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林丛发:做农民最需要的田间专家

 

人才名片:

林丛发,现任宁德市农科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第四届宁德市管优秀人才,主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星火项目、省财政厅项目;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宁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宁德市农业科技推广奖三等奖。

 

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坐落在福安市溪柄镇,这里青山绿水,环境清幽,在一位田间专家的悉心呵护下,种类繁多的珍惜种苗在这里繁衍生息,也从这里走向田间地头。这位“田间专家”29年来,扎根乡村,致力于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助力闽东特色农业发展。他就是本期《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 新工匠)的主人公----生物技术研究专家林丛发。

 

林丛发出生在福安的一个小山村,家乡满山遍野的花草树木,勾起了他对神奇大自然的无限兴趣。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当时冷门的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1989年,大学毕业的林丛发,面对山东省级单位抛出的橄榄枝,并没有动心,而是选择了回到家乡,扎根在宁德地区农科所当一名小小的见习生。

 

记者:您当时为什么想回来?

 

林丛发:我本身是农村长大的,山山水水的感情比较深。我们搞科研的就是求一份安静、执着的心。我们有很多同学当时毕业选择去更好的地方,甚至出国,我选择回来,因为对家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闽东服务。

 

当时的闽东,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物科技研究可以说是零基础,科研仪器设备简陋,研究经费捉襟见肘,工作环境更是异常艰苦……

 

林丛发:我刚刚来报到的时候,从那条路进来都是大水坑,房子也是土木结构,破破烂烂的。信息比较闭塞,电话都是那种手摇的,实验室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当时住宿条件是两个人住20平方的单间,一个木头的床板,两个跟凳子似的架子,床板架在上面。冬天没地方洗澡,我们就在单位后面的水渠地里洗冷水澡。

 

面对这样的科研环境,林丛发没有退却,着手组建了宁德生物技术研究实验室。那时的他,将大量精力放在食用菌病虫害的种类调查与防治上,跑遍了闽东的山山水水。

 

林丛发:当时闽东地区蘑菇产业发展的很好,病害也跟着来了。宁德、福鼎、霞浦、福安的各个乡镇我们都调查过,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技术,也开发了专门防治病害的特效药。有的乡镇交通很不方便,路很不好走,坑坑洼洼的。到上白石,雨很大,雾很大,路上看不见,车开的非常小心,非常慢。

 

除了下乡,为种植户讲解农作物的栽培配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林丛发还坚持芋头、土豆等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工作,为了做好茎尖脱毒抗病种苗实验,他经常扎进实验室里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

 

林丛发:茎尖是0.2毫米大小,是植物的一个生长点,肉眼看不见,要在解剖镜下操作,从植物的顶芽,把外面叶片一层一层剥离出来,将最里面的生长点取出来。不一定保证每次剥离的茎尖它接到培养基都能成活,它的成活率只有10%。在操作过程中一不小心,风吹干了,消毒的器械不小心碰到哪里污染了,或者器械放在酒精灯消毒,不小心温度过高,茎尖也死了。

 

记者:您在推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阻力?

 

林丛发:(我们种植了)宁糯芋这个新的品种,吃起来比较糯、很滑,在推广过程中,农民他心里没数,有的企业(也)不接受,拿到市场上,也不认可。我们要经过一、两年的试种,效果达到了他们才接受。

 

面对宁糯芋在市场上遭到的冷遇,林丛发并没有气馁,而是一鼓作气,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建立宁糯芋种植基地示范点,亲自灌水、除草、沤肥。对于田间新出现的病虫害,他总是第一时间取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争取早日推进宁糯芋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林丛发:搞科研要有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田间的有机肥很臭,手抓起来闻一下,不敢吃饭,特别是夏天病害多,温度高,一操作起来满脸都是汗,几亩地下来,都要坚持好几个小时。我们经常下田,有时候光脚,夏天水蛭多,没有穿雨鞋,水蛭很容易钻进来吸血,有一次它钻到我的腿里,大概筷子那么大。

 

林丛发的敬业和付出,同事蒋元斌看在眼里:

 

蒋元斌:这里夏天的温度非常高,将近40来度,我们主任都是冒着酷热来田间进行病害观察,取样,进行除草作业,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是很难这样的。

 

林丛发参加了甘薯系列新品种的选育、推广示范工作和省甘薯品种区试工作,其中“福宁紫4号”2015年6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林丛发:这个品种2015年已经推广开了,面积有3000多亩,2016年达到9400亩,紫甘薯品种市场比较认可,对照(其他)品种,亩产产值高,(每亩)提升3000多元。2015年到2016年这两年推广1.27万亩,总的社会效益达到3900多万元。

 

1999年,福安发生严重冻害,气温降到零下5度,市科研所精心培育的种苗眼看就能出成果,最后却因为冻害损失惨重,让林丛发印象深刻。

 

林丛发:当时结冰了,到了上午11点冰还没有融化,那时候,我们培养的太子参品种死了一部分,像马铃薯的脱毒苗就冻了,很可惜。像引进的好品种,经过改造,变成自己的脱毒种苗种在地里。冻了,心情难受,我们经过多年的选育培育,又要重新来过,又要花好几年的心血。

 

为了解决种苗保存难、数量少的问题,林丛发开始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使最终选育出来的太子参新品种既能脱毒抗病,又能达到一定数量。他还建立一套关于金线莲种子的低温、无菌、干燥保存方法,利用金线莲种子离体保存技术,实现工厂化生产优质种苗。

 

林丛发:我们利用金线莲的愈伤组织来进行快速繁殖,它的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植株。有的企业金线莲是利用(茎)切段繁殖,人工成本大,用工很贵。我们用(愈伤组织)一次性成苗的方法,播撒到培养基里自然生长,经过4个月时间一次成苗,我们目前把这个技术和漳州的企业对接,帮他们的成本降下来。

 

多年来,林丛发始终坚守在一线,为农民和企业排忧解难,他主持参与了十多个科技项目,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他说,农民最需要的是好的品种和技术,能给他们帮助,是他科研价值的最好体现。

 

林丛发:农民最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做最接地气的人。我们的科研是以创新种子优良品种为目标,创造更好、更多的资源,为我们闽东地区的农业提供技术保障。

 

记者手记:“农民最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多么朴实的话语。有人说科学研究是一项寂寞的事业,而林丛发却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甘于寂寞。每当田野里铺满绿色的希望,每当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是对林丛发辛勤付出的最大回馈。

 

采写:潘琳、陈丽晶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