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顾凌:与时间赛跑的人

 

人才名片

顾凌,宁德市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科主任,1988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现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宁德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等职务,先后荣获2008年宁德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6年闽东医院首届“名医”等荣誉。

 

重症监护室(ICU),一个被人们称为生命最后一道关口的地方。这是与死神较量,也是离重生很近的地方。这里的医护人员,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全力以赴而又小心翼翼,将那些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合力托起。他们用自己的身躯,铸起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今天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新工匠)栏目,我们讲述宁德重症医学事业的先行者——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科主任顾凌的故事。

 

重症医学科,在国内大规模建设发展的历史不到二十年,它的设立被视为医学的进步。早在二十一世纪初,闽东医院就开始计划筹建重症医学科,当时,医院的领导找到了顾凌,希望他可以担起这份重任。

 

顾凌:医院一直想要把重症医学科成立起来,院长也找了好几个人选,有的是因为说对这个没有兴趣,有一些可能是说这个工作特别苦特别累,而且是个全新的科室,未来发展的前途其实比较渺茫。院长就找到我说,综合的能力还不错,思维也比较活跃,问我有没有意向去重症医学科。

 

当时,闽东地区的重症医学事业一片空白,对顾凌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经过多番考虑,他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2003年9月起,他担任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并由医院选派至北京进修学习重症医学,返院后,马上着手组建宁德市首个综合性ICU。

 

顾凌:2004年的12月,我们正式开科了。但是开科之前的筹备工作是相当辛苦的,刚开始的时候就我跟护士长两个人进修过,其他人全都不懂,看都没看过,有些呼吸机摸都没摸过,这种情况就会变成我的压力非常大。我将近两年时间,每一天吃饭、睡觉都在科室,一个月就回家一趟。其实我家就在这后面的宿舍区,有的时候我老婆就送一些吃的东西下来给我,大部分就在科室煮饭吃。

 

记者:您家就在后面的宿舍,走过去大概多久?

 

顾凌:这里过去,我早上来上班5-7分钟就到这里了。

 

记者:五分钟都没有时间回家吗?

 

顾凌:有时间回家,但是万一有什么事情,危重病人的抢救跟治疗都是不一样的,你频繁频繁跑还不如就待在那边。我当时的医生值班室就在病房的门口,一个小间,护士叫一下医生就可以直接看到病房了,因为刚刚开始经验不够,所以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做的起来。

 

“世间术业有几何,至精首善为医者。甘舍一身清闲少,愿解万家苦厄多。”多年来,顾凌以科室为家,手把手地带领医护人员进行各项诊疗操作,不论节假日坚持每天查房,发动全科人员进行专科的理论及技能培训,打造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重症医学队伍,成功抢救了一大批濒临死亡的急、危、重症病人。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王彦芬这样评价顾凌主任:

 

王彦芬:在工作上他是一个对病人非常上心、非常严谨的人,然后有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有没有不足的地方他都会在床边指导他们。医生也会觉得,主任都这样带头,我们应该也要做的很好。个人觉得他又像严父,又像慈父,就觉得像长辈一样尊敬他。

 

在医院里,虽然重症患者只是比例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对医生的要求却是最高的——他们需要有全面的知识、快速的反应、仁爱的情怀。在顾凌看来,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职责所在。这份坚持,也让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生命的奇迹。

 

2009年5月,福安一名男子误服了含“乌头碱”的药酒后,出现中毒症状,心跳骤停,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往闽东医院。医生积极采取多种治疗方式,然而患者的心跳并未恢复正常。正在寿宁出差的顾凌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回医院参与抢救。

 

顾凌:很多人认为,用了这么多药他都回不来,基本上没戏了,但是我说,只要有一线希望,还是要做。考虑他是中毒,那就做血液净化,而这边要不断地同时在做心脏按压。

 

心肺复苏是个极其耗费体力的动作,在场急救的医护人员轮流上阵,可半小时后,大家都已是衣襟湿透,病人却仍未好转。按照一般的抢救要求,如果心肺复苏半小时未成功,可宣告临床死亡。但顾凌要求大家不要放弃,依据他的经验,这位中毒患者仍然有生的希望,一场长达1个多小时的“生命接力”就此展开。

 

顾凌:一个人按一两分钟你就得换人,累啊,非常累,你如果时间按久了,你力量不够,动作就变形,按压效果就差掉,脑神经就有可能恢复不过来。

 

记者:所以这就像是抢救生命的一个接力赛?

 

顾凌:对,一两分钟就要接一个,动作中间不能停,就很快,你一退,进退进就这样子做,就这样我们大概整整按了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做完以后,心脏恢复了,复跳了我们就高兴了。结果醒过来,非常好,一点后遗症都没有。这确实很高兴,因为这病人能救回来我们都觉得是奇迹,救那么长时间,我们就坚持不懈,始终不放弃,如果放弃了那人也就没了。

 

作为宁德市率先成立重症医学科的领路人,顾凌还经常为兄弟县市的重症医学事业提供技术支持。2015年1月15日,顾凌接到古田县医院的求助电话,他们急需对一名生命垂危的病人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但当地没有相应的治疗设备,病人此刻又不宜转院。顾凌当即表示,愿意提供一切技术支持!准备就绪后,他带着一名主治医生和抢救设备,赶往古田医院支援,出发时已是夜晚十一点多。

 

顾凌:到(古田)那里的时候,我印象里是下半夜一点多了,这机器是一个高精尖的机器,在路上颠颠颠的传感器就出问题了,机器自检不会过关,它不过关是不让你动的,机器管路上去也不行。

 

好不容易盼来的精密进口仪器出了故障,这让在场的所有人慌了神。好在顾凌是个好学的人,在平时他就注重研究设备的结构与原理。遇上这些问题,他对照着说明书,当起了“技术工程师”。

 

顾凌:半夜三更去哪里找工程师,没地方找,这边等着机器用,我们人都到了,机器用不起来,你说这可不急嘛。一次两次就只能试了,试到最后,自检过关了,才能够开始做。我记得到开始做可能下半夜三点多了,上机治疗,后面那个人效果也挺好的。

 

作为一名重症医学专家,不管前方是怎样的险境,面临怎样的困境,顾凌总是第一时间站在最前线全力救治病人,尽己所能挽救生命。

 

今年3月,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例重症人感染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针对患者的症状,顾凌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他认为,实施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可能对患者病情有帮助。面对困难与不可预测的危险,顾凌现场亲自坐镇指挥,带头站在第一线参与抢救。

 

顾凌:护士和医生还是有担忧,谁都会有这种心理,怕被传染上,因为禽流感的发病情况是很重的,那我说没关系,坚持我来,我说我带头查房,你们不用担心,我每天自己去看她。

记者:那您当时会不会害怕?

 

顾凌:我当时倒不是说怕被传染,而是怕这个人救不过来。你必须上,你不上就没有别人上,我如果先怕,对医生护士的心理影响就更大了,我跟他们讲肯定我来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历时半个多月艰难治疗,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顺利康复出院。事实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并不高,这次能在短期内抢救成功,实属不易。

 

顾凌: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总结这类病例比较有效的一些措施,比如说做血浆置换,然后我们就加了一些这几年提的比较多的俯卧位通气。省里专家也有下来看,看了以后就说:老顾你这种方法挺好的,这病人做成这样子算非常好了。我们很多治疗措施很及时,看着她好起来我们真的很高兴。

 

如今的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在顾凌的带领下发展迅速,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也取得了许多成绩。2013年底,福建省首期六个“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之一落户闽东医院;2015年,重症医学科被宁德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2016年取得宁德市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称号。

 

记者手记

顾凌用爱与坚守,创造了许多生命奇迹,在这背后,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是无数次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重症医学永远在路上,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他无尽的动力,更让他赢得了病人“以生命相托”的信任。

 

采写:魏苏熙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