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叶祖云:教授与种苗的情缘

 

人才名片

叶祖云,宁德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学博士,省级科研平台“福建省特色药用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省重点项目“太子参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科研工作,无疑是许多人倾慕的职业,甚至觉得高不可及,但对于身处其中的人而言,外表的光环却难以掩盖他们背后那“不可为外人道”的艰辛。今天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新工匠)节目,我们带大家去认识一位钟情于种苗的教授——叶祖云。

 

2014年6月的一天,“柘参3号”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这对于种苗培育者叶祖云来说,是极不平凡的,它标志着“柘参3号”成为继“柘参1号”和“柘参2号”之后一个全新的太子参品种,他十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结晶;同时,这一天对海西药城柘荣县以及当地数以万计的参农来说,也是极不平凡的,新的太子参品种将从实验室种植阶段正式进入推广种植阶段,它将给柘荣县太子参产业的发展带来福音。

 

这期间的故事还要从十三年前说起:2001年,叶祖云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开始接触太子参这一闽东本土特色药材。

 

叶祖云:太子参是一种药用植物,在我们柘荣这边种植有百年的历史了,而且柘荣被称为全国的太子参之乡,也就是说它的太子参全国是最出名的,药材的品质是最好的。

 

太子参可是海西药城柘荣县的宝贝,“柘荣太子参”是闽东地区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全国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声。可是,因为太子参本身植物特征,长久的种植下来,其品质却逐渐下滑。

 

当时,柘荣县普遍种植的是“柘参2号”太子参品种,但花叶病却成为困扰广大参农的一大问题。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闽东太子参花叶病发病率为60%—90%,一些严重地区甚至达100%,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制约了太子参的大规模发展。这一严峻的现状也成为摆在叶祖云和其他一些农业科研工作者面前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您当时选择从事太子参研究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

 

叶祖云:主要是觉得太子参种子退化比较严重,作为地方性大学,就应该去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个自己也刚好是这个专业。我们学校以应用性和地方性为特色,所以学校也很要求我们老师多从事一些能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事迹问题的课题。

 

在学校的支持下,叶祖云运用自己的植物学知识开始研究太子参种苗退化问题,他在繁忙的教学安排中挤出时间进行实验研究,在课堂、实验室、种植园之间来回穿梭。当时,宁德师范专科学校实验室十分简陋,重要的实验仪器都不具备,研究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叶祖云在硕士学习期间主要研究对象是水仙花,而在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难免遭遇知识瓶颈。这样,叶祖云觉得若要在太子参研究上取得突破,自己必须要在知识层面上更新,叶祖云决定再去深造。

 

叶祖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没能解决吧,刚好我们学校也鼓励年轻老师继续攻读博士,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太子参,植物学上叫做发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这个就跟种苗繁育密切相关了。

 

2005年,叶祖云进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脱产攻读博士学位,专攻植物育种。同一般学生读取博士学位不同,这时的叶祖云已经37岁,他是带着一系列的研究问题来深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也就格外强,也尤其的刻苦。

 

叶祖云:我在厦大念博士的时候,天天在实验室里,没有分周末和节假日的,本来夏天放假可以回来的,我就没回来,有时候晚上实验要继续下去不能中断,那就睡实验室,这也是很经常的。既然做这一块,就要投入,不然就做不成。

 

博士三年的再深造对于叶祖云来说是他研究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三年,这开拓了他的眼界,使他对植物育种有了新的看法。过去,柘荣县太子参种苗培育都是通过田间选育的方式,例如“柘参一号”、“柘参二号”,这样的育种方法没能改变太子参二倍体的生物遗传特性,不能从本质上提升种苗优势。

 

叶祖云:自然界当中有大概60%左右的植物都是多倍体的,多倍体的植物相对于二倍体的植物有生长比较健壮、抗逆性比较强、产量相对高、有效成分相对多这样一个普遍的特性,当然不是绝对的。

 

读博期间,叶祖云就开始植物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在他看来,如果能改变太子参植物遗传特性,就能有效改善现有太子参块根小,产量低的状况。但在研究过程中,他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难。

 

叶祖云:因为诱导是不定向的,有可能往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往坏的方面发展。因为是不定向的,所以你很难预测你的研究结果,可能你花了半年,因为一次诱导前后要半年的时间,可能一点结果都没有。

 

而困难还不仅仅是这些,在田间对照栽培阶段,叶祖云还要克服实验条件简陋、研究经费不足、研究人员缺乏等等难题。

 

叶祖云:刚开始还是比较艰巨的,经费也不多,刚好柘荣有学生在那边,所以刚开始还在他家里做实验,那时候小苗都是自己种,锄头也是自己拿的,在田里面种完自己就腰酸背痛的,所以躺在床上就睡着了。我有时候一去都住好几天,因为你从事这方面研究,就觉得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那里离城关还比较远,种完天黑了,偶尔没有车回来,我记得一次骑自行车回来。

 

现在,叶祖云回想起来,当时的艰难情境的确让人心酸,但他庆幸的是这些困难他都走了过来,也没有放弃。而悄然间,这些艰辛却在背后酝酿着一次突破。2010年,叶祖云成功培育出四倍体的太子参种苗,并进入田间对照栽培阶段。

 

记者:您在做柘参三号研究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一些难题?

 

叶祖云:碰到困难是很正常的,科研一个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另一个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发现更多不懂的东西,你就会去钻研,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值得你去研究,这样就逐渐形成一种兴趣和爱好,既是工作,又是兴趣。通过长期的积累,培育了一个新品种,或者说建立了一个柘荣太子参种苗繁育技术体系,从健康的种苗开始培育,然后田间扩繁,再到然后再到广大的太子参种植户手上进行推广应用,这应该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花了这么十几年的时间自然就有相应的收获吧。

 

2011年到2014年,叶祖云又进行了三年的补充实验,一次一次实验,一次一次的积累,一次一次的突破,在他看来,一个研究成果的背后,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每次困难的解决就是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他因此也看淡了困难,是兴趣和使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

 

学生陶心想在叶祖云身边4年多,期间充分见证了他的教学和研究态度,也深受其影响。

 

陶心想:我觉得他的身教比言传更深刻一点,因为他做什么的话都会亲自给我们示范,尤其是在移栽过程中,基本上农民的工作他都会做,他都是亲自教我们。他对科研特别执着,就是抓住一点永不放,他做太子参特别久了,像今年我们做杂交,光是育种就是三千多朵花,但是成功育出来的只有两百多左右,每年的成果都特别小,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现在,“柘参三号”太子参品种已经进入大规模推广种植阶段,通过对照栽培,新品种产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0%到60%,每亩收入高出1000到3000元,这又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提升了柘荣县太子参产业的发展规模。

 

柘荣农业局经作站站长 黄冬寿:每亩增加几千块钱那有,我们正常的产量(单产)是120公斤到130公斤,它(柘参3号)的产量(单产)至少都在150到160以上,一亩地多了六七十斤,然后一斤至少可以多20块钱,那就蛮厉害了。

 

叶祖云说,他是十年磨一剑,对比其他的一些前辈的科研成果,他的付出并不算什么,你付出多少你就收获多少。

 

叶祖云:科研肯定是要有积累的,你不要想做那么一两年、两三年就有什么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你看每年国家的科学进步奖,那这都是人家研究十几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的成果,因为没有这么长时间的研究,拿不出一个成果来,你的成果行不行,需要时间去验证。

 

如今,叶祖云也有了他的研究团队,有了设备齐全的研究中心,学校和企业还联合打造了种植基地,这些他从前梦寐以求的,也都成了现实。然而,他的研究脚步没有停止,他的研究热情依然如旧,他说,还有“柘参四号”、“柘参五号”在等着他,我们静候佳音。

 

记者手记

一个小小的种苗,有人竟愿意为它倾尽毕生精力,这背后是自然界生命那无穷奥妙的摄人之美,也是那些为之倾倒之人的矢志不渝。从叶祖云的身上,我看到了科研精神与自然万物结合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爆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采写:金烈、陈丽晶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