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胡小容:大山深处一个人的“长征”
人才名片
胡小容,霞浦县崇儒中心小学教师,29年来,先后在十多所偏远农村小学任教。曾被授予“宁德市十佳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福建省首届“最美教师”提名奖。
“溪边雾笼风光醉,路口风牵鸟语香。”风景秀丽的崇儒乡位于霞浦县西北部。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曾经一度,那里的山村几乎与世隔绝。29年前,一位18岁的姑娘只身一人背着行囊走进这座静谧的深山,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给了崇儒乡最偏远的十多个乡村,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叩开了求知的大门。崇儒中心小学校长卓丁杰这样评价她:她被称作“满山跑”的老师,她当时“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那个“哪里”其实就是代表最艰苦的地方,而且无怨无悔,没有任何怨言。
本期《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 新工匠)栏目,我们讲述一位坚守乡村29年的女教师——胡小容的故事。
我们从霞浦县城出发,车子一进入大山,瞬间就感受到了博大与渺小,静谧与喧嚣的强烈对比。十多公里的山路蜿蜒起伏,盘旋曲折。几年前,崇儒乡偏远山村的几个教学点合并到乡里的中心校,胡小容因此被调到了崇儒中心小学任教。车子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在崇儒中心小学门口见到了胡老师。当天,原本是满课的她与其他老师调了课,才“挤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胡小容现在担任三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天上课前她都会让孩子们先朗诵一首古诗,这是她这么多年养成的教学习惯。
1988年,胡小容第一次走上讲台,是在亭头村南山小学,那时她才18岁,刚刚中学毕业。花季年龄,她却独自一人背着行李要进山沟里教书,当时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
胡小容:当老师是我的梦想,但是家里人不怎么赞同,他们不喜欢我到山沟里面去,特别是我爷爷,很反对。那个时候要坐三轮摩托车,(还要)走路要走半个小时。我爷爷就不放心了,我是自己坚决要去的。
胡小容的“老师梦”在童年时代就萌芽了。小时候,还没到入学年龄,她就跟着叔叔、小姑们到学校“蹭学”。当时她周围很多同龄人都没有机会上学,七八岁的年纪,就开始上山放牛。
胡小容:(我)刚入学不久,我的这些小伙伴他们都没去读书。星期天,我就把这些小伙伴叫到家里,我当小老师教他们,跟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记者:这对你后来走上农村教师的道路有影响吗?
胡小容:有,看着他们都赤着脚去放牛放羊,有的一辈子都没读过书,到现在了还是跟文盲一样。所以我就想着一定要在山村,让孩子们多学一点知识。
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天到南山小学报到的场景。村民把鸭子关在教室里,遍地鸭粪,臭气熏天,学校甚至连一面完整的墙都没有。学生从家里拿来了晒地瓜米的竹匾,才勉强围起了老师的宿舍和厨房。在她来之前,有一位老师只待了一个星期,就申请调到其他学校。
胡小容:冬天很冷,一下大雨水就漫起来了,漫到我们房间里面,床都下陷了。教室很冷,我就(把学生)带到房间里面,黑板、火盆搬到房间,继续上课。
艰苦的环境没有让她打退堂鼓,虽然只是“半路出家”的代课老师,但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她到处借阅各种教育专业书籍和教学参考资料。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普及,她常常跑几里的山路到其它学校借阅,从来不惧山高路远。为了一本书往返好几趟是常有的事儿,没有复印机,借到了书就赶紧带回学校抄写到深夜。
胡小容:那个时候学校只有几本小小的教学用书,教案什么都没有,我就回到溪边借这些教案,都是靠手抄,晚上加班到两三点。
胡小容在南山小学度过了教学生涯的第一个三年,之后被调往溪坪小学。孩子们舍不得她走,愣是走了好几里地将她送上了车。
胡小容:以前的家长感觉你这个老师教的好,老师要调走的时候,他们就会放鞭炮送你走。跟孩子们要告别的时候心里也是恋恋不舍,孩子们都送我,走路要走半个小时,他们就帮我拿着东西,一直送,送到我乘车的地方。
回想起这个场景,胡小容的眼圈红了。那些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慢慢浮现在眼前……
溪坪小学是个单人校,在高海拔的山顶上,胡小容每次都是靠数着弯道才坚持走到学校。如果不是每周一准时飘扬在学校上空的五星红旗,那里也许早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学校学生人数少,年龄跨度大,胡小容一人承担起了好几个年级的复式班教学。
胡小容:上课就是动静搭配,这个年级自习,一个年级上新课,一个年级做作业都是这样子。备课我们教案本拿来,分成三竖下来,这个一年级,这个三年级,这个二年级,语数语数交叉,其他音乐体育也得上。
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很常见。在溪东村,甚至连学校都没有,胡小容就在村里的祠堂给孩子们搭了个教室,十七八个孩子,四个年级,每天清晨,祠堂里总能传出清脆的读书声。那个时候胡小容已经怀孕六个月,每天挺着大肚子站七八个小时,晚上就在祠堂睡觉。
胡小容:在那边,春季经常下雨,雨鞋一会儿就变成好几斤重了,泥土全部都粘在雨鞋上,走不了。有的时候站了一天,到晚上都累的不想动了。我怎么苦,回家都不说。
1996年八月,孩子才刚出生两个月,胡小容连产假都没休,就被调到官路下小学任教。孩子小,没人照顾,她动员丈夫抛下家里的农活,抱着孩子,在官路下村安了家。学校年久未修,破烂不堪,阴暗潮湿,刮大风时房顶吱吱作响,随时都有瓦片掉落。村里连个像样的医疗站都没有,孩子生病,就只好用村民教的土办法来医治。
记者:您丈夫当时有跟您产生过意见分歧吗?
胡小容:有,那肯定有,比如说孩子生病,不适应那边,我丈夫就叫我不要教了回去算了,他让我在家带孩子,他出去打工。(那里)也没地方买菜,小孩子小的时候长的比较瘦弱,有点营养不良。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劝我还是孩子要紧,但是想到那边的家长还有孩子们,我如果半途走掉的话,那(他们)就请不到老师了。
四个年级的复式班,她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丈夫带小孩,煮饭,俨然成了“家庭妇男”……面对丈夫的委屈,孩子的哭闹,胡小容告诉自己,为了这些孩子们,咬着牙也要坚持下来。她几乎一心扑在了教学上,等儿子大了些,她甚至没有时间辅导他的功课。
胡小容:对孩子有一点亏欠,他会说我的妈妈不是我的妈妈,是别人的妈妈。当时心情也是挺难过的,如果能够让我重新回到以前的话,我就想把孩子也带在身边。对家人我都有亏欠,我妈妈动了好几次大手术,我都不在身边。我就是一个人在学校,如果请假,就没人上课了。我这29年来没请过几天假。
如今,崇儒中心小学有绿茵跑道,孩子们有宽敞整洁的教室和校舍,老师课堂上也用多媒体教学。但是胡小容一直留着当年一笔一划手抄的教案本,对她而言,这些都是她过去那段艰苦却又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的见证。
胡小容:我孩子小的时候,跟着我都是走路。他学了长征那一课,就问我,老妈,我们有没有走了二万五千里。我都没有去算过,这么多年下来,走了很长。他们都问我怎么不去考试考进城,我说我就要待在这边,待到我退休那一天。
甲:胡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个善良的老师;
乙:胡老师是帮助我们成长的老师;
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像胡老师一样的老师;
合:胡老师,您辛苦了……
记者手记
胡小容的教案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愿做小渡船,把更多的山乡孩子渡往智慧和文明的王国”。时隔多年,她依然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孩子们望着她求知若渴的眼神。二十九年,她用双脚丈量大山,续写着一个人的“长征”路。有人说她是灯塔,指引孩子走出大山;有人说她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她却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教书匠。我想,她大半辈子坚守三尺讲台,为乡村教育带来的改变,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采写:陈丽晶、魏苏熙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