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王春:从赤脚医生到学科带头人
人才名片
王春,宁德市闽东医院骨科分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现任福建省骨科学会副主委,宁德市骨科分会主委,宁德市骨科研究所所长,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发明奖8项,获国家专利6项,开展骨科创新手术200多项,其中,大多填补闽东医学界空白。
病人家属:我妈是腰椎骨突出,王主任非常负责,很周到、很热情、很细心地照顾,他会经常过来查房,很耐心,很细心地了解。
护士陈恒梅:王主任是个对工作很有热忱,对病人尽心尽责的一个骨科方面的专家,他现在年龄比较大了,但是他还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病人和同事口中提到的“王主任”便是我们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节目要介绍的主人公——王春。现年62岁的王春如今依旧坚守在岗位上,忙碌在手术台前,专程来找他求医问诊的病人络绎不绝。近四十年来,骨科病房似乎已经成了他的家,而这里的病人则像是他家人。“医者仁心”,源于他最初对“医生”两字的理解。
王春:高中毕业以后,当时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到了一个农村。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很多病痛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当时的劳力很贫穷,受疾病的折磨,我当时有这个给他们解除病痛的意念,所以在农村就当了赤脚医生。
“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让王春走上了从医之路。农村条件十分艰苦,他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看书学习,向他人讨教调制中草药,逐渐掌握了一些常见病治疗方法。上山下乡的那几年,他走遍了福安坂中的大小村庄,为患者治病。
王春:那时我们的医疗点都很简陋的,没有电灯,是点油灯,晚上一个人在里面都是老鼠伴随我们。有时出诊都是半夜三更,提着灯笼,在深山老林里面走。自己提着灯,背着一个药箱,走了大部分的乡村,风风雨雨,不管白天晚上、冬天夏天,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慢慢地得到群众的信任。
有一年,福安坂中以及邻近村庄疟疾大流行,中草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王春借鉴西医的疗法,取得了异常好的效果。
王春:当时疟疾大流行,当时下面有一些青草医,弄了一些草药给他们吃了,好像也好了,但是过两三天又来了,当时有两个村庄大部分的劳力都得病了,没办法下田劳动。后来我看了一些书,就用了现在预防疟疾的药片,吃了一下子把病控制了,那时候那些农民对我们非常器重,都认为“神医”到了。
也正因为这次事件,坚定了王春进一步求学的愿望,他认为,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真正给病人解除病痛。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的那一年,王春参加了考试,报考福建医科大学。
记者:您当时毕业后清楚自己的方向吗?
王春:我就倾向于外科方向,我就想外科要解决问题。
记者:有没有说会受你当时在农村的影响?比如说农村更需要外科。
王春:我当时对骨科还比较感兴趣,比如讲,农村外伤病人比较多,因为他们在野外劳动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我看到一些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就残疾了,有的拐脚了。
王春谈及这些时,轻轻地叹了口气,在乡村生活的那些年,让他深深体会外科对于农村群众的意义。
毕业后王春进入闽东医院外科,成为一名外科大夫,当时是大外科,基本上是外伤病人都往外科送,但由于专业化并不突出,一些重大病人没能得到很好的治疗,病人只能另寻高就,这又带来一大问题。
王春:当时闽东电机小工业很多,手外伤、断肢的不少,病人来了你如果没给他及时治疗,我们这边再送到福州不是那么容易,都要五六个小时,那怎么办呢,那时候这样子的工人非常多,你没给他处理致残率就非常高。
在王春的心目中,病人的需要始终是他前进的动力,于是他开始自学骨科手术技能。
王春:我是怎么练的呢?比如说,到街上把排骨买来,排骨下面有个很小的血管,动静脉,还有一个就是兔子拿来,把它麻醉掉,把兔子耳朵的血管接缝出来,一针一针在显微镜下慢慢缝,刚开始学这个的时候也很痛苦的,显微镜不适应,会头晕抖动,再加上我们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去做。
这些付出在王春看来都不是徒劳,在一次异常紧急的意外情况中,这些在背后默默的付出都派上了用场。一天晚上,医院突然收到一个病人,手被大型机械截断,若不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病人将终身残疾。王春见此情景,着实捏了一把冷汗,但他出于对病人考虑,果断做出治疗的决定。
王春:他是在电机厂加班以后整个手被锯锯掉,情况非常紧急,那个人还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我们就给他做,(手术)一直做到第二天。
手术过程十分艰苦,但振奋人心的是手术成功了,不仅保住了病人的手,让病人不至落下终身残疾的痛苦,同时,也坚定了王春专攻骨科的志向,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断肢再接的手术是开了闽东地区的先河。而后,王春朝向更具挑战性的脊柱外科迈进。
王春:我后来为什么瞄准脊柱外科呢?因为脊柱外科相对来讲它的风险比较大,难度比较高,要求比较高,你如果没处理好,病人就瘫痪了,残废了,甚至危及生命,这是骨科里面高尖端的,所以我1994年就开始这么做,那个时候也是空白,省院基本上也是起步。那个时候也是靠着自己去学习,怎么学习呢?尸体标本拿来,骨头拿来,对着书做,那个时候口袋还装着几个骨头呢。
执着的追求,带来的是成功的喜悦。王春和他的骨科团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实现闽东医院骨科治疗水平质的飞跃。在他的带领下,闽东医院从最初的外科骨科小组发展为如今拥有五个病区的骨科分院,其医疗水平在全省都享有盛誉。
王春身上那种对医疗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不仅影响了身边的医护人员,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儿子。王越如今也子承父业,与父亲一道肩并肩奋战在医疗战线上。
王越:我父亲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我父亲现在年过六十的,但是还是坚持每天都来,最早来,最迟走。而且他现在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医院还是要跟他续聘,他目前的精力还是能胜任这项工作,他也不放弃。所以这个执着,对待医学很严谨、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学习。
身为医者,王春在这条路上好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给别人带去光明。从最初选择从医,到如今依然燃烧着自己的热情,他心中的信念未曾变过,就是要给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王春:我觉得医生这种职业跟其他职业不一样,我们的对象是病人,人的一生中,最痛苦的我看就是生病,他们的痛苦我们能够给他们解决,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很崇高的。无形间我们创造的那种精神财富,我想医学它的魅力就在这里。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面对王春大夫温暖如春的微笑和言语,我能感受到一份大爱。谈及往事,动情之处,王春仍难掩感慨之情,他为了职业的需要,也许牺牲了许多个人乃至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他认为,既然当初选择从医,就不能顾虑太多个人得失,当医院需要他、病人需要他时,他就义无反顾。
采写:金烈、陈丽晶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