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韩坤煌:大黄鱼之乡的异乡人
人才名片:
韩坤煌,漳州芗城人,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主持和参与科技部创新基金、国家星火计划等省部级项目18项;发表学术论文43篇;获得专利授权3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先进个人”称号、宁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市农业科技推广奖一等奖等荣誉。
韩坤煌:大黄鱼又叫作国鱼,为什么叫国鱼呢,它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海水鱼类,它唇红体黄,野生的大黄鱼嘴唇是很红的,就像女孩子涂了口红一样,体色是非常黄的,我们中国人喜欢金黄的颜色,所以非常受老百姓的喜欢,再一个它是海洋四大主捕对象,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它是排在第一位,作为国鱼是当之无愧的...
在位于三都澳的“中国大黄鱼博物馆”,韩坤煌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着大黄鱼,从它的外形,讲到生活习性,再到它的养殖培育,似乎凡是与大黄鱼有关的内容,都能引起他滔滔不绝的话题,言谈之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对大黄鱼独特的感情。
早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读书的时候,韩坤煌就与大黄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他得知“大黄鱼之父”刘家富的传奇“救鱼”事迹,备受震撼,也对大黄鱼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0年,韩坤煌从集美大学硕士毕业后,随即来到闽东地区全国唯一的大黄鱼原种保护区官井洋,造访刘家富,向他拜师学艺。刘家富被韩坤煌的诚意打动,欣然收纳这位年轻有为的学员进入自己的门下。但韩坤煌不曾料到的是,大黄鱼实地研究与自己过去在学校的研究截然不同,过程中有着他难以想象的艰辛。
韩坤煌:我们是到外海去,外海的浪是非常大的,我也没坐过船,一天到晚都在吐,连水喝进去都吐出来,晕船非常严重,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晕到什么程度,晕到想跳下去就好了!
韩坤煌要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大黄鱼是种极为脆弱的鱼,除了“见天死”,还极易受白点病、肠炎病、贝尼登虫病等一系列病症的侵扰。研究过程中,韩坤煌是战战兢兢,一刻不得松懈。
韩坤煌:当时到海上实习的时候也很害怕,鱼经常生病,生病会死,而且有时候死得很厉害,就很怕,我基本每天都要跟刘老师打电话,今天鱼病死了,什么原因,然后拍照,到显微镜下看,还要请专家来提取病原菌,刘老师也教我们去看哪些书,哪些文章。
对于一个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学生,这些困难显然容易成为“拦路虎”,让人打退堂鼓。但在韩坤煌心里,他始终有一个意念在为自己鼓劲:大黄鱼研究在师傅刘家富的开创下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形成产业规模,自己有义务去发扬光大。因此他决心一定要看到自己研究的成果,而不轻易言退。刘家富对研究的严谨态度也深深影响着韩坤煌。
韩坤煌:我们写材料的时候,有时候刘老师半夜一两点把你叫起来,小韩啊,我觉得这个句号改成逗号比较准确一点,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他都非常细心地看,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是非常有规律性的,在这段时间你是不能做其他事情的,不能有丝毫的大意,一大意损失的就会是这些鱼。
在师傅的潜移默化中,韩坤煌也形成了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心一意扑在大黄鱼研究上,为了能让自己静下心来从事科研攻关,他还在实验室边安了家,实验室、育苗场、宿舍三点一线几乎成了他一成不变的生活。
在同事潘滢眼中,韩坤煌是出了名的敬业,为了研究他几乎不顾玩乐,这种潜心研究的态度让他备受感动。
同事潘滢:他工作的态度是比较严谨的,而且比较细心,大黄鱼工作其实是比较辛苦,但他这些年也都坚持下来了,我是觉得他很不容易,因为这个行业操作性很强,你不光要有理论,更重要的是实践的积累,你做两三年根本得不到什么,你需要每天泡在那边,你要去摸索,要去操作,要十年如一日的那样工作,才能有成就。他老婆孩子都在这里,他相当于把全部身家都压在这里了。
对于从事大黄鱼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而言,他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恢复野生大黄鱼种群,这种类似“亡羊补牢”的工作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完成的,这背后需要的甚至是几代人的齐心努力。
韩坤煌:六七十年代,我们野生大黄鱼还是比较丰富的,当时是作为我们国家的四大主捕对象之首,每年有十几万吨的捕捞量,但是由于滥捕,到七八十年代就基本上捕不到成群的野生大黄鱼。所以刘老师就开展养殖育苗,做到产业化的程度了就要反哺给大自然,就要恢复它原来野生的种群,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个任务。
从大自然中来,再回到大自然中去,这是水产业界科研工作者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他们神圣而光荣的使命。韩坤煌和他们的研究团队每年都会到海上捕捞一定数量的野生大黄鱼,带回育苗场培育繁殖,每年也都会开展增殖放流,把成功培育出的原种育苗重新投放到海里。这让人看来有些“糊涂”的作为,却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义举”,也只有这样,野生大黄鱼种群数目才有可能恢复,真正实现保护大黄鱼的目的。
韩坤煌:野生大黄鱼平均一斤一两千块钱,人工养殖的平均一斤一二十块钱。如果说能把野生大黄鱼(价格)恢复到以前,老百姓又能吃上野生大黄鱼,这是一个非常利国利民的事业。再一个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讲,遗传多样性能够丰富一些,科研工作者能从中筛选出许多优质的基因,我们希望说能够应用在养殖这一块,进行良种的选育,也是为养殖产业服务。
正是有了一批大黄鱼科研工作者的齐心努力,大黄鱼从一度濒危的珍贵鱼种,成为我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形成了年产16.55万吨、产值百亿元的大黄鱼产业。
韩坤煌:第一个,天然的捕捞量明显比2010年多了很多,海上的资源在慢慢地恢复。第二个是育苗产量,2010年才十几亿尾的大黄鱼苗,到2016年达到了三十七个亿,已经翻了一倍了,今年按照我们估算可以达到40亿;再一个,养殖的产量也提高了很多,原来就是8万多吨,2016年统计16.5万吨,也是翻了一倍,已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捕捞量的平均值,这是大黄鱼产业一个巨大的成果。
在韩坤煌看来,在学校七年他与虾蟹打交道,工作七年他与鱼为伴,十多年来,韩坤煌的生活重心就是围绕着水产。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枯燥无味,唯一的滋味就是身上的鱼腥味,但韩坤煌却与大黄鱼形成一种默契,一种超越物质的依赖。
韩坤煌:我们做实验会经常解剖大黄鱼,就感觉大黄鱼为我们的科研事业做了非常多的牺牲,我们也是非常尊敬这条鱼,每年我们也是非常虔诚地开展增殖放流,我们如果能够把白点病疫苗攻克掉,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想,能够治好鱼病,对鱼也好,对人也好,对国家也好。
记者手记:
韩坤煌说,在全国数千名大黄鱼科研工作者中,他只是其中一位,能有幸参与这场大黄鱼救助行动是他的荣幸。身为外乡人,选择他乡作故乡,朝夕生活在三都澳滨海渔村,与大黄鱼为伴,这是韩坤煌选择的生活,也是他乐在其中的生活。
采写:金烈、魏苏熙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