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袁韬:我的幸福感就是农民增收
人才名片
袁韬,宁德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二十五年来,一直从事经济作物生产与技术推广工作。先后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三等奖;获三届市管优秀人才、第四届宁德市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全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他像耕耘在果园里的“老黄牛”,默默地呵护着每一棵果树的生长;他对果树种植技术谙熟于心,甘当果农致富的“引路人”;春去秋来,他带领闽东果农用汗水酿就了丰收的美酒。本期《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 新工匠)栏目,我们讲述宁德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袁韬的故事。
十月的清晨,夏日的暑气还未消失殆尽,福安下白石亨里村,今年最后一批“立冬本”龙眼已经可以采收了,我们跟随袁韬一起去园子里看看。
车子在崎岖的小路上颠簸,空气中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田间稻浪滚滚,路边龙眼金黄,这些都预示着今年是个丰收的好年。
对袁韬来说,眼前的这条羊肠小道再熟悉不过了。十年来,他无数次往返这里,手把手传授果农新的龙眼栽培技术。1992年,袁韬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同年分配到宁德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工作。从此,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成为家常便饭。
袁韬:我们从小就是农村出身的,我家背后就是一大片的水蜜桃,所以天天在这山上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然后上大学的时候第一志愿就报了这个。分配在经作站的就我一个人,(已经干了)25年了。
我们在果农陈贵荣的园子里看到,一颗颗金黄饱满的龙眼压弯了枝头,两三米高的龙眼树整齐划一,远远望去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每年的这个时节,陈贵荣置身硕果累累的果园,总会笑得合不拢嘴。
陈贵荣:我龙眼种了很多,那一片七百多棵,(袁站长)一棵一棵给我改造的好漂亮。这个(龙眼)质量好的多了,价格高了十倍。今年价格比较高,反正七八块没有下,今年荔枝收了三十多万,(龙眼)收十几万差不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龙眼的当家品种是中熟福眼,占宁德龙眼栽培总面积的80%。福眼成熟期集中在9月中旬,正赶上各地龙眼上市高峰期,宁德区域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低下。
袁韬:那时候算是大量集中,所以销售的价格一直都不是很好,一个他是中熟的,一个他的品质一般,就销售不是很好,所以造成龙眼几年价格跌得很厉害,从1996,1997年开始就走下坡路。
龙眼价格上不去,眼瞅着果农的收益一年不如一年,袁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拉开龙眼产期,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了他新的课题。
袁韬:我们就开始考虑要调整,引进更晚熟的品种。一个松风本,一个立冬本。松风本可以到国庆节成熟,立冬本可以到立冬成熟。把这个产期拉开,这个时候市场上就没有龙眼,只有我们这里有,这把我们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个也经历了很长时间,九几年到现在,真正推开这两个品种是在04年以后。现在这两个品种差不多占到一半的比率了。
记者:后来龙眼的价格比之前提升多少?
袁韬:像我们这几年,福眼一般两三块钱,立冬的都五六块钱,差不多就翻了一番。
新品种的引进需要采用高接换种技术,将原先的果树“截肢”,嫁接上优良品种。高接完的龙眼树要过三四年后才能结果,几百亩的果树,一旦高接失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面对未知的风险,当时很多果农不愿意接受,农民的疑虑使袁韬的技术示范被按下暂停键。
袁韬:当初你引进来,农户肯定开始不接受。我记得福眼有的一株二三十年了,有的一株树都这么大了,(农户说)你要把我这个树锯掉拿去重新再高接掉,高接完我又要等三四年四五年我才有收入。所以一开始就推广的很慢。
福安市特晚熟龙眼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农陈坛书,当时一听说要把种了几十年的老树锯了,心里头很不是滋味儿。袁韬只好承诺,如果不增产,就如数赔偿。这才给他吃了“定心丸”。
陈坛书:他说人开心树也要开心,中间锯掉,慢慢矮化下来。刚开始的时候不会接受,肯定舍不得,太可惜了。然后他锯了几株我就舍不得锯,叫他不要锯不要锯了。他就讲锯掉,对比一下,假如说不会增产的话他就赔偿(给我们)。
然而高接只是第一步,在具体栽培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由于品种、技术、气候等原因,宁德龙眼种植“大小年”问题严重,基本上处于一年结果一年不结果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袁韬引进早疏花穗技术,减少树体养分消耗,提高坐果率,缓解大小年结果。陈坛书种了几十年龙眼,从来没见过满树的龙眼花要疏掉一半,看着落了一地的小白花,他心里打起了小鼓,到底能不能行?
陈坛书:心理肯定不舒服了,都没有见过这样子, 我舍不得,难得会开一朵一朵花,很茂盛,我们也很高兴。但是(把花)疏掉疏掉,我们头脑怎么会转的过来呢,因为没见过这个事情。
袁韬回忆起几年前在果园疏花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为了让果农放心,他拿起剪刀亲自疏花。一剪刀下去,五六十根花穗一下子落了下来。
袁韬:我们在旁边现场给他操作的时候,他老婆在旁边看非常紧张,她说这样子剪怎么行啊,一整株树的花都给你剪光了。那一年花又开得多,我们一疏就疏掉60%到70%,疏了三株以后她再也不让我们疏了。
记者:你是怎么说动他(愿意接受的)?
袁韬:跟他说你如果有损失我赔给你,但是还是不让我们疏,就疏了几株他老婆怎么样都不肯,最后结果出来的时候他的一斤龙眼比别人的要多卖一两块钱,品质好啊。
效益摆在眼前,高出一倍多的价格对果农来说,那就是增收的“金娃娃”。看着果农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袁韬心里乐开了花。就在大家伙儿准备靠着新技术大干一场的时候,2016年冬天,一场冻害几乎毁了所有果农的希望。
袁韬:2016年是我们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低的温度了,像福安达到零下四度多,损失非常重,我们整个宁德六万亩的龙眼,差不多五万亩都冻了。几年的心血,有的是刚刚高接的,刚刚结果,(有的)品种试验做了三四年的,一下子都冻掉,(我)心情也是很沉重的。
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冻害过后,除了鼓励果农不要灰心,袁韬还要想着怎么让这些受冻的果树重新焕发生机。他翻阅大量书籍,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做法,总结出了一套以适时修剪、树体保护、冻后树体恢复管理技术等为主的晚熟龙眼冻后恢复技术,这让果农重新看到了希望。
这几年,只要有机会,袁韬就会带着果农们一起到外地考察,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用敏锐的观察力寻找新的品种。
袁韬:经常带农户一起去。原来福清一年我都带(他们去)两趟。就是开花的时候去一趟,结果的时候去一趟,让他们直接感受这种技术。然后通过他们再带动其他农民。
袁站长的好,果农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陈坛书现在已经可以熟练操作高接、疏花、矮化等技术,还能指导合作社里的其他果农。
陈坛书:袁站长很好的,真的,每一年龙眼都要来这边指导,施什么肥,喷什么药都是在指导,我不懂的事情都是问他。在袁站长的指导下,(技术)学了(百分)六七十,还可以指导别人一点。以前的龙眼是有产量不会值钱,现在是每年都会增产增收,还有价格一斤十几块,我这个合作社一年可以采收几十万。
在农民的大棚里,在田间地头,都可以看到袁韬的身影。他几乎没有闲暇之时,接打电话十有八九是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现如今,宁德已经建成以环三都澳为主要分布区的宁德市特晚熟龙眼产业带5万亩,推广优良晚熟龙眼良种立冬本与松风本3万亩。2012年至今,全市果农累计新增纯收益1.5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袁韬:我们经常都是在果园里面跑,你看我晒得这么黑,都是在山上跑的,经常都是满身泥土味。(但是)可以和农民朋友们交流还是挺开心的。农业不好做,但是一定要做。我们也是扎扎实实地把农业工作做好,大家朝着这样的方面去努力,就是农民要增收。
记者手记
帮助农民增产又增收,是一个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努力的方向。他的幸福感如此平实,又如此真挚。我想,每一颗被他注视过的果实里所蕴含的甜蜜,必定有一份是属于他的。
采写:陈丽晶、王玮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