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全汉锋:水产生态养殖的践行者

 

人才名片

全汉锋,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参与了三十多项国家、省、市级水产科研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宁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先后获得“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宁德市青年创业良师益友奖”、“宁德市第二届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十佳科技工作者”、“最美闽东人”、“第四届宁德市市管优秀人才”等称号。

 

他是闽东渔业科技的专家,也是渔民朋友的贴心人。他用自己的热血和情怀,用精益求精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为宁德海洋渔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今天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宁德新工匠)栏目,我们讲述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全汉锋的故事。

 

说起全汉锋与水产养殖的不解情缘,除了受父辈的影响,还得从他小时候对水生生物的喜爱谈起。

 

全汉锋:这真的也算是从小有这个情结,因为我父亲原来就是海洋渔业局的,过去叫水产局,我们小的时候在金涵农村长大,放学放假就喜欢到田间、田埂里面捕一些小鱼小虾,那时候觉得这些生物游泳的姿势都挺优美的。所以上大学的时候报志愿,我就直接报了这个。

 

1990年,全汉锋从青岛海洋大学海水养殖专业毕业后,进入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从事水产养殖研究及技术服务。当时,闽东刚实现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全汉锋赶上了大黄鱼人工繁育研究成果应用与推广阶段,开始参与了一系列海水养殖新技术的研发。

全汉锋:所以我就是也挺幸运的,一来就参加这个相当于第一代黄鱼研发人的课题组了,因为刚开始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技术,我们正好参加这个团队,在里面做了一些东西,也学了,其实对于那时候来说应该是成长比较快。

 

面对未知技术领域,总会碰到一些困难,选用哪种合适的饵料生物、发生新的病害如何防治,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模拟重复试验,来对新技术进行完善和修正。

 

全汉锋:就像饵料怎么解决,我们还得带着渔民到海上去捕捞饵料生物,自己亲自拿着这个玻璃瓶教他:这种捞出来的就是这个饵料生物。过去快艇不多,都得坐一些小舢板,有的时候去就要去一整天,然后那个船轰隆轰隆,风浪大的时候船还摇着还晕船,但是那时候可能也是年轻嘛,忍一忍就好了。还有一个我觉得还是一个兴趣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兴趣就觉得这个工作很辛苦,就不爱去了。

 

全汉锋回忆道,1991年,漳州水产局雇船从外海远道而来,到宁德运十万尾珍贵的黄鱼苗,由于育苗水温过高,暴发了大面积的白点病,而当时并无治疗白点病的成熟经验,他们只能对治疗方法和工艺进行多次尝试,但还是以失败告终,无法为对方提供鱼苗,这让他十分心痛。

 

全汉锋:那个时候的感觉是非常难受,印象很深,人就是一阵阵想吐的那种感觉,很无助。过去的黄鱼很不好育,能够育出几十万、百来万那是不得了的事情,不像现在我们的育苗厂,一个厂育几千万那是很轻松的事。

 

在闽东水产人的共同努力下,大黄鱼全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逐渐成熟,1998年-2000年进入了闽东大黄鱼产业化高速发展阶段,许多大黄鱼养殖户开始成立公司,扩大养殖规模。遗憾的是,在本世纪初,大黄鱼产业因为无序无度发展,以及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方式,影响了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和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汉锋:当时的网箱比较小,养的黄鱼都采取填鸭式的,就是拼命地喂,让它吃的饱饱的尽快长大。当时的黄鱼应当实事求是讲脂肪比较多,条形不好,肚子大大的圆鼓鼓的,很多人讲这个黄鱼好像不如前几年一些野生的好吃,或者说油太多啊,又难看啊。我当时觉得这样子下去可能不行。

 

为了寻找一条科学生态的养殖模式,全汉锋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技术,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立海珍品健康养殖基地”的新路子。围绕着这一思路,全汉锋把精力投入到“深水仿生态大黄鱼围网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应用中,根据自然海域大黄鱼的繁育习性,为人工养殖的大黄鱼提供一个仿天然生态的生长环境,全汉锋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之举。

 

全汉锋:它叫做仿生态深水大黄鱼,这种黄鱼都是养到两斤多,两斤以上的一斤是150块钱,那就是一只300多,而且还挺畅销,特别是到年底的时候一天捞几千尾都不够卖。然后到了2008、2009年以后,很多的养殖企业也意识到了,那现在围网多了,有的地方围不了网的,现在很多就是搞成大网箱。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相关技术规程的示范推广,体态匀称、大规格、体色金黄、口味接近野生的特色“深水生态大黄鱼”,开始跳跃在闽东深水围网和大网箱中,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丰硕的果实。

 

全汉锋:我觉得我是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你总觉得你一些研究的产品,研究的一些设施啊,真的在生产上得到应用,而且真的给养殖户带来效益,那其实非常开心,就像我现在看到黄鱼这么多,想想当时我们的黄鱼才多少,当时整个宁德才二三十口的网箱,现在是几十万口,心里有点美滋滋的,那还是有这种感觉的,我觉得快乐更多。

 

要让闽东水产从传统渔业走向现代渔业,引进新优养殖品种、创新养殖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充分发挥本地养殖品种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全汉锋还积极促成企业与科研大院大所的成果对接,提高养殖生产的科技含量,使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再上了一个台阶。

 

全汉锋:因为经常有些企业的朋友来我们研究所问,我们最近可以做一些什么,总不能总养黄鱼吧,这也涉及到一些结构调整的问题,还有没有一些更好的致富的品种啊,我们说你们可以搞一些南北对接啊,像多宝鱼之类的,在北方冬季我们把它运过来,然后在我们宁德的网箱养到4月份,正好从它半成品养成成品直接出售,我们其实更多的是带动这样一种理念。

在全汉锋的协助下,宁德市登月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进行成果对接,培育出杂交鲍新品种,使鲍鱼这种昔日大家眼中的奢侈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

 

另外,全汉锋还承担省区域科技重大项目“紫菜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协助引进紫菜新优品系,成功进行室内规模化生产性育苗和大面积海上养殖,并在国内率先针对坛紫菜精深加工进行了装置改进、发明,项目由此获得了2012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全汉锋:养殖户提交上来的“考卷”五花八门的,一会儿是鲍鱼,一会儿又是什么,那我们都要做,那首先其实我们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哪怕是今天做紫菜,明天做鲍鱼,或者后天做海参,因为我们有这个基础在,我们可能跨品种来做一些项目实验,我们很快就会进入角色。

 

采访中,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负责人和养殖户不时打来电话,就养殖方面的问题向全汉锋请教。20多年来,全汉锋指导过多少养殖户他自己都记不得了。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绍锋说:

 

周绍锋:他对工作这一方面真的可以这么说,非常兢兢业业,他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如果有需要,一叫他马上就到,像我们这些水产企业,比方讲有一些鱼的病患啊,难题啊,我们一说他马上就到这边来给我们指导。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全汉锋始终关注着水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他长期无偿对养殖户们进行水产养殖基本知识、操作技能以及最新的健康养殖技术的培训,开展多场“海水鱼类健康养殖”等专题培训和讲座,把实用技术推向生产最前沿,现场帮助养殖农户解决生产难题。

全汉锋希望,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将先进的技术推广应用到闽东水产养殖业中,建立一种环保、安全的渔业生产模式,做到可持续发展。

 

全汉锋:我就希望目前还有一些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病害的问题,真的能够解决,如果有病害,养殖户都愁眉苦脸的,我们也觉得很难受。还有一个我也是希望我们的养殖能够更规范一点,能够把像一些国外的先进的、一整套的养殖的一些模式、设施,能够在宁德得到应用,我觉得那非常开心,一对环境保护又很好,二又对养殖效益有提高,培养出来鱼的品质各方面都上档次,也有保证,其实我是真的想,如果是那样子的话,是很快乐又很赏心悦目的一件事情。

 

记者手记

宽广的闽东海域,游弋着智慧的结晶,勤劳的闽东水产人,为这里的海洋注入源源活力,让鱼儿跳得更欢,让渔民笑得更甜。能为一方水土奉献一生,全汉锋无怨无悔,这份坚持与付出,成就了他的幸福与快乐。

 

采写:魏苏熙、陈丽晶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