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TextInfo.title}}

{{imageTextInfo.source}}   {{imageTextInfo.publish_time | toTime}} 阅读   {{imageTextInfo.read_num}} 出品方:  {{imageTextInfo.producer}}
{{item}}


童玉锦(1924—2012)  童玉锦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祖籍城厢区华亭镇。1941年,童玉锦的父亲和大哥相继去世,他被迫辍学,靠当三轮车夫养家糊口。1945年之后,他凭着父亲留下的仅有一些股票,加入机合巴士有限公司。凭着诚实和信誉,凭着华人特有的精明干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他从基层查票员到站长,再升任经理和董事经理,最后荣任公司董事会主席,成为“交通业界翘楚”,人称“巴士车佬”。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开始转战房地产。他与堂弟童国模联手投资,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阳光发展公司。很快,他又以阳光发展公司董事主席的身份,成为大马房产业的翘楚。1996年,阳光公司在吉隆坡成功上市,市值大增。

商务之余,童玉锦从不忘服务社会,举凡社会公益事业,他皆当仁不让。为了扩大华人在马来西亚主流社会的影响,他把很多精力投入到服务侨团上。1964年起,他开始担任雪兰莪兴安会馆会长、名誉会长兼产业受托人;1990年起担任马来西亚兴安总会总会长、名誉总会长兼顾问;1998年起担任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总会长;2001年起又任马来西亚七大乡团(福联会、客联会、广联会、海南联合会、潮联会、广西联合会及三江总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并连任两届。他还对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情有独钟,时时体现侨领的风范,获得全马社会的一致肯定,先后被授予AMN勋衔、太平局绅、DSSA拿督勋衔、丹里斯拿督等称号。

童玉锦虽是海外出生,但他对莆田却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他坚持学习莆仙方言,不但自己捐巨资支持家乡公益事业,而且还以自己的影响力,激励海外乡亲出钱出力,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在华亭镇,他发起捐建了华侨医院;在华亭镇的赖厝村,他捐建了一所小学以及村中的水泥大道。

 

李文涛(1925—2002)  李文涛是仙游人最熟悉的印尼爱国侨领,他出生于仙游鲤城一位贫穷的郑氏人家, 8岁时卖给同乡李进坤为子。李进坤早年随祖母在南洋打拼,家道殷实,膝下无子,抱养李文涛后甚是欢喜,给予了精心的抚育。

1937年,李进坤回乡省亲,是年暑期,他带着李文涛前往印尼,并有意安排他摆小摊谋生,让他有机会接触底层民众,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积累经商之道。这一独特的经历也让他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1950年,李文涛与号称“印尼钱王”的李文正相   识,两人一见如故,后来,李文正率先进入了银行业,捕捉到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在李文正的熏陶和示范、带动下,李文涛开始对银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1年,在妻子李金哥的大力支持下,李文涛创立了工商银行, 1974年,又创办了海外快捷银行,使其很快发展成为海外的大银行,总资产达到5亿美元。1978年,在海外快捷银行被国家银行合并成为国营银行后,李文涛又抓住印尼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政策,与银行家李文正等人携手,先后合资创办了巴哈利银行和美罗国际银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事业有成之后,李文涛仍保持着良好的传统美德,生活俭朴,重视子女教育,热心居住国的公益事业。1953年,为提高居住国华人子弟的华文水平,他带头捐款兴办华文学校。1980年,他将一块价值600万美元的土地捐给当地政府建医院;在另一地的一个医院,他捐建了一座病房和一座产科楼。从1994年起,他坚持每年捐献200吨大米,用于救助印尼各地灾区贫困的莆仙籍华侨华  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他坚持每月捐献500万印尼  盾,向部分贫难侨发放每人每月20公斤大米。

李文涛一向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早在1957年,他就慷慨捐建仙游华侨中学和当时的仙游县协和医院。几十年间,李文涛捐建的对象涉及到了仙游县医院、仙游县中医院、莆田县医院、涵江医院和仙游一中、仙游第一道德中学、第二道德中学、仙游县第二华侨中学、仙游县实验小学和仙游糖厂等众多单位,累计捐资约500万美元。为此,1994年,作为29位为福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人士之一,他受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的表彰。

 

黄文峰(1925—  )  黄文峰出生于涵江区国欢镇塘头新坡村,为印尼大马集团副总裁,曾任泗水福莆同乡会主席、新加坡福莆仙公会名誉主席,两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牌匾和金质奖章,还获莆田市、涵江区荣誉市民称号。

上世纪二十年代,黄文峰还在襁褓中就随着涵江区国欢镇黄厝村的养父母漂洋过海,远渡印尼他国。1942  年,因战争,他的家庭财物被洗劫一空,父亲去世,母亲病重,时年17岁的他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和7个幼小的兄弟姐妹,勇敢地承担起家庭重担。经过数年奋斗,他不仅度过了难关还稍有积蓄。后来,他应大马集团总裁吴家熊的邀请,赴印尼雅加达发展,加盟拓展爪哇、苏南岛的咖啡、胡椒、饲料加工厂等农业产品的进出口业  务,并经营建筑、金融、保险等业务,足迹遍布台湾、日本、欧美等地,历经商海沧桑,终成商界名流。

1962年,时任印尼泗水福莆同乡会主席的他应邀回国参加国庆观礼。他特地赶回家乡看望分离三十七年的亲生母亲,面对慈母的真情和贫困落后的家乡,他感慨万   千。从1980年开始,他和吴开模等人在海外同乡侨胞中倡导捐资新建塘头学校教学楼,先后建成“侨谊楼”、“侨峰楼”和“侨谊综合楼”,并添备教学桌椅等设备。同时,还捐资兴建涵江医院病房大楼及购置电梯设备,为莆田高等专科学校(莆田学院)十周年捐款,捐款5万元建设国欢镇办公大楼,捐资铺设塘头水泥路等。几十年间,黄文峰为家乡公益事业共专程回国多达三十多次。


 

李文正(1929—   )   李文正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玛琅镇,其父母是涵江区江口镇新店村人,早年从家乡移居印尼。中学时期,因组织学生参加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李文正被逮捕入狱,并于1947年被驱逐出境,遣返中 国。回国后的李文正,就读于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哲学  系。1950年初,李文正重返印尼,在泗水的一家商店当店 员,商店的老板是李嘉业,女主人便是李王十二妹。1955 年,李文正与李嘉业的女儿李丽梅成亲之后,来到印尼首都雅加达,做了几份工作,也尝试开办公司,但是业     绩平平。经过10年的艰辛奋斗,李文正手头只积蓄了2000  美元。

1960年,李文正借濒临倒闭的基麦克默朗银行,踏入了金融殿堂。1963年至1971年,他又先后将岌岌可危的印尼宇宙银行和繁荣银行救活,名声大震。1971年,李文正动员他的内弟李文明、李文光,并且联合当地华商,集资收购合并印尼多家银行,成立了泛印度尼西亚银行。到了1975年底,泛印银行存款与资产均增加12倍,成为70年代中期印尼首屈一指的华资银行。1975年,他加盟进入有印尼一号富豪之称的林绍良经营的中亚银行。1977年初,他独资创办力宝控股,即日后的力宝集团的前身。1982年,他与林绍良又合作收购印尼商业银行,它就是1987年易名为力宝银行的前 身。到1982年,以银行为主体的力宝集团拥有42亿美元资 产。如今,力宝集团在国内外的资产已超过60亿美元,属下有100多家企业,其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金融、房地产、制造和修理业等,其事业涵盖整个太平洋地区,成了印尼的十大财团之一。

1991年,李文正开始投资中国大陆市场,力宝集团不仅在莆田、福州、深圳等地开设办事处,而且还在家乡莆田投资兴建湄洲湾火电厂,投资总额将高达55亿美元,为迄今为止莆田最大的外资项目。李文正不仅关心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还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为了在家乡创办一所本科大学,他曾多年一直奔走呼吁;从2002年起,五年内他聘请16位海内资深教授来莆田学院执教,承担其全部工资;他还捐巨资支持莆田学院教学设施建设,资助计算机和会计学科建设及英语强化训练计划。

 

黄廷方(1929—2010)  黄廷方生于涵江区江口镇石西村,9岁那年,因迫于生计随父亲黄玉书去了新加坡。当 时,他被安排在当地兴安乡亲创办的宏文学校念书,课余帮忙父亲料理杂货店。宏文学校毕业后,他逐渐接管了父亲的杂货店,拓展了经营业务。上世纪50年代,他开始进军地产业,在新加坡商业中心的乌节路拥有颇多地皮,被誉为“乌节地王”。其后,他在自己地皮上投资兴建了乌节路广场酒店。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在乌节路一带兴建的商业大厦包括远东购物中心、远东商业中心、乌节商业中心、幸运商业中心及维多利亚路的黄金广场大厦。作为  “地产王”、“酒店王”的黄廷方,把旗下所有酒店物业整合成“远东机构”,后由他的二儿子黄志达管理。同  时,他在新加坡食品大王杨协成家族发生分裂风波时,逐步收购杨协成股权,成为大股东。此时,黄廷方家族在新加坡拥有远东机构与杨协成集团两大公司,1994年就以23亿美元的身价被香港《资本家》杂志评为新加坡首富。

上世纪70年代初,黄廷方先生携刚从英国知名学府学成归来的长子黄志祥开始进军香港房地产市场,1972年创办信和集团,同年7月在香港上市,主力投资香港地产业。1981年,信和地产部分分拆为信和置业有限公司,后在香港成功上市。1988年,信和集团标下厦门的一块地皮,至此拉开了信和集团在祖国大陆房地产开发的序幕。如今,信和集团已经在祖国大陆的厦门、福州、漳州、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成都8个城市成立了信和置地有限公司分公司。

在新加坡,黄廷方关心并支持当地同乡社团开展活  动。多年来,他荣任新加坡兴安会馆名誉主席、新加坡福莆仙公会名誉会长。其长子黄志祥则担任莆田市侨联顾  问,一直对家乡侨联事业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2004 年,黄志祥又受聘为福建省侨联顾问和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荣誉会长。其次子黄志达也荣任新加坡兴安会馆名誉  主席。

 

周颖南(1929—2014)  周颖南原名周国辉,是华侨儒商的典范,出生在仙游鲤城镇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周子  溪,早年侨居印尼,后回故乡办教育,在当地极有影响。周颖南从仙游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仙游城西中心小学任教。

1949年,为了生计,周颖南南渡印尼创业。先是给人帮工,当过管理员、簿记员等。1956年,与友人合作,在雅加达创办同丰贸易公司,专营欧美汽车零件。不久,他看准金融业的发展良机,与人合作接办“梭罗银行”,并创办了“慧星收音机装配厂”。

1970年,他举家移居新加坡,投资创办国际纱厂、联州油脂工业有限公司,与友人合作开办针织、漂染、胶带、塑料、成衣等小厂,并把这几家小厂改造为海洋纺织有限公司,走跨国发展的道路,先后在南非、中国设厂,获得了“新加坡50家杰出企业”的荣誉。

1980年,周颖南开始向餐饮业进军,开办“湘园酒  楼”联锁店,成为新加坡最大、东南亚闻名的“同乐饮食业集团”,并于2001年3月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出品包括中国各主要菜系,旁及素菜、日本菜,以及极负盛名的“东西合璧”改良菜肴等,为此他曾出任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副会长。

周颖南热爱文学、新闻、教育事业,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事评论、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在华人中普及文化知识,他一度在夜校担当义务教员。1963年,他还担任华文《火炬报》特约记者,采写了大量新闻特写和报告文学,在印华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笔耕之余,周颖南积极推动跨国文化交流。他与中国国家领导人、文艺界名家如程思远、周谷城、赵朴初、俞平伯、巴金、施蛰存、刘海粟、谢稚柳、程十发、丰子恺等都有密切的交往。他与叶圣陶259件书信交往,已作为叶圣陶重要创作的一部分,珍存在中国现代文史馆新建的  “颖南文库”里。多年来,他自费出版的中国新老作家、画家作品集有十余种,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处于十年动乱的特殊时期出版的难得之作。

多年来,他为故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希望工程等奉献资金数以百万计,赠送图书多达万册以上。他是开发河北涿鹿黄帝城旧址海外华人第一发起人。1999年10月1日,他曾应邀到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

 

陈振荣(1932—  )  陈振荣是文莱的“汽车大王”,出生于涵江区江口镇下墩村,1948年,他赴文莱“淘金”。

在东南亚的最初10年里,陈振荣辗转于诗巫、古晋、美里、文莱等地,当过学徒,做过汽车修理工,开过货车和的士。26岁那年,他租下了文莱武吉色里拉那时的黄金地带,开始了修车生意。

1961年,陈振荣忍痛割爱,关闭了汽车修理店,大胆争取到日本轿车在文莱的代理权,创办起了主代理日本轿车、兼代理英国轿车的进口汽车代理行。到了48岁那年, 陈振荣在牢牢控制日本轿车和英国轿车的进口代理权基础上,又揽得了美国轿车和韩国轿车在文莱的全权代理权。随着文莱经济的发展,他小小的进口汽车代理行顺理成章地发展成为文莱最大的进口汽车代理集团, 他本人也由“汽车修理工”摇身变为“汽车代理王”,成为文莱汽车公会的第一任主席。如今,他还涉足房地产、商场、酒店等行业,投资遍布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

商务之余的陈振荣是位古道热肠、急公好义的社会活动家。他曾任文莱斯市中华商会理事,对当地以及海外同僚社团多有捐赠和帮助,在当地以及同僚社团中均享有  盛誉。

作为炎黄子孙,旅居海外的陈振荣没有忘记故国的养育之恩。他虽然足迹遍布几十个国家,一年中有8个月在外奔波,会说8种语言,但却难以稀释梦萦魂牵、挥之不却的故土情节,每晚雷打不动地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详尽了解国内的各项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他每年都要回中国看看,不是考察投资项目,就是参加公益活动,迄今已为莆田老家的水、电、路等公益事业累计捐资200万元,还捐资在江口镇建造“华侨纪念馆”。他曾斥资江口镇“锦江工业区”,先后创办了运永胜石材公司、运永胜大酒店和运永胜江口反火型煤气厂等。他的种种义举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和社会的首肯,福建省人民政府曾为他颁发荣誉证书,莆田市人民政府曾授予他“莆田市荣誉公民”称号。

为充分表达对中国的难舍之情,在70寿诞之际,他出版了自己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影集——《文莱企业家——陈振荣》。

 

云里风(1933—  )  云里风原名陈春德,出生于城厢区华亭园头村,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主席,为马来西亚知名教育家、作家、成功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1947年从仙游一中毕业,1948年前往马来西亚,在华文教育界服务逾三十载,曾任华文小学副校长、校长。课余从事文艺创作,先后出版五本小说集及二本散文集。

云里风出身贫寒,少年南渡当学徒工,后在华文教育界服务。上世纪50年代初步入文坛,正当春风得意时却患上肺病,上世纪70年代再度患上类风湿关节炎重症,因夫人扶持和良医解救,才闯过鬼门关。因此,他奉行“家庭第  一”的观念,是个大孝子,对妻儿倍加呵护,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其一门俊秀均出类拔萃。

1994年,云里风在参加完首届儒商和儒商文学国际研讨会后,在马来西亚发动儒商成立了马来西亚儒商联谊  会,同时当选为会长。在他任会长的半年间,会员就达150多人,足见其德高望重,极具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号召力。1997年,云里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主办了第二届世界儒商大会,使儒商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云里风之所以有如此的威望和信誉,在于他有一颗火热的心,他爱家爱国爱人民,既热爱居住国也热爱故居  国,既自爱也爱别人,经常节衣缩食救助他人,而且从不沽名钓誉。

1985年退休后,云里风文商结合,相得益彰,实行多种经营(棕油、汽车配件等),成为文坛富豪。虽然如  此,他仍然人、文、言、行一致,成为教育界、文学界、商界学习的楷模。

云里风在管理自己事业的同时,积极推展文学活动并时时关注家乡的文学事业,在莆田创立“云里风文学奖”和“云里风文学新人奖”,至今已经颁发了20届“云里风文学奖”,极大地激励了写作者的写作热情,推进了家乡的文学事业。云里风先生通过多年的文学行为,把自身的文学生命、文学功用与家乡文学的生存、发展与功业紧密联系了在一起。

 

张清泉(1938—  )  张清泉出生于印尼,祖籍仙游县赖店镇坂头村,祖父刘清能,过继给严家,父亲严金  陆,入赘赖店镇坂头村张家。1936年,其父母远渡印尼谋生。 他是家里的长兄,下有十个弟妹,从小便承担起长兄的责任。他凭借吃苦耐劳、勇于闯荡的精神,从拾纸盒糊口起步,到办造纸厂,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初战告捷后,他扩大了经营范围,进军房地产,实现了资金的原始积累。后又逐渐发展到经营医院和酒店等规模企业,成功地走上跨国经营的路子。目前,他已在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创办了3家大型酒店,同时在华人聚集地泗水拥有医院。他一直引以为豪的印尼光彩造纸浆有限公司规模宏  大,拥有全世界仅有的4条最先进的造纸生产线中的一条,产品畅销欧、美、亚各国。

1979年,张清泉随父母返乡省亲,真切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他利用回乡祭祖的机会,多次到中国各地进行考察,分别在山东等地投下巨资,创办造纸厂,并先后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开发房地  产,建设“海底世界”等现代化游乐园,取得巨大成功。

张清泉虽然出生在异国,但他仍然不忘桑梓。早在1980年,他就联络海外乡贤,多方筹资在仙游18个乡镇的贫困村各建一幢小学教学楼。1987年,他携手印尼侨胞捐建仙游华侨中学教学楼,使之发展成为莆田有名的重点中学。1991年以来,他独自捐资2600多万元,在园庄、枫亭等6个乡镇建立了三侨、九侨等24所“希望工程”学校,并斥资200多万元支持杉尾小学、昌山中学等6所中小学完善校舍,独资创办了仙游县华侨职业技术学校。

为了激励更多的学子成才,张清泉还携手张天华等华侨,先后捐资百余万元在家乡创办杉尾昌山教育基金会  (现张清泉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两村学子和四所中小学教师。他还热情支持仙游中医院、华侨大厦、兰溪大桥、家乡老人事业、文庙修复等公益事业建设。

多年来,张清泉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达4500多万元人民币,为表彰他热心教育和公益事业,省政府授予他“重教兴学”金质奖章和“文献奖章”,莆田市也授予他首批“荣誉市民”称号,省民政厅授予他“八闽慈善奖”称号。

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马来西亚,庄金泰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因被汉奸出  卖,壮烈牺牲。当时,庄玉霖只有3岁。由于父亲遇害,家里一贫如洗,庄玉霖只念到小学三年级便中断学业。13岁的他身上揣着几毛钱,背井离乡,只身步行到马六甲,当起脚车店学徒。后来,他多方设法筹足3000元在八打灵开设脚车店,自己当老板,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三年后,他转行开起杂货店。

1962年,庄玉霖经营运输业,一度拥有一百多辆出租车和货车,1972年转攻建筑和木材业,这使他积累了雄厚的资本。1978年,庄玉霖成立庄氏父子有限公司,在产业发展领域大展拳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4年,庄玉霖开发了吉隆坡旧巴生路占地一百多英亩(六百多亩)、共有二千单元

庄玉霖还积极投身华侨社团服务工作。1980年起,他先后担任雪隆兴安会馆执委、总务和副主席。1986年起,他连任总务10多年。1998年出任会长之职,并蝉联两届,在任期间,建树良多,培养了一大批接班人,举办了许多有利于华侨华人团结的工作。2002年,会长任期届满后,他仍以名誉会长及会务顾问的身份,积极参加会馆的活动。此  外,庄玉霖还担任吉隆坡三教堂主席、焦赖九支居民协会主席、壶兰俱乐部顾问、两届马来西亚全国兴安总会财政、两届署理会长。1985年,由于服务社会有功,庄玉霖荣膺雪兰莪苏丹颂赐的“太平局绅”勋衔。

受抗日父亲和苦难母亲的影响,他特别注重孝道,连续三届赞助雪隆兴安会馆妇女组的孝亲敬老征文赛,他公司所发放的承包工程也都以孝字为考量依据。

还领养了6名内蒙古、新疆和印度的贫苦儿童,培养他们读书成才。

 

林德祥(1941—  )  林德祥原名林春和,字德祥,他出生于印尼,祖籍涵江区江口镇海星村,是海外华人著名企业家、大象财团(简称GTG)董事局主席、佳通集团公司总裁,有轮胎大王、金融大亨、巴厘岛岛主、房地产大王、酒店大王、对虾大王之称。其父林传慎于上世纪初来到印尼谋生,最初主要贩卖当地盛产的胡椒。进入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橡胶种植和橡胶制品的出口。1951年,林氏在雅加达注册成立福泰兴公司(佳通集团公司的前身)。 1961年改名为卡加东格有限公司。1992年卡加东格股票上 市,成为第一家自动撮合国际股市挂牌的印尼公司。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林德祥赴国外留学,学成归来便显现出比其父辈更加卓越的管理才能。他首先巩固发展原有贸易业、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随后逐步向世界发达国家的财团靠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拓展现代工业、制造业,进而向金融、房地产、对虾养殖等方面  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林德祥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卡加东格集团公司改名佳通集团,总部设新加坡,先后在北京、上海、福州设立办事处,并继续向周边省市扩展,兴办的项目近30家。成功投资了福建、安徽、宁夏的佳通系列轮胎工厂项目,并收购黑龙江桦林轮胎公司,成为世界华人中的轮胎大王。在扎牢基础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后,林德祥又迅速将眼光投向世界投资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向跨国企业集团进军。

林德祥自幼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无论是经商办企业的意识,或者是对祖籍国的感情,都显示了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他热爱印尼和中国两个祖国,积极支持家乡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在莆田高等专科学校(现莆田学院)建校10周年之际,捐资100万元人民币,2010年,他还与莆田市政府签订了锦江生态休闲山庄、总部大楼、福建佳通轮胎及纸业增资3个项目投资协议,投资总额约8.5亿美元。

 

黄金春(1946—  )  黄金春出生于印尼,成长于新加坡,祖籍是秀屿区埭头镇淇沪村,任新加坡辉煌船务管理(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新加坡有“船王”之称。他同时还担任新加坡兴安会馆、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主席,新加坡福莆仙公会主席。

黄金春的父辈早年远渡重洋,他的父辈和兄长们从点滴的微小收入积攒起来,历经坎坷和磨难,从几艘小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船运集团。

黄金春的事业巅峰期在新加坡。1995年,其公司从兄长的三达集团独立出来,继续经营油轮业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辉煌船务巧抓发展机遇,至目前,其属下有数十艘货运轮船,轮船业务遍及东南亚、中国大陆各港口。

黄金春热心居住国的公益事业。以培养同乡子弟的新加坡宏文学校处于困境时,他和家属带头捐资124万新元,带动校友和热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促成了新校舍的建设。 此后,他又再次捐资55万新元,充作建校基金。2006年出任莆中高平公会主席后,他又与林恩强合资180万新元,为当地侨民购置了三层楼新会所大厦。由于热心社区工作,2008年,他荣获新加坡总统颁赐的公共服务奖章(PMB)。

黄金春身在海外,却心系故土。多年来,其公司油轮的员工多是从老家招工,帮助解决了莆田沿海劳动力出口问题。同时,他也热心家乡的建设和慈善事业。2008年为汶川大地震捐资2万余元,2007年捐资231万元建设秀屿区侨联大厦“宏恩楼”。期间,还捐赠莆田十一中、埭头卫生院、秀屿区医院各5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黄金春特别推崇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美德,每年春节,都给淇沪村60岁以上老人各200元的压岁钱。

 

陈江和(1949—  )  陈江和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棉兰 市,父亲陈金荣早年从莆田荔城区漂洋过海到印尼打工。由于父亲操劳过度、体弱多病,作为家中长子的陈江和17岁就出来做工。1967年,年仅18岁的陈江和创立印尼金鹰集团,从小店开始,其最初业务集中在建筑工程承包和建筑材料供应等。1973年,他开始投资三夹板厂,取得很好的效  益。上世纪80年代初,陈江和将其业务向棕榈油、纸浆和纸品工业扩展,先后建立了多帕纸浆厂、廖省纸浆厂和造纸厂、大型棕榈树种植园及棕榈油提炼厂。他同时还把业务扩展到印尼以外的其他国家。1994年,陈江和在新加坡设 立集团总部——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目前该集团已发  展成为亚洲地区多元化综合性工业集团,总资产超过60亿 美元。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陈江和又把主要投资方向放在中国。目前,新加坡金鹰集团已在江西九江建立了亚洲最大规模的粘胶纤维生产厂;在山东,金鹰又完成了对山东日照森博纸浆厂的收购;位于广东新会的亚太纸业  (广东)也正在建设中,这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第二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他还在江苏和福建投资天然气电厂,利用清洁能源改善电力资源。2004年,金鹰在莆田启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先后在福州、莆田、泉州、龙岩等地设立林业公司。

陈江和还秉持“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的理念,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他在福建慷慨捐资,支持家乡妈祖文化交流,捐建厦门小白鹭艺术剧院;在莆田捐建莆田学院金荣综合楼、莆田第一医院惠妹门诊楼、莆田第一医院惠妹外科医技大楼,资助优秀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先后被授予“莆田市荣誉市民”、“厦门市荣誉市民”,获得“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和  “福建省海峡两岸建设突出贡献奖”。截至目前,他已累计为中国捐资逾3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为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捐资。2008年12月,陈江和被授予“2008年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荣誉 称号。

(感谢涵江区侨联为本专题的搜集整理提供了帮助。本专题华侨以出生先后为序排列,图片来自林崇森、本报资料库。)

 

编辑: {{imageTextInfo.editor}}
{{item}}

相关推荐

{{imageTextInfo.relevantRecommendation?.[0].title}}

{{item.title}}

{{item.source}}

精彩发现


{{index + 1}}0{{index + 1}} {{item.title}}