热风灶的改进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促进了福鼎茶叶的机械化生产进程。林有希还积极推广国家级良种“华茶一号、华茶二号”,改良福鼎当地茶叶种植结构,研制出名优茶“银勾”,产品获福建省优质茶称号。1990年,林有希主动请缨,承包亏损严重的福鼎县选城茶厂,当年就实现扭亏为盈。年仅27岁的林有希,已然是同事们的学习榜样,业界的精英骨干。
然而在1996年,随着国企改革,林有希下岗了。但林有希却从未想过转业改行,而是坚持以茶为业。他先后辗转杭州、广州、上海等地创业,吃尽了苦头,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林有希:早期我们早春茶拿到杭州去(销售),都是自己跟着货车,很累的。下着雨在半路上,我们雇三轮车跟着,都被淋湿了。然后(还有)资金的困难,但我是死心塌地,我就做这个事情。
记者:你是不是就想这辈子只做茶?
林有希:就做茶叶,这是铁定的。为什么做茶?因为茶是“百草之王,万病之药”,茶是很美好的一个东西。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可以从字上和精神上,透过茶让人得到一种享受。
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林有希决定到北京碰碰运气,在北京马连道做起了茶叶销售。妻子施丽君清楚记得,那是1997年的冬天,地冻天寒。因为经济拮据,夫妻二人带着孩子和几个员工,只能租住在阴冷的地下室。
施丽君:当时我们(住)在南城。那个地方大面积都是大仓库,条件非常差,四面围的跟格子楼一样,把一个大仓库围成一格一格(住)。我们得烧(碳)取暖,非常冷,周边外地人很多,安全也不好,我们天一擦黑就得跑,赶紧回家。
林有希和许多福建的茶商一样,在马连道茶叶市场只卖茉莉花茶,生意还不错,生活也慢慢步入了正轨。然而,林有希心中总还有些隐隐的遗憾。那段时间的茶叶市场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之中,一些达不到卫生标准的茶公然在市场出售,也让林有希夫妇这样本着良心做生意的茶商,无法获取合理的利润空间。
施丽君:我们发现这个市场的自由贸易标准太低了,我们一直以来在国企里面都是看着国家标准,觉得这个食品的安全也好,(茶)它的等级也好,就是要标准,要达到,你才能真实地去说它的价格,觉得这不是我们要干的事。
转眼到了2000年,林有希成立了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并在家乡开始承包茶园,一心想做能保证茶青原料的品质好茶。他的事业在这一年迈开了新的一步,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施丽君:做这个,周围的人不理解,当年我们没有什么资本积累,都得靠朋友亲戚借钱帮忙。人家一看,荒山野岭去那干嘛,没人理解做基地资源的重要,有的把资金抽(走),那个是很要命的。那个时候草比茶还高,很荒废,我们用人工除草,家里连亲戚朋友都动上了,一人一片一片割草,有碰到虫子咬,看到老蛇都会很害怕,都是要克服。
林有希夫妇咬牙坚持,依靠人海战术来除草,坚决不使用除草剂、催芽素等农药化肥。林有希还找专家监理土壤的疏松程度、含铁量、微量元素、酸碱度,为一棵棵茶苗培养出最合适的土壤床铺。他的茶园成为全省首批有机茶示范基地。
施丽君:我觉得最赞赏他的就是他能坚守,而且是默默地,从来不喊苦。他有苦就自己承担,承担完以后他会动脑筋去克服,跨越,在他身上没有困难,他就觉得说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坚守”两个字好说,做起来真的很难。
为了保证出产茶叶的质量,林有希一鼓作气,完全按照国际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修建新的制茶厂,把茶叶加工的最高标准发挥到了极致。
林有希:我有一个信念,要么不做茶,要做茶一定要有基地,要有品质。这个我是下大决心去做的一个事情,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顶。我相信只要做的品质好,透过茶能渗透一份理念,(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没污染的土地。
有了自己的有机茶园,林有希又把眼光转向品牌化的道路,拿到了品牌“绿雪芽”。产品“绿雪芽”牌系列名茶先后获得了国际名茶金奖、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茶王、“中茶杯”特等奖。2013年“绿雪芽”荣获中国茶品牌“金芽奖”、中国白茶标志性品牌称号,品牌价值2.27亿。
林有希的天湖茶业成立之初就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2367户农户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园8730亩。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茶叶百强企业”。
林有希:有时候想,我干嘛这么累呢?后面想想企业应该有社会责任。几百人的采茶工,正式员工就100多人,还有很多合作社。如果我们没有做好,他们的生活的也会受影响。今天茶叶卖的高点,农民笑脸就灿烂一点,因为一家维持生活、读书基本的开支大部分来源于茶叶,越是山区越偏僻,我们是越关注。
去年8月1日,林有希签下了厦门金砖会晤赞助茶合同,“绿雪芽”正式入选。这一天对他来说意义重大,金砖会晤是个面向世界的窗口,自己的品牌能代表福鼎白茶出现是让他倍感骄傲的事。对于未来,林有希是这样说的:
林有希:未来的茶一定会越来越好,品质越来越高,品牌文化的积淀也越来越强,(只有这样)你才能立足于行业之巅。我想未来茶,传统的销售模式要提升,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来推广,让更多的人喝到更健康的茶,这是我们的心愿。
记者手记:
林有希说,他一生“以茶为业,爱茶如珍”。正是这份对茶的珍爱,让他能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让他演绎出了他茶业人生的精彩。
采写:潘琳、金烈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